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教授一边说,一边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小桶细沙,倒在铁桶的表面。教授慢慢摇晃铁桶。大约半分钟后,铁桶的表面就看不到细沙了。“现在铁桶装满了吗?”“还……没有。”学生们虽然这样回答,但心里其实没底。“没错!”教授看起来很兴奋。这一次,他从桌子底下拿出的是一罐水。他慢慢地把水往铁桶里倒。
水罐里的水倒完了,教授抬起头来,微笑着问:“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它说明,你的日程表排得再满,你都能挤出时间做更多的事。”“有点道理。但你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教授顿了顿,说:“它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首先把石块装进铁桶里,那么你就再也没有机会把石块装进铁桶里了,因为铁桶里早已装满了碎石、沙子和水。而当你先把石块装进去,铁桶里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空间来装剩下的东西。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你们必须分清楚什么是石块,什么是碎石、沙子和水,并且总是把石块放在第一位。”
史蒂芬科维在书中说过,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他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在次要事物上的牵绊,此时要有说“不”的勇气。
一个企业经营者向一位著名的成功学专家请教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企业。专家递给经营者一张白纸,让他写下明天要做的六件最重要的事。五分钟后,企业经营者写完了。专家接着说:“用数字标明每件事对于你及公司的重要性。”这样又过了五分钟。专家又说:“好了,把它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最最重要的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一直到下班。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也不要紧。每一天都要这样做,并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叫员工也都这样做。”专家还提出这个试验要坚持做下去。
一个月后,专家得到了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企业经营者在信中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五年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企业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公司。从这个事例不难看出:永远先做最重要的事,是卓越人士的工作习惯。卓越人士不受感觉、情绪的干扰,时刻把自己认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放在第一位来做,因而能够最直接地实现个人的远景规划。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做重要的事,特别是你觉得有价值并对你人生目标具有贡献的事情。
培养双赢思维的习惯
双手击掌这个动作,似乎早在史前石器时代的穴居人就有了,它是一个象征团队合作和双赢精神的动作。双赢思维是一种生活态度,认为每个人都能成为赢家。赢家不是你或我,而是我们。你不再因为别人的成功而有威胁感,反而会为他们高兴。别人成功并不会使你少掉一块肉。你不会踩在别人的头上往上爬,也不会成为摆在门口让别人擦掉鞋底的泥土的踏垫,你将一直思考如何让双方都如愿。
史蒂芬科维在书中说过,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做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要视为自己之失。
有个“双赢”故事让人回味无穷。有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总是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那个盲人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是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有个司机听了这故事后,也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晚上开车过隧道时总不喜欢开车灯,隧道不长,里边光线还不差,完全能看清楚,便总认为没有必要开灯,不料有一天却被迎面开来的大卡车撞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后来他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
现实生活也是一样:你不为对方着想,自己可能就会有麻烦。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备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把双赢的智慧运用于生活中更是如此,远的不谈,就光说把双赢用到眼前面对的问题上,就好似上文的老人掉了只鞋。一双鞋,没了一只,就好似一份爱被分成两份,一份还在你这儿,另一份被人拿去了,当然,你会很不甘心,这原本是你的鞋啊,被另一个人白白捡去,可是,你若是执著于抱着这一只鞋不放,天天对着这只鞋也就无法放下丢掉心爱的鞋的那种难过,苦了自己,倒不如即刻放手,放了自己,也许还赶得及买到一双同样的鞋呢。虽说世上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但是你怎么知道,下一个不是更好的人呢?
美国已故参议员保罗生前喜欢说一则故事,他每次说的时候都会哽咽,泪水盈眶。有一次他主持残奥会,赛跑的时候,一鸣枪,所有参赛者都奋力冲刺。跑到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其中一位赛跑者摔倒了,全体观众屏息静观。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他赛跑者全部都自动自发地在各自的跑道上停下脚步。他们停下来,回头看那摔倒的人,一个个地转身,慢慢走回来帮助那个摔倒的赛跑者,扶他站起来,然后继续比赛,手挽着手跑向终点,他们全部一起跑完了。因为所有赛跑者都从那个摔倒的赛跑者身上,看到了自己。
虽说竞争也有良}生的影响,像在运动和商业中,然而生活并非竞赛,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如果不能双赢,最后就会双输。当你面对选择朋友、亲子关系等重要的决定时,双赢的精神绝对不能少。
培养知彼解己的习惯
做好知彼解己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知彼解己可以为我们的角色定位找准位置,在我们开始与人沟通的时候,我们的角色决定了我们沟通的效率和效果,我们的身份可能是:亲人,朋友,同事,下属或上级,在和对方确立关系的前提下,我们应先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好自己。
史蒂芬科维在书中说过,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学方面学到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一位眼科医生为病人配眼镜,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镜让病人试戴,其理由是:“我已经戴了一年多,效果很好,就给你吧,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那么,谁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如果医生还说:“我戴得很好,你再试试,别心慌。”在病人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的同时,医生还反复说:“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
我们常说遇事要将心比心。因此,“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则。这位医生尚未诊断就开处方,谁敢领教?但在与人沟通时,我们常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妄下断语的毛病。因此我必须强调:“了解他人”与“表达自我”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才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要改变匆匆忙忙去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倾向,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我们要用心聆听,用足够的耐心和全面完整的聆听来建立同理心,去了解对方的想法,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也是一种平等。所谓的和平也是建立在平等的前提下,没有平等哪来的和平。在商务谈判的时候,在战争中,只做到知彼解己才能补充自己的不足,发挥自我的优势,找到对方的需求和破绽以获得成功。
做到知彼解己可以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与人的沟通更有效,与成功也更近些。我们可以理解很多人和很多原本你无法理解的事情,你的世界也将因此变得更广阔和包容。
培养统合综效的习惯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处在各种各样的团队中,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欣赏人、团结人、尊重人、理解人,这既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责任。
史蒂芬科维在书中说过,在互赖关系中,综合效益是对付阻挠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的途径。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多半消极、负面、不合逻辑、情绪化、不自觉。不设法消除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仿佛施力于弹簧,终有一天会引起反弹。如果配合以双赢的动机、同理心的沟通技巧与统合综效的整合功夫,不仅可以破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动力。
统合综效追求的是创造性的合作方式,扬弃敌对的态度,允许差异化的存在,互相尊重,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果,是团队合作的表现,集思广益的表现。做到统合综效,首先要有一颗善于聆听的心,及对不同事物存在不同意见的接受能力,吸取不同的建议,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整合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在团队里加上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的创造力,才会有无限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