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语录(健康红宝书)
20313300000025

第25章 治疗——治病求本,标本兼治(2)

咳嗽的治疗

(1)中药处方

处方一:杏仁15克,枯矾6克,罂栗壳12克,五味子10克。

处方二:百部9克,天浆壳3只,南天竹6克,马勃3克。

(2)穴道治疗

按摩疗法:取太渊、偏历、风门、肺俞、膻中、璇玑,痰多者加中脘、气海、足三里。每穴平揉、压放、点打各100次。属热者,减去点打法。

推拿疗法:第7颈椎捏起放开100次。风门、肺命两穴对捏100次,左右各平揉100次,向上推两穴上下皮肉36次,再向下推54次。切住经渠、少商二穴,拇指随切的动作环绕摇动100次。

施术者用拇指沿肋间隙,从中线分推至两胁以开胸顺气。拇指点按天突、膻中、中腑、鱼际、列缺。力量中等,每穴半分钟。风寒袭肺者可加点风池、合谷,风热犯肺者可加点曲池、合谷、外关,痰浊阻肺者可加点中脘、足三里、丰隆,肾气不足者可加点太溪、涌泉。每日可做1~2次,每次20~30分钟。

(3)食疗方法

罗汉果炖猪肺:选用成熟的罗汉果10个,切成薄片。将250克猪肺切成小块,挤出泡沫,洗净。将猪肺、罗汉果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置于火上,旺火烧开,改用小火炖煮,煮至肺熟,即可食用。适用于痰热咳嗽及风热咳嗽。

蜜饯萝卜梨:将白萝卜、梨各1个洗净切碎,放入碗中,倒入50克蜂蜜,放入7粒白胡椒,装锅蒸熟为度,将白胡椒拣出,分2次温服。此方是治疗风寒咳嗽的良方。

萝卜蜂蜜饮:将萝卜5片,生姜3片,大枣3枚,加水适量煮沸约30分钟,去渣,加蜂蜜30克,再煮沸即可。温热服下,每日1~2次。萝卜味辛、甘,性凉,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等作用。其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生姜是散风寒、止呕下气的常用药,大枣多作和胃养血及调和药物使用,蜂蜜润燥止咳。本饮可起到去寒宣肺,祛风止咳的作用。体弱屡易感冒咳嗽,久治不愈或反复迁延的婴儿,可试用。但风热咳嗽,见发热痰黄者,则不宜选用。

【贴心提示】

由于绝大部分咳嗽是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因此预防呼吸道疾病是防止咳嗽的关键。

第一,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第二,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

第三,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第四,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家人有感冒时,室内可用醋熏蒸消毒,防止病毒感染。

【语录链接】

咳嗽治表邪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

——张石顽

咳而无痰者,以甘寒润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

——张石顽

疗久咳必先顾其胃气,未有胃不顺而咳可愈者。

——王旭高

燥自外感者,必咳嗽咽干,凛凛恶寒;燥因内伤者,必甚干便燥,易饥不欲思食,有伤气伤血之分也。

——王旭高

外感之咳,实中亦有虚,宜寓攻于补;内伤之咳,虚中或夹实,宜补水兼清。

——《会心录》

6.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

——张介宾

噎膈,又称噎嗝,是以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病。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噎属噎膈之轻证,可以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

噎膈是因内伤饮食、情志、年老肾虚等原因致肝脾肾功能失调,形成气滞、痰阻、血淤阻滞食道,而致食管狭窄,胃失通降,津枯血燥,食道干涩。噎膈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所以其病变脏腑关键在胃;又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为三者均与胃、食道有经络联系,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在噎膈的形成中共同发生作用。

噎膈的类型

(1)痰气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2)淤血内结: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3)津亏热结:食物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4)气虚阳微: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腹胀,形寒气短,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噎膈的治疗

(1)痰气交阻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沙参、贝母、茯苓、杵头糠、荷叶蒂。

可加瓜蒌、半夏、天南星以助化痰之力,加麦冬、玄参、天花粉以增润燥之效。若郁久化热,心烦口干者,可加栀子、黄连、山豆根清热除烦解毒。若津伤便秘,可配增液汤加白蜜,以助生津润燥之力。若胃失和降,泛吐痰涎者,加半夏、陈皮、旋覆花以和胃降逆。还可辨证选用四七汤、温胆汤、导痰汤等方。

(2)淤血内结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淤。

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桃仁、红花、丹参、三七、五灵脂、乳香、没药、蜣螂虫、海藻、昆布、贝母。

可加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三七、三棱、莪术破结行淤,加海藻、昆布、瓜蒌、贝母、玄参化痰软坚,加沙参、麦冬、白芍滋阴养血。若气滞血淤,胸膈胀痛者,可用血府逐淤汤。若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或用烟斗盛该药,点燃吸入,以开膈降逆,其后再服汤剂。若呕吐物如赤豆汁者,可服云南白药以化淤止血。

(3)津亏热结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乌梅、芦根、白蜜、竹茹、生姜汁、半枝莲。

可加玄参、生地、石斛以助养阴之力,加栀子、黄连、黄芩以清肺胃之热。若肠燥失润,大便干结,可加火麻仁、瓜蒌仁、何首乌润肠通便。若腹中胀满,大便不通,胃肠热盛,可用大黄甘草汤泻热存阴,但应中病即止,以免重伤津液。食道干涩,口燥咽干者,亦可用五汁安中饮,频频呷服,以生津养胃,和胃降逆。

(4)气虚阳微治法:温补脾肾。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若中气下陷,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若脾虚血亏,心悸气短,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噎膈至脾肾俱败阶段,一般宜先进温脾益气之剂,以救后天生化之源,待能稍进饮食与药物,再以暖脾温肾之方,汤丸并进,或两方交替服用。

【贴心提示】

噎膈之症除了用药疗方法外,还需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遏止愈后的复发。噎膈患者进食不可太快,宜细嚼慢咽,不可吃过烫、过硬、辛辣、变质食物,易忌烈性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奶、羊奶、肉汁、蜂蜜、藕汁、梨汁等。

【语录链接】

寒温失宜,食饮乖度,或忿怒气逆,思虑伤心,致使阴阳不和,胸膈塞,故名膈气也。

——《太平圣惠方·第五十卷》

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矣。

——《景岳全书·噎膈》

7.胃腑以降为顺,治胃重在和降

——医学谚语

胃痛,又称胃脘痛。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情绪经常起伏很大,所以患胃痛病的人越来越多。

胃痛的类型

中医学将胃痛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风寒伤胃:胃脘冷痛,呕吐清水痰涎,胃寒喜暖,得热痛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浮紧且弦。

(2)胃中实热:痛势急迫,胃脘部有烧灼感而拒按,吐酸嘈杂,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食滞内停:胃痛且胀,嗳酸厚腻或呕吐不消化的食物,吐后则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有力。

(4)肝气犯胃:胸胁胀痛,胃脘痞满且痛,嗳气频作,恶心呕吐,逢情志抑郁则疼痛加重,舌苔薄白,脉象弦数。

(5)阴虚胃痛:胃痛隐隐,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饥不择食,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红数。

(6)脾胃虚寒: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胃痛缠绵,喜温喜按,空腹为甚,或呕吐清水,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7)气滞血淤:胃痛,如遭针刺或刀割,痛无定处,拒按,兼有呕血及黑便,舌质紫黯,牙存淤斑,脉弦涩。

胃痛的治疗

(1)中药处方:生黄芪250克,延胡索250克,广木香150克,海螵蛸100克,甘草100克,高良姜200克,白术150克,鸡蛋壳粉15克,附子50克。将药洗净晒干,粉碎过筛备用。每次6克,每日服3次,姜汤冲服。

(2)穴道治疗:按压、揉压双侧足三里,可使疼痛逐渐缓解。指压时局部应有酸胀感。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0.5寸。

(3)食疗方法:这里介绍两种食物。

木须肉:黄花菜干品20克,黑木耳干品10克,瘦猪肉60克,植物油、细盐、黄酒、香葱各适量。黑木耳用温水浸泡发胀后,再用冷水浸没,备用;黄花菜浸泡片刻,滤干;瘦猪肉切薄片,用刀背打松,加细盐、黄酒拌匀。植物油二匙,用中火烧热油,倒入肉片,炒2分钟,再倒入木耳、黄花菜同炒,加细盐、黄酒适量,炒出香味后,加淡肉汤或清汤半小碗,焖烧8分钟,撒上香葱,拌炒几铲即成。佐膳食用,对胃痛及兼有其他血淤证候的疾病者皆宜。

陈皮萝卜炒肉丝:将200克胡萝卜切细丝,100克猪肉切丝后加盐、黄酒拌匀,陈皮浸泡至软切丝。先炒胡萝卜至八成熟后出锅,再用油炒肉丝、陈皮丝3分钟,加入胡萝卜丝、少许盐、黄酒同炒至香,添水焖烧七八分钟,撒入香葱即成。适于肝气犯胃所致胃痛患者佐餐。

【贴心提示】

急性胃痛的病人应尽量少食多餐,平时应少食或不食零食,以减轻胃的负担。谨防食物中的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饮食宜软、温、暖。烹调宜用蒸、煮、熬、烩,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要注意四季饮食温度的调节,脾胃虚寒者尤应禁食生冷食物。肝郁气滞者忌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语录链接】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李中梓

虚劳之证,扶脾保肺,多不可缺。

——张石顽

愚治虚证,人视为万无生理者,胃阴虚即养胃阴,胃阴虚,胃气亦虚,即养胃阴兼益胃气,无不应手取效,转危为安。

——费绳甫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则胀满。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胃中寒,则腹胀。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篇》

8.凡治痢疾,一见表证,必先解表

——《医述》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但常年皆可有散发病人。

痢疾的类型

痢疾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由细菌引起的,称为杆菌痢疾,简称菌痢;另一种是由一类变形虫引起的,称为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病。两种痢疾的初期症状相同,识别病因以求对症下药是很重要的。两者之中,阿米巴痢疾比较严重,这种小型寄生虫很难消灭,还会引起肝脏和肺部脓肿。患者体重急剧减轻,严重的腹泻可能持续数月之久,粪便带恶臭。此外,肠气和胃胀也是此病的症状。

痢疾的治疗

(1)中药处方

处方一:山楂60克,红糖60克,白酒30毫升。将山楂用文火炒至略焦时,离火加酒搅拌,再置火上炒至酒干。加水1碗(约200毫升),煎15分钟,去渣,加入红糖煮沸,趁温服下,每日1剂,一次服完。

处方二:山楂125克,厚朴9克。加水500毫升,煎成200毫升为1剂。首日服2次,每次200毫升;次日起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连续服用1周。

(2)穴道治疗

取穴合谷、上巨虚、天枢、关元、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患者仰卧,术者用手掌在腹部顺时针做摩法、揉法各5遍,并用拇指点揉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合谷各30~50次。

(3)食疗方法

白头翁粥:白头翁15克,黄柏10克,秦皮12克,黄连3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先煎上药,取汁去渣,入淘净的粳米煮粥,粥熟时调入白糖即可。每日早晚各1次,温热服。适用于菌痢、肠炎。虚寒性下痢不宜用。

姜茶乌梅粥:生姜10克,乌梅肉30克,绿茶5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将前三味煎煮,取汁去渣,加粳米煮粥,粥将熟时调入红糖即可。每日2次,温热服。适用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湿热型菌痢忌用。

【贴心提示】

痢疾的自我预防非常重要,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特别要注意消灭苍蝇,防止苍蝇污染食品,传播疾病。

第二,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食物,夏季冷饮也不宜多食,以防止消化道防御机能下降,禁食生冷、腐败、变质的食物。

第三,避免寒暖失常,不要让身体过度疲劳,在受凉或疲劳时,更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防止暴饮暴食。

第四,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第五,家中一旦发现有细菌性痢疾患者,要及时给予隔离和治疗,病人的用具要及时消毒。

【语录链接】

凡治痢,和血勿伤血,调气勿破气。

——杨士瀛

下痢治法: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疏之,小便涩者利之,盛者和之去之,过者止之。

——张洁古

泻痢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缓中,善禁急速,所谓急者缓之是也。

——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