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语录(健康红宝书)
20313300000022

第22章 藏象——脏病难治,腑病易治(3)

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使包含的液体流出;别,即分别,使不同的物质分出;清,指水谷之精微;浊,指食物之糟粕。泌别清浊,就是指小肠将消化好的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另外,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大小便正常;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小,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的多少与尿量有关。

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实际上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小肠功能失调,即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贴心提示】

消瘦的人,如果没有脾胃原因,多是由小肠吸收不好引起的,为此,建议您可以采用食疗进行恢复。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一定要克服过辣过咸的饮食习惯,因为过辣过咸对胃损害比较严重,同时不要空腹喝茶、咖啡,也不要有喝浓茶的习惯。肉类以一天100~150克为宜,不要采用煎、炸的烹调方法,用蒸、煮、烧、炖的烹调方法。

【语录链接】

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类经藏象类》

小肠较大肠细而长,上接于胃,下连大肠,居腹之中部。凡胃中所纳食物,皆输于小肠,由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液入膀胱,故曰受盛之腑。

——《中国医学大辞典》

10.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五脏之一。其功能除了具有泌尿系统的功能外,还包括了生殖分泌及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黄帝内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说明肾脏的伎能精巧,对全身的活动和生殖发生强大的作用。

肾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在肺、脾、胃、肾、肠、膀胱、三焦等的综合作用下完成,其中肾起着主宰作用。肾主水的功能通过肾的气化作用而实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肾的气化功能是津液代谢的动力。《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津液也。”肾位于下焦,接纳肺通调水道输送来的津液,将清者蒸腾于上,再输送到肺及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浊者下输膀胱,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2)肾为肺脾气化之根。肾藏精,为元气化生之源。元气具有激发、促进各脏腑功能的作用。其中肺对津液的宣肃,脾对津液的传输,其动力皆源于肾。

(3)肾是调节尿液排泄、维持机体津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正常情况下,机体津液排泄正常与否是决定津液代谢是否平衡、协调的关键因素。津液排泄有呼吸、汗液分泌、排尿三条途径,与肺肾相关。《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下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尿液排泄作为机体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在维持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尿液生成与排泄均有赖肾的气化作用调控。

人体排尿,一是排除机体必须清除的废浊之液,二是排除人体剩余水液,后者是肾调节、维持体内津液平衡的功能体现。当机体摄水量多或天冷无汗、少汗,体内剩余津液增加时,肾通过气化作用,将多余的水分输注膀胱,与废浊之液一道排出体外,此时尿多色淡;当机体摄水少或大暑多汗时,肾有效地控制津液排泄,故此时表现为尿少色浓。肾的这一作用不仅能维持体内津液的代谢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因汗、吐、泻等因素造成津液丧失过多所致的不良影响。由此,前人有“肾主津液”、“肾主开合”之说。

此外,还有一说为“肾开窍于二阴”。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肾的封藏失司时,则可见久泄滑脱。

病理情况下,肾中精气虚衰,气化功能失常,不仅可影响肺、脾、三焦等脏腑的气化功能,而且可直接导致肾对津液调控功能发生障碍或紊乱,表现为开合失调。如既可出现尿少、尿闭、水肿,又可出现尿多、尿清长。故《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指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肾藏精

肾藏精,主人体之发育和生殖。“精”是精粹、精华的意思,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与人的生育繁殖有关。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肾藏精”的含义有二:

(1)藏五脏六腑水谷之精气,为“后天之精”,是维持生命、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2)藏肾本脏之精,即“先天之精”,亦即男女媾精的精气,这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质。它和人的生殖、生长、发育和衰老有关。这一部分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主管。

肾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他脏腑的精气而储藏起来,五脏的精气充旺,肾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才能保持正常。

肾主骨

肾主骨,生髓。《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主……肾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肾主骨”包含肾充养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的联属关系。《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架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于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而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

肾主藏志

肾主藏志,“肾藏精,精含志”,“恐则伤肾”。其意思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与肾功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即神经系统的冲动和改变,可导致内分泌物功能的紊乱。

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气,促进其吸清呼浊,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指出:“肾者……主卧与喘。”说明咳、喘等症与肾有关。《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这就是说,呼吸功能与心肺肝肾均有关,而肾与气吸入有关。肾主纳气的机理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与自然界天地上下交感相应。肺为脏腑之华盖,人体之精气藉肺之肃降,下纳于肾。肾为脏腑之基,肾之精气须上达于肺。

(2)从肾与呼吸的关系来看,肾为元气之根,肾通过潜藏于内的原气对肺进行激发、推动和摄纳而参与呼吸过程,以保证肺能有效地呼浊吸清。明代孙一奎指出:“呼吸者,根于原气,不可须臾也。”因此,肾所纳之气也包括“肺气”,而并非仅指通常所理解的“清气”。

(3)从金水相生的关系来看,肾、肺为子母之脏,一主水,一主气,金水相生,水天一所,水气通调,百脉和调,呼吸乃得顺畅。

其华在发

其华在发,是指头发的泽润与枯槁、生长与脱落,与肾气的盛衰有关。青壮年肾气充盛,头发光泽而黑润;老年人肾气不足,头发花白易脱。故头发稀疏、脱落是肾不足,气血两亏的表现。

【贴心提示】

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您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来进行。首先因为冬属水,其气寒,主藏,所以在冬天养肾为最好,一般可以选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龙眼肉等食物作为温补,同时,更要注重锻炼身体,以取得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的效果。运动方式可以选用散步、慢跑、做健身操、打太极拳等。

【语录链接】

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

——巢元方

冲任之本在肾。

——赵献可

五脏之真,唯肾为根。

——赵献可

五脏皆有精而内舍于肾,以育百骸;诸骨皆有髓而上属于脑,以镇诸阳;故肾为精之舍,脑为髓之海也。

——朱棣

经水出诸肾。

——傅山

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

——吴澄

阳为汗之根,而肾为阳之宅。

——尤怡

11.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