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20109300000012

第12章 深化(2)

从苦中解脱并不是说,在练习正念后就获得了苦的自由通行证。生而为人,你必会经历痛苦。这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无法避免。既已拥有这副身体,就注定要受苦。若有执着,也要受苦。你可能造成了别人的受苦却不自知。所以,我们全都会受苦。问题是,不论情况有多糟,我们能否继续探索和善待这些苦?是否有基础且实际的方法,带我们深入痛苦的经历,不让它们发展得更糟?如果人们能够理解,正念会如何作用于痛苦,那么这份理解将会带来怎样的成果呢?

觉知自由

无论何时,世上都有无数的人们,正在陷入某种形式的炼狱,落入彻底的灾难。这不可小觑。

苦难是巨大的,且许多并非人所能掌控。

有时候,苦难是由于战争或暴力,由于失落、哀伤、屈辱、羞耻、无价值感或无力感,或者因为受困于耽溺与无知。这种身处炼狱的经历会使暴力加剧,有时候让人们对自己或他人做出可怕的事情。

然而,即使面对最难以想象的可怕境遇,我们仍有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以觉知涵容一切,通过不同的方式承载它们,即使那是恐怖、绝望或愤怒。我们可以从战争或其他艰难困苦时期的良善行为中看到这一点。作为人类,我们可选择以新的复原与疗愈方式,来面对并涵容所有的伤害、怒气及恐惧。

正念练习将训练我们,以新的方式与事物相处。这不是逃避痛苦的路线,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与人性中的真、善、美本质实际接触的方法。

在任何辛酸甚至凄惨的时刻,我们都能够透过正念一而再、再而三地观察,从而领悟到“无常”的法则:所有事物无时无刻都在经历着变化。于是我们发现n,那份觉知已然自由——即使身在监狱,甚至在地狱——觉知仍然给予我们选择的自由。即使外在的境遇无法掌控,我们也依然能够选择如何回应。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1)在他的著作《追寻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这样写道:“人的每样东西都可能被拿走,除了一样之外,那就是人类最后的自由——在任何的境遇中选择自身态度的自由,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

实修带来解脱

一位安第斯山的登山者坠落山下,因为他的登山同伴认为,除了将两人之间的绳索切断,此外别无选择。之后,他只能拖着一条严重受伤的腿,向下走进一道冰谷裂缝。为了生存,他不能再去往最想去的方向——向上。当时他唯一的选择是,沉入黑暗之中并寄希望于找到出口,走到安全的地方。

同样,我们有时也不得不走入黑暗。一时找不到真正的“解决方法”,完全看不到尽头,却仍得在困境与苦难中坚持下去,别无他法。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进入的方式,这会造成很不同的结果。就那位登山者而言,他很幸运地找到了出路,存活下来。

当我们受苦时,辛酸的境遇总有其无可替代的意义,并且有着充分的理由。无论发生什么事,这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历,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苦难总会引出故事,因为我们会拼命向自己解释一些无法解释的事。苦难可能以任何形式爆发,出乎意料地出现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中、希望与梦想中、历史与未竟的事业中。它可能暗示某件事的终结,预兆某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它可能一瞬间粉碎一切希望与梦想,撕裂我们的生活,打乱一切,摧毁最美丽最可爱的事物。这种种情形都是无可否认的。

即便事态严重到任何人都无计可施,还有正念能够帮助我们与如此残酷、辛酸的境况重建关系。它请我们调动意志力,一遍又一遍去面对我们自身的挫败、勉强与绝望。正念邀请我们去正视那些最想逃避的事物,接受难以接受之事,体验用最大的善意拥抱残酷的事实。这即是实实在在的修习,它只能随着时间逐渐展开。

除了拥抱在觉知与接受中发生的一切,我们没有其他更聪明可行的选择。拥抱它,并不是消极的认命或投降,而是与既存的现状和即将展开的未知,建立更明智的关系。当然,这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进行。

这里面具有一种力量,一种宁静的尊严。它不做作,也不强求。它不是某种理想的特殊存在状态,不是在演示方法或技巧,也不是履行某种哲学。这只是一个人、一群人或一个社会,对那存在之辛酸的彻底觉知。这是正念练习真正要培养的:愿意安住于“不了解”之中,安住于对“了解”与“不了解”的觉知之中,并且给予恰当的回应,带着善意对待自己和那些需要我们的温柔与清明的人。

解脱便发生在其中。解脱发生在实修里面,发生在我们躲入“不了解”的避难所的时候。即使我们还在给自己编写无望、绝望和失败的故事,仍然可以采取行动。甚至当我们失去理智与勇气的时候,只要在下一时刻或任一时刻,一旦准备就绪,就可以再一次开始。我们一遍又一遍回归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稳定、可靠与完整。只是,这并不是一种事物。

心智的自我认知之美

可以说,所有伟大的艺术、文化与科学成就,全世界博物馆中的藏品与图书馆中的藏书,音乐厅里绽放的音乐,伟大的文学与诗作,全都源自那能够自我认识、对未知感到好奇的人类心智。

然而,人类历史中,由个人、团体、国家或部落制造的所有残暴与恐怖,也同样源自人类心智。如果它不了解自己,拒绝检视自身与整体的关系,主动(且经常愤世嫉俗地)选择狭义的自我利益,如贪婪、怨恨、妄想、暴力及失念,舍弃觉知、正念、联结感、合作关系,以及从当下保持正念的看、知与存在中自然展开的善意,那么恐怖与暴力的事件将会持续发生。

我们已经了解,人类有无数机会可以跨出陈腐的思维叙事,而后单纯安住于觉知当中,不被情绪、观念、意见和个人好恶所挟持。

觉知能够带来自由,让有毒的思想与情绪消退,免除那些未被检验与觉察的思维习性,让我们不再受其驱使而引发苦难。

观照你的禅修

禅修是在培养一种坚定地欢迎一切的姿态,即由衷地欢迎一切进入觉知的姿态。

培养(巴利文作“bhavana”)是一个与农业有关的用词,它让人联想起播种、为种子浇水、保护它的成长过程。你的确必须施以保护,因为它们会被鸟啃食、被牛践踏、被雨水冲走。这就是田地、果园、葡萄园周遭要建起篱笆、设置排水沟的缘故。

说到正念的种子,我们就要谈到一种类似于橡果的潜能。若在早期规律地浇水并加以保护,橡果就能够成长为高耸、茂密的橡树,它的枝叶可以生长为一个稳靠的庇护所,为人遮风挡雨。

因此,照料你正在萌芽的禅修练习将是很有意义的,尤其在最初的三四十年。实修非常宝贵,但它也很容易因外在或内在的竞争需求而遭到破坏或摧毁。

修习中的能量保护

如果你正要开始禅修,这个忠告很有必要:留意一下你想要与别人谈论禅修或提起你将要开始禅修的那股自然冲动。

谈论很容易耗损能量。如果对方不认同你所分享的事,或者看轻了禅修的理念,即使他或她是无意的,你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因而感到气馁,特别是在你尚未正式开始时,或修习还未稳固到可以不受他人影响的时候。

如果你已习惯于热情地宣传禅修以及它的好处,那么很快你会发现,自己其实不是在练习,而是在浪费仅有的一点力气。谈论你的禅修“经验”和“洞见”有多么不凡,正念多么奇妙、多么具有转化力量,这样做的风险是,你很快就会没有时间进行禅修了,你更投入的是自己的禅修故事,而不是持续的实践。这当然就是强大的自我中心在作祟,只不过它现在开始围绕“正念”这个主题活动了。心为了建构和强化自我身份所做的这一切,实在令人啧啧称奇。

因此,有益的做法是,稍稍留意一下你的谈话对象以及谈论的内容。若至少有一个人——运气好的话,有一位也在禅修且比你经验丰富,或时间更久的人——可以就你的禅修练习与你稍作探讨,这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不然,你最好少谈这件事,最多向关心你的家人或朋友就你需要做的事稍作解释。这样,你才不会浪费最初累积起的能量,这是不辞辛苦地坚持修习所必需的能量。在某种意义上,你在将能量再投资,把它们重新投入到修习本身,贯注到你与寂静、无为所建立的关系中。

你应该让自己的生活、行动和态度替你说话,而不需为了别人或自己,去制造一个令人满意的故事。

不伤害的态度

正念的培养有其道德基础。正念以现实为导向,与慈悲心息息相关,且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最重要的是,正念修习立基于“不伤害”(梵语作“ahimsa”)的原则。

每一刻,我们都秉持开放、宽容与善意的态度,向自己发出“处在当下”、“成为自己”的邀请。我们探讨过,“不评判”是指:当未达到自己预订的、有时不切实际的标准时,不要去批判你自己。自我斥责不符合“不伤害”的原则。

当我们有意识地以“不伤害”为行为准则,并将此作为正念的核心要求与修习基础,它将会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考虑以下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那些转瞬即逝但十分痛苦的心境?我们与时刻化现的生命整体,甚至与我们的“根本欲求”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伤害”的原则是医学领域中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首先,不作伤害(primum nonnocere)。”这是医师们在完成训练、即将入行时所立下的誓言。如果你对自己也采取同样的态度,那么当你坐在椅子或垫子上禅修时,就可以安心地处于觉知中,不需要去往什么地方,也不必要体验什么特殊经历。

因为,如同我们看到的,这一刻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贪:不满的瀑流

佛教徒将某些不健康的、破坏性心态简单概括为“毒”。这些有毒的心态,被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种毒是贪。贪是想要获得你所欲求之物的冲动。把这种冲动说为“毒”,乍一听也许有点过分,但是我们深入思考就会明白,它是改善行为时有用的视镜,我们因而更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冲动行为,以及它们的后果。

我们不断地抓取想要的事物。有时候,它表现为小小的贪心,如更多的食物、更多的信任,或更多的爱。但有时候,那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被满足的巨大饥渴。如果我们未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论事物大小,我们可能会感到有所欠缺、心情低落,甚至觉得自己十分可怜。

当然,我真诚地相信,一旦我们得到所欠缺的那个东西,不论那是什么,我们会再次感到完整。就目前来看,这是事实。这确实感觉很好……直到我们再次感到不足。然后,我们又再抓取一点……直到我们得到另一个满足。如此,形成一道不满足的瀑流。

贪是黏着的加强版,被佛陀称为苦之根源。贪运作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缺了什么,只要拥有了那个,我们才会感觉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