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迈德巴德本不在我的计划之内,为了防止从拉贾斯坦坐长途火车到科钦时精神崩溃,我决定在中间停一站,来过两次的朋友推荐了非背包客聚集地的艾哈迈德巴德。
艾哈迈德巴德电影之旅
小时候学历史,知道了马可波罗是西方探访东方新世界的一位重要人物,可觉得这位背包客鼻祖毕竟还不是我们东方人。等到学到明朝历史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扬帆驶往新世界的航海生涯让人实在艳羡不已,不禁感慨着“原来东方的老前辈也能做这么潇洒的事情啊”,那时候的学习是最初对东南亚、南亚地理知识的启蒙。
后来查资料,提到明史记载,永乐七年九月(公元1409年),郑和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到了占城、真腊、爪哇、淡马锡、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南巫里、锡兰、阿拨把丹、甘巴里、小葛兰、古里等国,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六月十六日归国。
当年郑和经过的阿拔把丹,就是如今古吉拉特邦的艾哈迈德巴德。
大部分人都知道甘地,但是作为圣雄甘地故乡的古吉拉特邦倒很少为人所知。不过不管从商业上或是文化历史上,古吉拉特邦都是相当有名气。这个城市因其纺织工业的发达,曾经被称为印度的曼彻斯特。走在艾城的街道上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妇人们的纱丽色彩都比其他城市显得更加鲜艳、更加多姿多彩。
到达艾城的火车是凌晨3点半到达Ahamedebad Junction,我在火车上提心吊胆担心坐过站,还未到站,约摸了大概的时间后,拖着每个路过的人打听我是否到站。车门口吹风的几个年轻人实在看不过去,表示到站喊我。邦内第一大城市果然名不虚传,半夜的火车站依然热闹非凡,地上椅子上的印度人睡得香甜。
在我拍到的指南书关于艾哈迈德巴德的地图上,我所住的旅馆的下一个路口就是一个电影院。既然快要离开印度了,那我就再去看一场电影吧。
按地图走到电影院所在的位置,面前是个大门紧闭的废楼。
“你在找什么?”背后传来的是浓重的印度口音。
“我找电影院。”
“很早前这个电影院就不在了,你要往那边走,过了桥再走一会儿,会有两个电影院。”老人指着相反的方向回答我。
旅行时,若是在路口迷茫地四下张望,多半能遇到热心的异国路人主动前来热心帮忙,尤其是在热爱跟外国人打招呼的印度,不过在印度,路人给指的路大都是错误的,因此需要多问几个人来判断。
这位老人穿得虽然很旧但是够整洁,斯斯文文的样子,我便停下来跟老人多聊了几句,他是艾哈迈德巴德人,在这里教艺术课,说平常在这里也很少遇到旅行的人。
老人的英文还是有着浓厚的印度口音,我连着好几句没有听懂。
“为了旅行,你需要更努力地练习你的英文,即使你的母语不是英语。这样总听不懂怎么旅行呢?”老人严肃地跟我说。
我实在有点儿哭笑不得,一路上我很努力地在辨别印度口音的英文,自觉适应力很好。结果也多次被遇到的印度人教育说因为我英文不好,所以才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末了,跟老人告别准备去看电影,沿着他指的路很快就到了电影院。
第一次看电影是在瓦拉纳西,和朋子及另外一个旅馆的女生一起去的,是一部当时刚刚上映的宝莱坞大片。60卢比的票,位置很好,一部印地语的电影,仅凭插在电影里的几句英文台词和画面,就看懂了大部分的笑点,剧情也都明白了。
印度电影的特色在于即使你根本听不懂电影里的印度语对白,也完全不影响理解剧情。即使是悲伤旋律的电影,也总能找到合适的段落加入一群人开始欢天喜地地跳舞,毫无违和感。
其实回头想想,电影的剧情其实非常狗血,但是宝莱坞就是能把这些很俗套的内容表现得宝莱坞味儿十足,再说,看电影这件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事情,看到开心就是最好了,要是再明白些什么,就是中了乐透的感觉。
看完电影原路返回旅馆,夕阳里的跨河大桥显得特别漂亮,身边开过的摩托车上载的应该是刚看完电影的一家人。坐在摩托后面的女孩开始对我挥手,我也挥挥手。
一路上遇到好几拨拦下我要跟我合影的,短短的一座桥,我走了半个钟头,颇有一种装明星的感觉。在泰姬陵时,也遇到不停拉着我合影的当地人,还有把我当背景轮流坐在我前面拍照的。一路上也能碰到不少拿着手机偷拍我的人。
就在这样欢乐的气氛中,我又踏上去往最后一站科钦的火车。
大航海时代
一度极其迷恋日本动漫《海贼王》,伟大航路上的冒险让人十分向往,因此,曾经很喜欢一个叫作《大航海时代》的游戏。
大航海时代是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期。《大航海时代》这个游戏就设定在公元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6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英格兰、法兰西、荷兰及威尼斯为了开辟新航路而进行海上的探索,游戏当中出现的还有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哥伦布、达·伽马等。
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五百多年前开辟了欧洲途径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当时他所到达之处是南印度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Calicut)。后来达伽马又两次到达印度,最后因染病在科钦去世,火化后埋在Kochi的圣法兰西斯教堂。
以一个曾经出现在大航海时代里的一个城市作为旅行的终点,总觉得有种悲壮的成就感。
到达科钦时,我身上剩的卢比已经不多了,既然旅行已经倒计时,也不愿再去取钱换钱。只能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开销。从火车站到Fort Cochin那段路,就只能用走。
好在根据从别的背包客的旅行指南上拍下来的地图上判断,距离不算很远。
清晨的城市真心干净,路上遇到的零零散散的居民都穿得整洁体面,悠闲地在路边走着。和在北边看到的城市和那些背负着无尽苦难的面孔完全不同。
随便抓到一个经过的路人打听如何前往渡口,路人彬彬有礼地给我指路,为免我迷路,重复了几遍,还特地讲了几个路标。
从埃尔讷古勒姆到Fort Cochin的轮渡居然只有2.5卢比,是两地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如果走陆路,要绕很远。
到科钦找了Homestay住下,便走去海边。
到了印度,一路还没有看海。港口重镇科钦也有着很美的海岸和一听便亲切的中国渔网。据说郑和船队来到科钦后,把这种捕鱼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故称为“中国渔网”。这种捕鱼方法是用四根木棍的一端绷住渔网,沉入水中。四根木棍的另一端收拢起来,然后用长棍固定在木架上。渔民用杠杆原理来收网和放网。
夕阳中的渔网特别美丽,从中国走出来4个多月,看着这渔网,想想我也该回家了。
坐在岸边的大石头上,和众多游客一起看着科钦的日落。这样,就要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