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语录(健康红宝书)
20313300000006

第6章 养生——三分靠药,七分靠养(2)

牙齿坚固是一个人健康的标志,叩齿,就是牙齿上下空咬,使上下牙齿有节律地叩击。津是干净的口水,中医认为它是人体的重要体液;而西医则认为,口水可以清洁口腔和牙齿,帮助消化食物,润滑消化道等;在道家气功里,津也被看作练精化气的必须材料。经验证明,经常叩齿咽津,不仅可以改善牙周口腔的健康状况,使牙齿变得更坚固洁白,还可以大大改善人体的消化机能,预防慢性消化性疾病,同时有助于益肾填精,滋养脏腑。

叩齿做法

中医脏腑理论认为,“齿为骨之余”,“肾藏精,主骨生髓”。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部分,叩齿能够强肾壮骨。叩齿首先需要精神放松,或闭目调神,然后口唇轻闭,有节奏地叩击上下牙。先叩两侧大牙36次,再叩门齿36次,每日3次。在上下齿叩击时,轻重快慢要适中,不要使劲,频率无需太快,可以轻重交替,节奏有致,以轻松自然为原则。叩齿是一种简易的健身法,须长期坚持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咽津做法

叩完牙齿后,要做搅海,就是用舌头贴着上下牙床、牙龈、牙面来回搅动,顺时针9次,逆时针9次,当感觉口中有唾液分泌时,不要马上咽下,继续搅动,待唾液满口,用口中的唾液漱口36次。最后将唾液分三小口慢慢咽下,感觉汩汩有声,一直滋润到下腹部。

此套养生法可以在早晨起床后、午饭后、睡觉前各做1次,每次做3分钟左右,站立、坐着均可。

【贴心提示】

实践证明,常吃干果也会使牙齿得到锻炼,可起“齿宜常叩”之功。同时,咀嚼干果时,会促进唾液分泌,又起到“津宜常咽”之效。再加上对干果中营养物质的摄取,会使人体获得补益。这里所指的干果包括花生、葵花籽、板栗、核桃、榛子、大枣、开心果、葡萄干、话梅、杏仁、无花果等,建议您经常食用。

【语录链接】

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

——《陆地仙经》

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

——孙思邈

7.肾藏之阳,为一身阳气之根

——医学谚语

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脏器,古代医家认为,父母两精交媾,先成胚芽,然后便发育为“肾”,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即藏之于肾,故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

肾的位置在于腰部,腰部的慢性伤损、疼痛常与肾有关。此外,全身的骨、髓、脊髓、头发、齿等都与肾所藏之精密切相关。再者,耳朵与肾有着众多特别紧密的联系,遂有“肾开窍于耳”之说。

肾虚的病症

肾虚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不同类型的肾虚必须使用不同的配方治疗。有些肾虚者表现为肾阳虚,五大症状是神疲倦怠、腰背酸痛、气短乏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典型症状是夜尿频多,其中女人更易畏寒肢冷。有的人表现为肾阴虚,典型症状是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其中肾阳虚人群占大多数。

强肾的方法

强肾保健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几种最常见的方法。

(1)叩齿咽津:每天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频频咽下,意送至丹田。然后做翕周运动,翕周即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1次,连续做50次。此法可滋阴降火,固齿益精,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2)按摩涌泉:取坐位,用手掌分别搓涌泉穴100次,摩擦时意守涌泉穴,手势略有节奏感。本法有交通心肾、引火归元之功,对失眠、遗精有良效。

(3)双掌摩腰: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意守腰间椎棘穴下,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此法有温肾摄精之效,对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有防治效果。

【贴心提示】

40~50岁的男性和女性,特别要注意补肾养肾,这是中老年人后半生健康、幸福及长寿的重要基础。40岁前,长期体力透支、压力过大,易导致身体失调。40~50岁,肾中精气开始快速明显亏虚,55岁后,人体机能开始快速衰老,体质更加虚弱,及时补肾,等于为人体这盏“灯”及时地补充了“油”,让生命的火焰更热烈、更持久地燃烧。

【语录链接】

肾为先天之本。

——医学谚语

肾藏精,藏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肾精气充盛,则生殖能力强。

——医学谚语

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肾主水液;肾主纳气,肾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8.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医学谚语

《黄帝内经》里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昌,是指生机旺盛;亡,是说生命消亡。中医素来强调“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两精相博谓之神”,“神,水谷之精气也”。神气旺盛,表明脏精充足而机能协调;神气涣散,则脏精将竭而气机衰败。

人到老年,精神处于敏感状态,承受不良刺激的能力减弱,就连见到枯叶落地都会引发垂暮之感。对此,药物无济于事,独于神补可治之。神补的办法有很多,老年人可以因己制宜,各显其能。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年老赋闲,不妨找点事情做做,使生活充实一些。艺术家、科学家,年龄该退休了,事业没退休。他们仍热衷于他们喜爱的事业,全然不知老之将至。由此可知,我们每个人亦可以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重找一个“工作”,或琴棋书画,或种花养鸟。有了事做,利于养神健身。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进行适度的、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舞剑、慢跑、散步,会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锻炼使人体产生“快乐素”,既增强了体质,又调整了情绪。

注重社交,讲究仪容

闲下来了,接触人的机会相应减少,应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交流思想,获得信息。老来讲究点仪容,不仅使人外表显得年轻,心理也会随之年轻,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驱走心中的失落感。

适应社会,调整心态

切莫用传统思维模式去看待转型期的社会现象,要不断学习,努力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也不要搞家长作风,注意平等待人,大事要清楚,小事可糊涂。

人通常都希望有高兴、快乐等这样一些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接受那些忧郁、悲哀、凄凉等不愉快的情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有高兴就必然有悲哀,相反,有悲哀也必然有高兴,这之间不仅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接受可以带来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到来,也要做好接受带来不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准备,这样在不愉快的事到来时,自己才不致于被不愉快打倒。

暂停思考,多去感受

有的人对人事关系、工作、荣誉等,总是容易陷入思考,如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怎样才能做出成绩、怎样才能搞好与领导的关系等等。其实这样耗尽脑汁,不如去做些实际工作,甚至观赏一下山野的美景,聆听一下悦耳的音乐。因为这些“感受”比起毫无价值的“思考”来,对身体更有意义。

【贴心提示】

我们主张德靠自修,神靠自养;乐靠自得,趣靠自寻;忧靠自排,怒靠自制;喜靠自节,恐靠自息。因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神定自若,悠悠自得,不怨天尤人,不耿耿于怀。这样,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语录链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医学谚语

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

——医学谚语

9.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

——医学谚语

古人云“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把养德作为养生的核心,这是中医养生学的显著特色。养德,即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了“仁者春”,“大德必有其寿”的科学见解。

养德的关键要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把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因此,养德行善,就是要乐于助人,救困扶贫,对人以诚相待,忠厚老实。不说谎骗人,诋毁他人;不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不拨弄事非,制造矛盾;不存有私心,见死不救。具体修养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立志

立志,就是要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一个有目标、有追求、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自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精神也就乐观。如果胸无大志,心无所求,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空虚,百无聊赖,就会感到生活索然无味,进而妨碍身心健康。

性善

性善,就是心地善良,爱做好事。中医学家认为,性善不仅可免除灾祸,而且可以“内外百病悉皆不生”,却病延年。《寿世保元》也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性善之人,喜欢帮助别人,并从中获得乐趣。古人说“厚德载物”,就是这个意思。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这叫“外功内果”。即利人利物的好事,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快,有利于身心健康。

忍让

忍让,主要是忍怒。凡事能忍的切不可轻易发怒,即使“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必须适可而止。在矛盾激化时,要冷静,不要火上加油,“省一句口,免一时恼”。《老老恒言》中说,遇到急事,即使你再急躁,也是无济于事的,应当以“耐”处之,百事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平和,可以养生兼养性。

仁礼

仁礼,是古人养德的最高境界。讲究仁礼的人,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和宽阔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胸中怀有“浩然之气”。这样,就能抵御一切邪恶的侵袭、名利色欲的诱惑,使心正而身安。

【贴心提示】

养生重养德是传统的养生理论,它要求您在平时除了注意营养平衡和锻炼身体外,还要为社会、他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养德既能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促进公益精神,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好处。

【语录链接】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俗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

——医学谚语

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吕坤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径也。

——孙思邈

10.笑口常开,健康常在

——医学谚语

我国长寿保健谚语中有“说说笑笑,通通七窍”、“笑口常开,青春常在”的说法。现代医学临床实践证明,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笑的养生秘诀

医学专家认为,笑是提肛缩肾之法,人在笑时,全身会产生一股向腹脐部紧缩的作用力。每天坚持笑几次,可以加强肛周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淤血,对脱肛、痔疮、便秘等有治疗作用。经常进行有规律的笑运动,能锻炼腹部肌肉,使盆腔富有弹性,故笑有强身之效。人在笑时,能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能增强心肌收缩,使全身气血通畅,促进新陈代谢。笑能使肺部扩张,增加吸氧量,净化血液,排除毒素;笑能使脑神经兴奋,忘掉病苦。因此,笑是长寿灵药,是健康良方。

笑的适度要求

笑是有条件的,而且要掌握适度。中医认为“过喜伤心”,兴奋过度会“笑死人”。抛弃私心杂念是笑的前提,即“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同时,有些病情不宜大笑,如高血压病人大笑时头部血管会扩张充血,血压上升,有发生脑血管破裂的危险。刚做完手术的病人,大笑时会绷紧伤口,影响愈合。

【贴心提示】

笑也是一种特殊的“名片”。笑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您经常付出微笑,不但不会有任何损失,而且能换来众多的朋友和欢乐;而经常享受别人的笑,会改变您的心境、您的情趣、您的生活。笑已经成了人们珍贵的一大享受,只要人人都能互送甜美的笑,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充满欢乐、友爱和阳光。

【语录链接】

笑口常开,祛病消灾。

——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谚语

枕上愁烦多发病,床上欢笑胜寻医。

——白居易

一笑解千愁。

——谚语

11.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上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说,心情安静、心平气和,则精神收藏,精力充沛。相反,心烦浮躁、情绪不安、焦虑紧张,则精气就会消耗,甚至最后耗竭消亡。《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黄帝内经·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清净,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

抑目静耳

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人的精神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是说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此即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耳目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老老恒言·燕居》说:“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说明了目视累心动神及静神必先抑目的道理,当然,目不可以不视,耳不可能无听,关键在于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乱视妄听,使神气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