第二个阶段是7~21天,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是21~90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行为不断地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每个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都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培养某种好习惯,或纠正某个坏习惯,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改造自己,是习惯的前提
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社交、业余生活、饮食起居诸方面,都有自己的习惯。细想想,这些习惯无一不是一点一滴慢慢形成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坏习惯的形成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好习惯的形成则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主观努力。坏习惯形成了,改掉颇不易;好习惯形成了,一旦松懈下来,却比较容易丢掉。
盖蒂曾经抽烟抽得很凶。一天,他去法国度假的途中,在一个小旅馆投宿。晚上下起了大雨,地面特别泥泞,开了好几个钟头的车之后,盖蒂实在是累极了。吃过晚饭,他就回到自己的房间,睡着了。但是清晨时分盖蒂突然醒了过来,他很想抽支烟,于是他就打开了灯,很自然地伸手去摸他一般都会放在床头的烟,但是没有。他下了床,到处找,还是没有。他知道这个时候旅馆的酒吧和餐厅早就关门了。他想,这个时候把不耐烦的门房叫过来,实在是不可能。现在他唯一能得到香烟的方法就是穿好衣服,到火车站去,但是那还在六条街之外呢。
看来情形并不乐观,外面还下着雨。他的汽车也停在离旅馆还有一段距离的车房里。而且,在他住店的时候,别人也提醒过他了。车房的门是午夜关,第二天早上6点才开门,现在能叫到出租车的概率也相当于零。
显然,要是他真的迫切地想抽一支烟,那么他只能在雨里走到黑暗中。于是,他下了床,脱下睡衣,穿好衣服,准备出去。正在他伸手拿雨衣的时候,他突然笑了起来,笑自己傻。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行为多么荒唐可笑。
盖蒂也是生平第一次注意到,他现在早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那就是为了一个不好的习惯,他可以放弃极大的舒适。看来,这个习惯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的头脑立刻就清醒了过来,很快他就作出了决定。
他走到桌子旁边,把那个烟盒团起来扔出去,然后重新换上睡衣,回到舒服的床上。心里怀着一种解脱,甚至是一种胜利的感觉,很满足地关上灯,舍上了眼睛。在窗外的雨声里,他进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深沉的睡眠。自从那个晚上之后,他再也没抽过一支烟,也再没有想过要抽烟。
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志士都是因为不断地改造自己,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成为让世人尊敬的伟人。
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没有读过大学,曾经营农场,后来经营一间布店,经历过多次失败,当他最终担任政府职务时,已年过五旬,但他有一个好习惯,就是不断地阅读。多年的阅读使杜鲁门的知识非常渊博,他一卷一卷地读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所有查理斯狄更斯和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此外,他还读过威廉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和十四行诗等。
杜鲁门的广泛阅读和由此得到的丰富知识,使他能带领美国顺利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期,并使这个国家很快进入战后的繁荣。
杜鲁门懂得读书是成为一流领导人的基础,读书使他见识广博,还使他在面对各种有争议的、棘手的问题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决定。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他顶住压力把人们敬爱的战争英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解职。
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有一番作为,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尤其是那些致命的坏习惯,然后不断地去改造自己,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注意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因为它将影响到你的习惯。
除掉旧习惯由培养新习惯开始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是人生的基础,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会让你受益终身。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次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分成功的信心!习惯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经年累月影响人的品德,决定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左右人一生的成败!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从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开始。所谓好习惯,包括衣食住行等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应对言行,不失仪态,不让他人不便,不使他人不舒服,对家人关心,对公共环境爱护,用举手之劳做好环保。从观念、心理、口头到肢体动作,都能考虑到自我的品格以及他人的利益,至少不让他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好习惯。如果将生活安排得乱七八糟,那是对自己的伤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不检点,吃无吃相、站无站相、坐无坐相、行无行相、卧无卧相;与人相处时粗言恶语,以暴戾之气对待周遭的人,不爱护公共环境的事物;跟同事相处则妒忌排挤、争功诿过、怀疑怨恨;或是处理事情毛毛躁躁,不细心、不踏实,没有自我反省批评的能力,或是根本不想花心思自我检点,一味地任性放肆,自害害人,便都是坏习惯。
但是很多人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坏习惯,却怎么也改不掉。那么改掉一个坏习惯为什么会这么困难呢?只是因为你的思想意识处在矛盾中,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都是因为你在这样做时,会得到一时的快感,而且这种快感有无比的诱惑力,使它变得难以抗拒。
所以要改掉一个坏习惯,首先,你就要激发自己的欲望,让要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欲望,比想坚持它的欲望更强烈,这样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接下来,你可以有目的地选取好习惯去取代坏习惯,这样,改掉坏习惯将变得容易许多。以嚼烟草为例,你可以用嗑瓜子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取代嚼烟草。当你每次受到嚼烟草的诱惑时,便强迫自己嗑几颗瓜子。长期下去,一定会将烟瘾戒掉。
如果你晚上要躺在床上看着电视才能入睡,你想改掉这个坏习惯,可以用看书取代看电视,直到自己睡意袭来后自然地入睡。
有目的地选择新习惯来取代旧习惯,将极大地提高改掉坏习惯的可能性。
培养积极主动的习惯
我们的行为有客观的一面,它受环境和外部条件的制约。如果我们的生活一味依靠条件反射或周围环境的作用,我们就会变得消极被动。
但我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主观的一面,是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要更具有主动性和责任心,只要我们这样做了,哪怕是遇到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你都能干方百计地加以克服,直至顺利完成;也只有这样做,你才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让你的才华得以展示,最终得到领导的认可,体现出其价值。你还会从中体会到工作的快乐,会从出色地完成工作中得到满足,同时增强你为人处世的自信心。
史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写道:“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他在书中提到:“它(积极主动)的含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1861年爆发美国南北战争,时任总统的林肯发现,联邦军是一支缺乏卓越将领的队伍,所以林肯先后共任用了五位总指挥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林肯无奈地频繁更换军事指挥官,因为他所任命的前四位指挥官都墨守成规、照搬教条、缺乏主动性。最后,林肯发现了格兰特。格兰特敢于冒险、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了别人完成不了的任务。可以说,主动性是格兰特和前任们最大的差别。
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工作习惯,就掌握了个人进取的法宝。那些以无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入,总能发掘出无穷的机会。只有当你积极主动、真诚地提供真正有用的服务时,成功的机会才会伴随而来。
史蒂芬科维认为,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积极主动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气的变化不会发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则、价值观才是关键。如果认定工作品质第一,即使天气再坏,依然不改其敬业精神。
如果一个人有了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则在碰到问题时,会积极主动地去想解决办法;如果一个人有了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则在做完事情以后,就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与回顾,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有了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则不只在做事过程中主动,在对待事情的结果上也希望能得到及时的评价。因此,他们在做事时,不只是完成事情,还希望把事情做好,使结果尽可能完美。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像其他动物那样被环境创造,自身却不能去改造环境。而现在社会文明的发达和生活的安逸,使很多人失去了改造环境的动力,年轻人自幼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享受各种社会福利,他们宁可在简陋肮脏的网吧或房间玩着大麻式的网络游戏,也不愿意主动去思考。现代人的这种惰性会使人们变得消极被动,每天等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从来不曾想去创造环境,努力进取,这样下去,最终将会一事无成。
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定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主动出击,这样机会才会多,成功的几率才会大。
培养善始善终的习惯
善始善终,是一个人的心智创造先于实际创造,点燃生命的热情。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导演,撰写着自己的人生剧本。
史蒂芬科维在书中说过,“以终为始”的习惯可以适用于各个不同的生活层面,而最基本的目的还是人生的最终期许,它是以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的原则为基础的。所有的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的创造,和实际的即第二次的创造。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构想,然后付诸实践。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发现很多时候一些聪明或IQ高的人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急于获得成果,如果在中间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就会选择放弃或转而做别的事情,正因为他们聪明,他们可能会有很多的点子,但是那些从表面上看可能“傻乎乎的人”会坚持别人认为是不可行的东西,这种善始善终让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只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耐力来善始善终。有一个世界级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建议:“当你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疲劳上,不要开始拖着脚走,要抬起头来,加快你的步伐。”乍一看这种说法好像违背常理,但是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通过加快步伐,你实际上是在告诉自己,你不仅要完成比赛,还要漂亮地完成比赛。在生活中,我们感到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其实成功就在眼前了,所以对每一件事情我们都要善始善终,这样你离成功就近一步了。
艾略特曾说过: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成功的经历各有各的不同,不成功的经历却往往是只差那最后一分钟的坚持。能否摒除外在因素的影响,做到善始善终,的确可以考验出一个人的真实素养。我们都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希望可以圆满地完成工作,可是又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于是,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气馁了,只有善始善终的人才会获得成功。
培养要事第一的习惯
一个人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有大事,有小事,有令人愉快的事,有令人心烦意乱的事。但是哪些事才是最重要的呢?不弄明白这个问题,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空耗许多时间,结果给你带来痛苦和身心疲惫。当然,所谓的“重要”,必须是出自你自己的想法、感觉。在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去努力完成它、实现它。
教授在给即将毕业的MBA班的学生上最后一堂课。令学生们不解的是,讲桌上放着一个大铁桶,旁边还有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我能教给你们的都教了,今天我们只做一个小小的测验。”教授把石块一一放进铁桶里。当铁桶里再也装不下一块石头时,教授停了下来。教授问:“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是。”学生们回答。“真的吗?”教授问。随后,他不紧不慢地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小桶碎石。他抓起一把碎石,放在已装满石块的铁桶表面,然后慢慢摇晃,然后又抓起一把碎石……不一会儿,这一小桶碎石全装进了铁桶里。“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教授又问。“还……可以吧。”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学生们变得谨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