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语录(健康红宝书)
20313300000026

第26章 治疗——治病求本,标本兼治(3)

痢在气分,有苦辛调气和辛甘益气等法;在血分,有酸苦行血及咸柔养血诸方。

——叶天士

暑毒亦痢,夏秋最多,釜底抽薪,却是去痢之捷法。

——何廉臣

撑痢疾,饿伤寒。

——谚语

饿不死的伤寒,吃不死的痢疾。

——谚语

只要三瓣蒜,痢疾好一半。

——谚语

9.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

——张景岳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此定义把水肿局限于局部或全身血管外的细胞外液(指组织间液)容量的增多。其实,细胞内液的过多积聚,有时也称细胞水肿,如细胞中毒性脑水肿。后者未为上述定义所包括,许多水肿可不伴有细胞内液量的明显变化。为了把水肿这个术语限于细胞外,有人主张把细胞水肿称为细胞水化。

水肿的类型

水肿按分布范围可分全身水肿和局部水肿。也可按发生部位命名,如脑水肿、肺水肿、皮下水肿等。

正常体腔内只有少量液体,当体腔内液体过多积聚时,称为积水,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脑室积水、阴囊积水等。

水肿常按其原因而命名,如肾性水肿、肝性水肿、心性水肿、营养性水肿、静脉阻塞性水肿、淋巴水肿、炎症性水肿等。可见水肿并非独立疾病,而是疾病的一种重要病理过程或体征。

辨证的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淤阻水停。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水肿的治疗

(1)中药处方

处方一:黄芪20克,白术12克,防己9克,桂枝9克,茯苓15克,泽泻9克。

处方二:大枣50克,赤小豆100克,大蒜15克,茯苓(布包)15克。

(2)穴道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体侧,用手掌根揉按肾俞、脾俞穴各约5分钟,然后从长强穴循脊椎提捏至大椎部。揉按大椎部片刻,即用右手小鱼际部缓缓用力沿脊椎揉按旋推至长强穴。如此往返30分钟。再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食疗方法

三红汤:将30克大蒜拍碎,与红苋菜、赤小豆各30克,红糖100克同时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置火上煎煮至豆熟即可。饮汤,食菜、豆。每日1剂,分2~3次服,连用1周。适用于脾虚肝旺之妊娠后期水肿、血压升高等。

赤豆汤:将250克赤小豆洗净,浸泡1~2小时,淘净,放入砂锅,加水约3000毫升,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煨至赤小豆熟透为止。趁热食豆,喝汤。每日1~2次,连续饮用5日左右。适用于各种水肿病,并可用于产后缺奶。

【贴心提示】

预防水肿疾病必须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多的食物。另外,在工作、劳动时,要做到劳逸结合,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语录链接】

肿当分利而实脾,胀宜清气而开郁。

——方隅

古法治肿,大都不用补剂,而多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荡。

——张景岳

虚寒胀病而用温补,阅古人调剂必是通法。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

——叶天士

冬瓜黄瓜西瓜皮,消肿无需他药医。

——谚语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黄疸证,服解利之药

——《医述》

黄疸,即血中胆红素增加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如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仍未能察见黄疸时,可名为隐性黄疸。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尤其多见于肝脏、胆系和胰腺疾病。

黄疸的类型

根据形成原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1)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形成过多而导致的黄疸,这种黄疸叫溶血性黄疸。可见于溶血性疾病。

(2)由于肝细胞病变、肝功能障碍、胆红素代谢失常(如肝炎、肝癌等疾病),使胆红素在血中积聚而导致的黄疸,叫肝细胞性黄疸。

(3)由于肝内或肝外道系统发生梗阻,影响胆汁的排泄,使胆红素排不出去而导致的黄疸,叫梗阻性黄疸。可见于胆石梗阻于胆道、胆道系统肿瘤压迫、肝脏肿瘤、胰腺肿等。

(4)肝细胞有某种缺陷,不能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而导致的黄疸,叫先天性黄疸。

黄疸的治疗

(1)中药处方

处方一:将芜菁菜籽10~15克捣碎,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2剂。

处方二:茵陈30克,白糖3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2剂。

(2)穴道治疗

按摩头、十二指肠、肝、胆囊、淋巴腺等反射区。每日2~3次。

(3)食疗方法

醋拌烧鸡蛋:将1枚鸡蛋连壳烧成炭后研末和60毫升醋调匀,隔水炖服。每日1次。

泥鳅炖豆腐:将5条泥鳅放清水中,滴几滴食油,让泥鳅吃油及清水后,排出体内粪物。然后将泥鳅同1块豆腐切块炖熟,加盐及味精调服。每日2次。

【贴心提示】

本文向您介绍了成人罹患黄疸症的治疗方法,但若幼儿特别是新生儿患了此症又该如何处理呢?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胎黄。孕母常因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就出现胎黄。建议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第二,婴儿出生后需要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第三,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第四,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语录链接】

外感之黄,热解而黄自消;内伤之黄,虚回而黄始退。外发体实者,投清凉可愈;内发元亏者,非补益不痊。

——《会心录》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帝内经·灵枢·诸疾诊尺》

伤寒淤血不解,郁发于表,发为黄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

——关幼波

面目身体悉黄,而中无痞闷,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谓虚黄也,即以仲景法治之。

——尤在泾

阳黄当清湿热,开太阳;阴黄当温脾肾,化膀胱。

——沈绍九

人有病黄肿者,不可以误以为黄疸。盖黄疸者,遍身为重,眼目俱黄,而面无肿状;黄肿之黄,则其色带白,而眼目如故。

——陆九芝

1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陈良甫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角喎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中风的类型

中风分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脑梗塞)两大类。脑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有一类特殊的类型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卒中主要包括三大类:脑梗塞、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中风的治疗

(1)中药处方

地黄30克,巴戟天10克,石斛10克,肉苁蓉1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熟附子8克,石菖蒲10克。每日1剂。

(2)穴道治疗

按摩疗法一:若中风已发生,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捏压少冲、关冲、商阳、肝穴,每穴10~20次,轻缓进行,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另外,外关是非常有效的穴位,可按压之。

按摩疗法二:若中风已3个月以上,成为中风后遗症期时,按压肾穴、肝穴、心穴、健理三针区,均可达到促进语言、肢体恢复的作用。

(3)食疗方法

猪肉杞子汤:将100克瘦猪肉切片,与30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枸杞、10枚大枣共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炖汤,汤成拣去黄芪、当归,调味即可。食肉喝汤,并吃枸杞与大枣。每日1剂,可连用1~2个月。主要治疗脑中风及脑中风留下的后遗症。

乌龟冰糖饮:取750克乌龟血放碗中,加清水及冰糖适量,放入锅中隔水炖熟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主要治疗脑中风。

【贴心提示】

在生活中,如果碰到脑中风病人,应迅速叫救护车,送到有神经内科和脑外科的医院急救,并要将以下病情准确地转告医生。如发作的具体时间,是否呕吐,症状是否逐渐恶化,意识情况如何,头痛的程度,手脚麻痹、语言障碍有没有,是否在服用降血压药,有没有受伤等。

【语录链接】

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其久也,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理。

——戴复庵

大概以气药治风犹可,以风药治气则不可;以血药袪风,以气药治痰均可;以风药治血,以痰药治气均不可也。

——冯楚瞻

中风,大便必然结燥,盖由痰热郁结于中,宜服润肠丸,使大便常润,则风亦易愈。此釜底抽薪之法,屡试验者。

——《医述》

12.治惊莫若安心,治悸莫若顺气

——方隅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本病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心悸的类型

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及贫血、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也可导致心悸。其类型如下。

(1)心神不宁型:此类心悸患者平时精神过于紧张,一点小事就会思前想后,常见于女性。而当受惊吓后,就会出现心悸。

(2)心血不足型:此类心悸患者多为久病体弱或失血过多,血虚明显,平时又思虑过度,致使心脾两虚而造成心悸。

(3)阴虚火旺型:此类心悸是肾虚心火旺而致,久病体弱者多发。中医认为,心主神志,需靠肾阴的滋养,心火也需肾阴的制约才能防止过旺。当各种原因引起肾阴虚弱时,心脏没有了制约和滋养,就可出现心火过旺而见心悸。

心悸的治疗

(1)中药处方

柏子仁30克,当归10克,生、熟地各12克,白芍10克,龙眼肉10克,党参10克,生黄芪15克,太子参15克,木香10克,大枣10克。每日1剂。

(2)穴道治疗

按压推揉心包区,至皮肤潮红发热。同时,刺激内关。当右侧伴有胸痛时,刺激右侧手腕的内关,当左侧伴有胸痛时,则刺激左侧手腕的内关。

(3)食疗方法

柏子仁粥:先将10~15克柏子仁去尽皮、壳、杂质,捣烂,同50~100克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蜂蜜,稍煮沸即可。每日2次,2~3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以及长期便秘或老年性便秘。大便泄泻者不宜用。

酸枣仁粥:先将洗净的粳米100克煮粥,将熟时放入15克酸枣仁末再煮,煮至米开粥稠为度。空腹温热食。适用于心悸、失眠、多梦、心烦。肝、胆、脾、心有实热或暑湿内停以及初感风寒者,不宜用。

双仁粥:先煎酸枣仁、柏子仁各10克,红枣5枚,取汁去渣,同100克粳米煮粥,粥熟调入红糖稍煮即可。空腹温热食,每日1~2次。适用于心悸、头晕、倦怠、舌质淡红、脉细弱。内有实热、大便溏泄者不宜用。

【贴心提示】

心悸患者伴有多种症状,如伴随出现胸痛、冒冷汗、晕倒等症,都有可能是患了严重的疾病,要加倍注意。平日要多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如病情严重须及时入院就医。

【语录链接】

怔者血之虚,忡者火之盛,养血则怔自安,降火则忡自定。

——方隅

心虚则心神不安而怔忡,有淤血亦怔忡。

——唐容川

13.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留为病

——《古今医鉴》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痰痞”等病证范围,与肝郁痰湿有关。当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的5%,就可诊断为脂肪肝了,有的甚至高达40%~50%。近年来,脂肪肝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并且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脂肪肝的类型

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程度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将脂肪肝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弥漫性脂肪肝。

(2)脂肪性肝炎:是指在肝细胞脂肪变性基础上发生的肝细胞炎症。据统计,长期大量嗜酒,40%左右会出现这种情况,而非酒精性脂肪肝一般很少发生脂肪性肝炎。

(3)脂肪性肝纤维化:是指在肝细胞周围发生了纤维化改变,纤维化的程度与致病因素是否持续存在以及脂肪肝的严重程度有关。酒精性肝纤维化可发生在单纯性脂肪肝基础上,而非酒精性则是发生在脂肪性肝炎的基础上。肝纤维化继续发展则病变为脂肪性肝硬化。

(4)脂肪性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是脂肪肝病情逐渐发展到晚期的结果。在酒精性肝炎中肝硬化的发生率为50%以上,少部分非酒精性脂肪肝也会发展成为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