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语录(健康红宝书)
20313300000024

第24章 治疗——治病求本,标本兼治(1)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1.眩晕之病,悉属肝胆风火

——高鼓峰

眩晕又称为头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头晕时患者会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行走时也不能沿直线前行,只会持续偏向一侧,病发时,眼球会不断震颤。

眩晕的类型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一般可分为旋转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

(1)旋转性眩晕: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导致的眩晕症。常见于梅尼埃病、药物性眩晕及前庭神经炎等。

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2)一般性眩晕:有以下四种。

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眩晕的治疗

(1)中药处方: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穴道治疗:有两种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一:取穴睛明、眼眶、印堂、太阳、前额、听宫、翳风、风池、足三里、百会、三阴交、内关、外关、合谷。揉睛明,摩眼眶,揉印堂、太阳;分推前额;上推听宫、翳风;按揉风池、足三里;揉按百会、三阴交;拿内关、外关;拿揉合谷。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按摩20~30分钟。

按摩疗法二:取穴百会、四神聪、头维、印堂、前额、太阳。五指叩击百会、四神聪1.5~3分钟;揉按头维5分钟;分推从印堂至太阳穴并揉按,共5分钟。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每次按摩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食疗方法:这里介绍三种食疗方。

黄豆芽猪血汤:将黄豆芽250克去根洗净,250克猪血划成小方块,用清水漂净。锅内加油少许烧热,爆香蒜蓉、葱花、姜末,下猪血并烹入黄酒,加水煮沸,放入黄豆芽,煮2分钟,调入精盐、味精。适用于血虚头晕、缺铁性贫血。

当归羊肉羹:将党参、黄芪、当归各25克用纱布包裹,与250克羊肉同放砂锅内,加水煎煮,至肉烂时放入生姜及食盐。随意食肉喝汤。补气养血,温中暖下。对气血双亏,血不上荣而致的眩晕疗效较好。有内热的病人慎用。

葱白大枣汤:葱白7根,大枣15枚,白糖50克。按常法煮汤服食。每日1剂,睡前服下。适用于神经衰弱所引起的眩晕、失眠、烦燥不安等。

【贴心提示】

若眩晕的同时,还伴有其他任何症状的话,一定要去医院及时检查,以防其他疾病。但如果不是疾病所引起的眩晕,就只需要平日多注意适度的运动,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铁质的食物就可以缓解。

【语录链接】

无痰不作眩,虽有风者,亦必有痰挟气,虚者亦宜治痰为主。

——《医述》

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张景岳

无痰不眩,无火不晕。

——《丹溪心法》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

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

2.多郁不得眠者,从郁结痰火治

——张石顽

睡眠良好是身心健康的主要标志。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入睡困难、早醒。失眠症的主要症状是对白天活动的影响,例如感觉疲劳、烦躁、情绪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差等。上床难以入睡,或早醒或中间间断多醒,或多梦、噩梦,似睡非睡,或通宵难眠。这样的睡眠状况,如果发生的时间不长,且白天其他不适症状不明显,也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可称失眠,但不能认为就是失眠症。

失眠的类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失眠症状以及失眠时间。根据不同的症状,失眠可分为三种类型:难以入眠型,又称起始失眠;不能持续沉睡型,又称间断性失眠;早醒型,又称终点失眠。

根据失眠时间的长短,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短暂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少于一星期;短期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在一星期与一个月之间;慢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在一个月以上。

除以上各种失眠类型外,还有生理性失眠、心理性失眠、病理性失眠、药物性失眠等。

失眠的治疗

(1)中药处方:龙胆草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泽泻15克,木通10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柴胡10克,生龙骨30克,车前子15克(包煎),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穴道治疗:主要有两种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一:掐左右神门穴数十次。仰卧,两手握空拳,置于心窝下及胃上脘部3~4分钟。侧卧,深呼吸数十次,全身放松,不多时即可入睡。

按摩疗法二:掐左右神门穴数十次。仰卧,点揉上、中、下脘。仰卧,点揉幽门、天枢、内关、公孙、足三里等穴。

(3)食疗方法:这里介绍三种食疗方。

龙眼洋参饮:龙眼肉30克,西洋参6克,白糖10克。将三物放入带盖的碗中,置锅内隔水反复蒸之成膏状。对心脾气血亏虚而致心悸、不寐、健忘者,疗效颇佳。每晚食之,每服1匙。

苦丁肉桂袋泡茶:将苦丁茶5克,肉桂2克,夜交藤3克碾成粗末,用过滤纸压边包裹,置茶杯中,开水冲入,加盖,静置10分钟,即可饮用,随冲随饮,味淡为止。此为保健茶,可常服。

山楂饮:将100克山楂炒热,不使焦苦,加入白糖50克,掺入清水,熬煮20分钟。临睡前温服。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者,饮之最宜。

【贴心提示】

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时失眠是难免的,您不要一失眠就立即服安眠药。但如果失眠持续二周以上,并出现白天明显不适症状,甚则影响工作或学习,您便可以去正规医院失眠专科就诊。同时,建议您最好是晚10点钟以前睡觉,早上6点起床,这是最合乎自然规律的睡眠时间。

【语录链接】

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林佩琴

凡病后、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亏虚,心脾二藏不足。

——《医述》

3.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

打鼾的临床表现非常普遍,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生理性打鼾者常见于肥胖及年龄较高而身体肥胖人员,病理性打鼾者常见于脑部疾病如昏迷等无呼吸道疾病和神志不清患者。论打鼾的形式不同,但究其结果来看,轻的使打鼾人不适,重的可致呼吸严重障碍,甚者产生生命危险。

打鼾的类型

轻者只在劳累、饮酒或仰卧位睡觉时发生。重者则夜夜鼾声如雷,从不间断,称之为习惯性打鼾。有的人发出的鼾声均匀而规律,声音高低一致,一般不伴有呼吸暂停,称之为单纯性打鼾。有的人鼾声忽高忽低,间歇数十秒到数分钟无声无息,然后又发出可怕的怪声,这种鼾声多见于睡眠呼吸暂行综合征患者。

打鼾的治疗

(1)中药处方:银花30克,山慈姑片2.5克,僵蚕10克,象贝母10克,大青叶15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每日1煎,分2次服用。或常服中成药清气化痰丸,每次6克,每日2次,吞服。

(2)穴道治疗:上床之前清通鼻孔,保持呼吸道通畅,使两手劳宫相对,轻轻用力揉擦,待劳宫发热后,用两手中指、食指并起来,从鼻部迎香穴到鼻根进行轻轻按摩至感温热为度,然后按摩人中穴,使得呼吸道更为通畅。上床后,取舒适的睡姿,以舌头抵在上腭、牙齿周围,轻轻搅动,意念津液滚滚而来,很快会津液满口,此时双唇微闭,自然形成鼻吸鼻呼状,令人入睡,这样打鼾的机会就会减少。若夜间醒来,仍可按此法进行。

(3)食疗方法:这里介绍两种食疗方。

花椒油拌蕨菜:将干蕨菜200克放入开水中,浸泡至回软发透时,捞出摘洗干净,再放入沸水中汆透,捞出控干水分,加精盐、味精、花椒油拌匀。再将25克大海米放入碗中,注入适量热水,待大海米泡软后,捞出控干水分,码在蕨菜上即可。每日1次。可治疗高血压、头昏、失眠、打鼾等症。

天麻鲤鱼: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鲜鲤鱼1尾,酱油、料酒、食盐、味精、白糖、胡椒粉、香油、葱、姜、水豆粉各适量。将鲤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装入盆内,将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道米泔水泡上,再将天麻放入泡过川芎、茯苓的米泔水中浸泡约4小时,捞出天麻,置米饭上蒸透,切成片待用。将天麻片放入鱼头和鱼腹内,置盆内,然后放入葱、姜,加入适量清水后,上笼蒸约30分钟。将鱼蒸好后拣去葱和姜,另用水豆粉、清汤、白糖、食盐、味精、胡椒粉、香油烧开勾芡,浇在天麻鱼上即成,每日1次。适用于虚火头痛、眼黑肢麻、神经衰弱、打鼾等症。

【贴心提示】

一般来说,经常打鼾的人都比较肥胖,因此建议您随时注意自己的体重,尽量不要使自己肥胖起来,这样便能防治打鼾的症状。

【语录链接】

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

——《诸病源候论》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伤寒论》

4.夫治呕之法,必用苦辛通降

——王旭高

呕吐是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呕吐的类型

呕吐一般分反射性与中枢性两大类。

(1)反射性呕吐

消化系统疾病:如咽部刺激、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急性胃肠穿孔、幽门梗阻、大量出血、胃黏膜脱垂、急性胃扩张、胃扭转、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机械性肠梗阻、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晚期、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等。

其他系统疾病:如泌尿生殖系疾病(输尿管结石、急性肾孟肾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眼耳疾病及其他(如梅尼埃病、迷路炎、青光眼、屈光不正等)。

(2)中枢性呕吐

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脑膜炎、脑出血、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肿瘤、脑震荡、颅内血肿、癫痫持续状态等。

感染性疾病:如急性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

内分泌与代谢紊乱:如妇女早期妊娠、尿毒症、肝性昏迷、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代谢性酸碱失衡、甲亢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症。

呕吐的治疗

(1)中药处方

处方一:半夏、陈皮、猪苓、茯苓、泽泻各10克,白术、桂枝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利水渗湿,降递止呕。

处方二:绿豆100克,芦根100克,生姜10克,紫苏叶15克。先煎芦根、姜、苏叶,去渣取汁,入绿豆煮作粥。任意食用。用于湿热呕吐及热病烦渴、小便赤涩,并解鱼蟹中毒。

(2)穴道治疗

穴位中脘为脐眼上4寸;足三里为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0.5寸;内关为手腕横纹正中向上3寸;肩井为第7颈椎棘突和肩峰连线中点。

家人以手指用力按摩病人内关、中脘、足三里、肩井穴。按压、按揉穴位,力量由轻到重,至局部酸胀感,每穴按压2~3分钟,对止吐有较好疗效。

(3)食疗方法

枇杷芦根汤:新鲜枇杷30克,鲜芦根30克,淡竹茹20克。加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3~5天。适用于胃热呕逆。

竹茹粥:先将15克竹茹煎汁,去渣。再用50克大米,3克生姜加水煮粥,快熟时兑入竹茹汁,再稍煮即可服食,每日1次。适用于胃热呕吐。

【贴心提示】

在胃肠炎流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卫生预防,预防措施也不复杂,只要注意经常洗手,不吃腐烂变质和生冷食品,就可以保护肠道健康。

【语录链接】

上焦之吐,多由气闭,责诸胃阳不能上升也,治在温胃。下焦之吐,多由阴逆,则诸肾阳不能下镇也,治在纳火。

——程郊倩

呕苦之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李用粹

呕吐一证,治法以泄肝和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

——叶天士

治胃之法,全在温通。虚则必用人参,药味皆属和平。治肝之法,药味错杂,或寒热互用,或苦辛酸碱并投。盖因厥阴有相火内寄,治法不得不然耳。

——叶天士

5.久咳而滋补无功,必需培养脾元

——《会心录》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可借咳嗽反射的动作而排出体外。可是如为频繁的刺激性咳嗽而致影响工作与休息,则失去其保护性意义。

咳嗽的类型

中医认为,外邪侵袭和内伤皆可引起咳嗽。外邪咳嗽分为风寒咳嗽与风热咳嗽,内伤咳嗽又可分为痰温咳嗽、痰热咳嗽、阴虚咳嗽、阳虚咳嗽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