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语录(健康红宝书)
20313300000015

第15章 病因——杂气为病,多于六气(1)

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

——中医谚语

1.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

——《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

中医认为,感冒是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条件下,复感风、寒、暑、湿、燥、火,或疫毒之邪而致的外感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他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流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

六淫为感冒之主因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故风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时行病毒与岁时有关

时行病毒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一大流行。病毒者指一种危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病邪与正气失调有关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发生决定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气能否御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气较强常能御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气较虚不能御邪之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了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状态暂时低下是感冒的决定因素。二是邪气能否战胜正气,即感邪的轻重,邪气轻微不足以胜正则不病感冒,邪气盛如严寒、时行病毒,邪能胜正则亦病感冒,所以邪气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热等的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贴心提示】

感冒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等。宜多吃发汗散寒食品,如葱、大蒜、豆腐、姜汤等,忌吃油腻、黏滞、酸腥、滋补的饮食,忌吃生冷性属寒凉的食物。

【语录链接】

形寒欲冷必伤肺。

——中医谚语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中医谚语

舌常抵上腭,任督两脉通。

封严嗓子眼,喉咙水淋淋。

病菌被溶化,感冒拒门外。

——谚语

外感风寒,从毛窍而入,必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

——《症因脉治·伤寒总论》

2.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发热是一种症状,一般以体温升高和病人有发热的感觉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体温超过37℃以上才算发热,这种观点,传统中医学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传统中医认为,除体温有明显升高外,还有机体各器官活动的改变,如面红、目赤、五心烦热、溲黄、便结等,即使体温没有明显上升,亦认为是热象。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的原因,是有机体对高分子刺激作出适应性的反应,这些刺激物种类繁多,一般以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最常见。但是中医学认为,六淫邪气、七情因素,以及饮食、劳倦、房事等都能对人体有害刺激,引起机体发热反应。

六淫邪气

古人说:“太阳中风,发热无汗。”“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毛发直,皮肤闭,而发热。”“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等,都是说明“风”、“寒”、“暑”等六淫邪气对人体的刺激是为发热的病因。

七情因素

古人认为喜、怒、忧、思、惊、恐、悲等精神因素对人体有很大影响,并能引起很多疾病和发热反应,古人说:“五志过极皆为火”,例如肝主木,在志为怒,大怒伤肝,肝郁火旺引起发热。

饮食不慎

古人认为胃气为本,如果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便能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产生疾病。例如过食厚味就能生湿、生热,宿食停滞久而化热。

房事不节

古人认为色欲过度损伤精气,而肾阴、肾阳因此亏损,以致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或命门火衰而出现阳痿、心悸、腰酸膝软、小便清冷等。

劳倦过度

古人认为劳则气耗,过劳就会损伤脾气,出现气力衰少,动则气喘、自汗,或发热、心烦不乐等。

以上是中医对发热病因的认识,基本上与现代医学观点是一致的,比较突出的是传统中医学更加强调七情因素在引起发热反应上的意义。

【贴心提示】

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正邪相争的病机及其症状,与感冒颇为相似,二者很难区别,只有在治疗中动态观察才能鉴别。风寒发热症状宜多吃辛温发汗散寒的食物,如生姜、葱白、辣椒、大蒜、洋葱、香菜、南瓜、大白菜、赤豆、红糖、金橘、杏子、山楂等,忌吃鸭肉、兔肉、蚌肉、蚬肉、螃蟹、螺蛳、生荸荠、生藕、生黄瓜、生萝卜、芹菜、绿豆芽、马兰头、西瓜、香蕉等。

【语录链接】

热病得热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

——《红炉点雪》

夫热症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

——《理瀹骈文》

3.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头痛在中医学中又称“脑风”、“头风”、“骨风”等。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络皆循头面,厥阴经上会于巅顶,故头痛可根据发病部位之异而分类。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

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热邪上袭。

若风挟寒,寒为阴邪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络脉急而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痛;若挟湿邪,湿性黏滞,湿蒙清阳,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不布,气血不畅而疼痛。外邪所致头痛,其病机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唯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害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内伤头痛

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淤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如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饮食伤脾,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以充营脑海,亦为头痛之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风、火、痰、淤、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之基本病机。

【贴心提示】

头痛发作时,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行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头痛时宜食生姜、大葱、胡椒、红糖等祛风散寒的食物,宜做汤、粥,趁热食用,以利发汗。不宜食生冷肥腻,以免损伤脾胃,使邪气滞留。

【语录链接】

六淫外邪,唯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害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医碥·头痛》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又是其他疾病所伴发的一种症状。中医学认为,眩晕的发生多与肝关系密切,具体引发该症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情志内伤

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外伤原因

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淤,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先天不足

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会导致眩晕。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会使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是发生眩晕之源。

而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亦会发为眩晕。

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贴心提示】

眩晕者常会有耳鸣、头痛等症状,若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时,会有面颊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等症状。您要是发现上述病症,可吃一些具有清泻肝热、养阴平肝作用的食物,如丝瓜、冬瓜、瓠子、黄瓜、莴苣、绿豆芽、金针菜、空心菜、茭白、槐花、旱芹、海蜇、白菊花、松子仁、天麻、马兰头、决明子、荷叶、菊花脑等。切忌吃辛辣香燥、性热助火的食品。

【语录链接】

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谓之旋转。

——《黄帝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

体虚久病,先天不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皆是眩晕之基。

——中医谚语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

5.五藏皆有咳,总不离乎肺

——王旭高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病症的一个症状。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外感咳嗽

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中所说“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时气候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内伤咳嗽

内伤病因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迁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力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贴心提示】

咳嗽的主要表现为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此类病症,除服药治疗外,还可辅以温热性的食物,如面粉、高粱、糯米及其制品、刀豆、扁豆、青菜、黄芽菜、芥菜、香菜、辣椒、白菜、豆芽、南瓜、蒜苗、塌棵菜、熟藕、熟白萝卜、荔枝、龙眼、桃子、大枣、杨梅、核桃、杏子、橘子、樱桃等。忌食寒性的食物,如荞麦、小米、大麦、青稞、绿豆及其制品。

【语录链接】

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

——《河间六书·咳嗽论》

有痰之咳主脾湿,无痰之咳主肺伤。

——朱丹溪

是咳之不离乎肺,犹疟之不离乎少阳。

——程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