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语录(健康红宝书)
20313300000020

第20章 藏象——脏病难治,腑病易治(1)

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

——中医谚语

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中医理论认为,心的功能是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主神志。因而心脏如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方面的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

主阳气

中医学认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靠“心主阳气”的功能来实现的。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阳中之阳,心也。”“心属火”。《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为火脏。”所谓“夏气”、“太阳”、“阳中之阳”都是指心脏中存在着一种阳热之气,相当于“热能”,所以古人都用“火”来形容它。这种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经常要保持一定的量来维持生理功能,诸如血液的循环、脾胃的运化、肾水的温煦等,都不能缺少这种阳气。这种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主血脉

心之大脑为人体中枢,一分一秒不可断血,而且占人体供血量之大部,是重点供血对象,血脉就成了心大脑的“衣食父母”,如鱼与水、草木与阳光,血与心大脑在功能上密切联系,为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反过来,心大脑对血脉必然有强大的管理机制。如此就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命名,称为“心主血脉”。其次,精指核酸、蛋白质、细胞及其形成的脑髓,心大脑以肾精之脑髓为体,在功能态时,发生了“精动为血”的变化,静态的肾水变成了动态的心火,肾精化气或释放元气,元气作功成为心的神明。故心大脑对“精动为血”非常关注,有相关机制保障及时足量的精动为血,谓之心主血。上述证明,都是向心供血,也可以说是心大脑以血为食,即心食血。

主神志

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但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所以,《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又说:“任物者谓之心。”也就是说,能担任反映客观事物这种功能活动的是心脏。这一认识,几千年来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故有心情、心意、心思、心愿等词语,成为人们的习惯语言。而心所营运的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心藏脉,脉舍神。”脉,就是血脉。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心所营运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旺盛。

总之,心主神志的功能必须在心主阳气、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时,才能相互为用,互相促进。心脏具有充分的阳气,才能营运血脉。有足够的血脉,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

【贴心提示】

简单改变一下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这里有一些您可以参照的非常有效的预防办法,包括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营养补充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第一,合理饮食。选择能降低胆固醇和有益于心脏健康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包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大豆,坚果和全谷类的面包、食物。

第二,坚持锻炼。预防心脏病最好的药方就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扩张血管,因而能降低高血压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第三,65岁以前,建议您应该至少每隔一年检查一次血压。到了65岁,就至少要每年检查。这样预测心脏病发作风险的效果比以胆固醇含量的预测效果要好。

【语录链接】

心痹者,脉不通。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

——朱震亨

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

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中医认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助心行血而贯通血脉,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输精于皮毛,主一身之表。

主气

肺统司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语音、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它既是营养人体的物质,又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动力。肺是主管呼吸的,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从自然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实现了体内气体的交换,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如肺的功能异常,可出现咳嗽、呼吸无力等症状。

助通

肺脏娇嫩,不能耐受寒热,容易被邪气侵袭。鼻子是肺脏的外窍,与喉相通,是呼吸系统的第一道关口,所以外邪侵袭肺脏时,多从鼻喉而入,出现鼻塞、流涕等。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人体的防御屏障,依赖肺所转输而来的营养物质来濡养,所以感受外邪,首先犯肺。若肺的功能失调,则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减退,容易感冒、多汗等。

肺喜润恶燥,六邪中的燥邪最容易伤肺,灼伤肺津,出现干咳少痰、喘息胸痛等。饮食不当会使机体正气损失,防御功能减退;悲伤过多也会导致肺气耗损;痰饮淤血也会影响肺脏功能的正常发挥。

【贴心提示】

按中医的五行学说,肺属金,秋天正是肺的脏气最旺,功能最强的时候,因此建议您养肺最好在秋季进行。

【语录链接】

五脏六腑俱受气于肺。

——巢元方

肺为五脏之天。

——汪绮石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

——程国彭

肺为清虚之府,其气能下行,以制节诸脏。

——唐容川

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

——李用樟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唐容川

3.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和胆本身直接相连,又互为表里。肝的经脉循行于胁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这些部位的病症多从肝论治。

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1)调节精神情志。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

(2)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2)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若肝失疏泄,气滞血淤,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血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开于目

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之阴血的濡养,肝的经脉又上连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主筋爪

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

【贴心提示】

养肝的最好方式是食疗调理,如感到困倦、胃脘胀闷,可服用香薷、厚朴、扁豆等;如感到气短、咳嗽、胸闷等,可服用太子参、黄芪、山药等;如感到口舌干燥,或发热咳嗽等,可服用玉竹、贝母、百合、枇杷叶等;如感到肝区胀闷不舒,可食用一些酸甘之品,既润肺燥,又补益肝气,如酸枣仁、枸杞、五味子、麦冬等。日常饮食方面则要多吃含丰富纤维的蔬菜,如冬瓜、木耳、芹菜等,肉类尽量选择禽类,如鸡肉。可多吃鱼,因为蛋白质好消化,但过多的高蛋白食物也会加重肝脏负担。

【语录链接】

心为生血之源,肝为藏血之脏。

——吴昆

肝木由脾土而升,胆木由胃土而降。

——吴达

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气血和调。

——中医谚语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

4.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中医认为,胆有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说:“肝合胆”。其生理功能是贮藏并排泄胆汁和对事物的决断能力。

藏排胆汁

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于小肠。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入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胆主决断

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

调节气机

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

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因为肝为阴木,胆为甲木,为阳中之少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互为用,而非指胆具“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胆之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

【贴心提示】

许多事实证明,胆道疾病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这里为您提出以下的养胆建议。

第一,做到清淡饮食,最好是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肉汤等,以避免胆囊过度紧缩和胆汁分泌增加。

第二,养成经常饮水的好习惯。大量饮水既可稀释胆汁,使胆汁不易形成胆石,也可在胆汁代谢失衡,即胆石形成初期将胆石前期物质或小胆石冲刷入胃肠而排泄掉,防止了胆结石的发生。

第三,要做好定时进餐,餐间避免零食,以防止胆囊不断受到刺激而增加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

第四,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减轻对胆囊等消化器官的负担,如面片、玉米粥、豆浆、蛋类、菠菜、小白菜等。

第五,饮食不宜吃得太饱,以免胆囊过度收缩,使胆汁分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