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语录(健康红宝书)
20313300000021

第21章 藏象——脏病难治,腑病易治(2)

【语录链接】

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

——《东医宝鉴》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二铢,盛精汁三合。

——《难经四十二难》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脾胃论》

5.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膻中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膻中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含义综合各家观点,有以下三种。

部位名

人体部位名,指前胸正中,两乳之间的部位,为膻中穴所在之处。其部位近心肺,为宗气发源地,能助心肺运输气血,协调阴阳,使精神愉快,故比喻为臣使之官。

经穴名

经穴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别名元儿、上气海。属任脉。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指心包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心主包络,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为臣使之官。”

【贴心提示】

膻中穴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其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治病时,膻中穴上常施指压法。

指压要诀是一边缓缓吐气,一面用力按穴位6秒钟,如此重复6次。

另外,与下列穴位配伍,可治疗更多疾病。

配华盖,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短气不得息、咳喘。

配厥阴俞,属俞募配穴法,有宽胸利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配大陵、委中、少泽、俞府,有通经活络,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胸痛。

配少泽,有通经活络,益气养血的作用,主治乳少、胸胁闷胀。

【语录链接】

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分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王冰

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

——吴昆

膻中者,为气之海。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

6.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是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容纳于胃中的饮食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这一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故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为“胃气”。胃气的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因而又称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通,就是通畅。降,就是下降。饮食物经食道进入胃中,经胃受纳腐熟后再下传小肠,在这一过程中,胃必须保持畅通状态,才能使饮食物的运行畅通无阻。保持“通”的状态,有赖于胃气的推动作用。

胃主通降,相对于脾的升清而言,则是降浊。浊,此指饮食水谷,如《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说:“受谷者浊”,“浊者下走于胃”。胃主降浊,主要是指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在胃气的推动下而下降肠道。

胃失通降,即为病理状态。若胃气虚弱,传送无力,致饮食停滞胃中,产生胃脘胀满疼痛、食少等症;若胃气不降,甚则上逆,产生胃脘胀满、嗳气、呃逆、呕吐等症。

在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胃气的通降作用,不仅作用于胃本身,而且对整个六腑系统的消化功能状态都有重要影响,从而使六腑都表现为通降的特性。胃与其他的腑,一通则皆通,一降则皆降。在中医学中,对小肠将食物残渣下传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活动,也用胃的通降来概括,将大便秘结也列入胃失通降之症。因此,胃之通降,概括了胃气使食糜及残渣向下输送至小肠、大肠和促使粪便排泄等的生理过程。

【贴心提示】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主要就是需要保持有节制的饮食,这其中包括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并且不能暴饮暴食等。

【语录链接】

五藏皆禀气于胃。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

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李中梓

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张介宾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余师愚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叶桂

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叶桂

脾土湿则清气不升,胃土逆则浊阴不降。

——吴达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篇》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则胀满。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黄帝内经·灵枢·论痛篇》

7.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脾位于腹腔的左上方,于腺胃右侧,呈不正的球形。呈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时,易破裂出血。中医认为,脾属脏,其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和统摄血液。

主运化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精微,即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中医认为,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饮食水谷方能化为精微,生成精、气、血、津液,以充养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2)脾的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的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就是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致病因素而发生多种疾病,如水肿、泄泻等。

主升清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特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2)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所以若脾失升清,则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职,则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气下陷,则可引发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或发为久泄脱肛等病症。

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则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可出现某种出血症,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等,并伴有一些脾气虚的症状。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则口味和食欲正常。反之,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的减退或口味的异常,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是脾运化功能状态的外在体现。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人体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才能使肌肉丰满发达,四肢活动有力。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健全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肌肉的壮实与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动正常与否。若脾虚不健,肌肉失其营养,则逐渐消瘦或萎软松弛,四肢则萎废不用。

【贴心提示】

由于体力主要是指四肢的活动能力,因此,能够补脾、健脾、养胃的食物皆可增力。补脾、健脾的食物和中药有山药、榛子、牛肉、狗肉、葡萄、大枣等。

【语录链接】

四季脾旺不受邪。

——张机

脾胃乃百病之源,然每恶寒而喜热。

——戴良

脾为百骸之母。

——汪绮石

泻皆本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

——李中梓

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

——张介宾

升降之机者,在乎脾土之健运。

——章楠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叶桂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

8.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大肠是从盲肠到肛门这一段的肠体。大肠的肠腔表面有许多囊状膨隆,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在腹腔内围成框形,腔的大小与其内容物的充盈有关。中医将大肠归属于腑,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和贮存食物的残渣,形成粪便。

盲肠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结肠

结肠有吸收、分泌、消化和排粪作用。结肠的吸收功能以后半结肠为最强,主要吸收水分和钠,也吸收少量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和一些药物。结肠每日吸收460毫升钠和350~2000毫升水。虽然24小时通过回盲瓣到盲肠的食糜500~1000毫升,但经过结肠和直肠吸收后仅从肛门排出150毫升。若结肠功能发生紊乱,就可影响吸收,甚至发生腹泻、便秘和腹胀等。若吸收过量,又可导致水中毒、血氯过高和酸中毒等。

结肠黏膜内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碱性液体,保护结肠黏膜,润滑大便,以助排便。结肠不产生酶,无消化作用,但有细菌消化作用。结肠内有很多细菌,大肠杆菌占70%,厌氧杆菌占20%,此外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也有少量原生物和螺旋体。肠细菌对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有重要作用。如食物内缺乏维生素时,在肠内可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合成维生素,这些细菌消化纤维素,合成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H、维生素B12等。如长期用抗生素,可导致维生素合成和吸收不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直肠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粪便、引发便意及排泄粪便。粪便进入直肠后,直肠通过其肠壁的感受器发出冲动,冲动经神经传至大脑而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当压力达到此值时,就可以引发便意。但如果经常对便意予以制止,使直肠不能及时排空,直肠长期接受粪便的压力刺激,直肠便会对这种刺激失去敏感性,因而也就不能引发便意,加之大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又能加重排便困难。这是产生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

【贴心提示】

许多事实证明,食用淀粉类食物越多,小肠、胃、结肠和直肠癌的发病率就越低,因为,食用淀粉能够直接抑制大肠细菌繁殖,防止大肠内壁可能致癌的细胞产生,所以为了肠道健康,请适当吃些淀粉类食物。

【语录链接】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医学谚语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

——李杲

9.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中医认为小肠属腑,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贮盛,凡胃所受纳之饮食物,皆受盛于小肠;化物,即消化饮食物。由于小肠比较长,所以饮食物在小肠中停留较长一段时间,进行着进一步的消化,这就是小肠的“化物”。小肠接受胃所传递的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须在小肠内停留比较长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消化,故称其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与脾、胃、肝、胆有着密切关系。胃受纳腐熟后,初步消化过的食物在胃气下降的前提下,才会有小肠的受盛。小肠内进行的化物,又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在肝胆的疏泄作用下,将胆汁排入小肠,参与小肠的化物过程。经过这样的进一步消化过程,原先的食糜就变化为可以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食物残渣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