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情商系列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丛书)
20313800000013

第13章 道德品质培养(3)

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宽容性

幽默感经常被用在欺侮和侵犯等行为上。帮助孩子区别敌意的和非敌意的幽默,有助于培养他的容忍力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孩子们必须了解一点,幽默可以和打、踢一样伤人,甚至更加厉害。别人的种族、宗教信仰、伦理观以及残疾等,是不能取笑的。如果孩子开了这方面的玩笑,不仅不应该鼓励,还应该借机和他一起讨论偏见、歧视的问题,应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感情,不应把他人的缺陷作为取笑的对象。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为了让宝宝在一个宽松、祥和的环境里成长,成为一个高情商的宝宝,父母应注意什么呢?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会真正地影响到宝宝,正所谓“言传身教”。

父母应多带宝宝参加有组织的活动,定期帮助他人,不仅能培养宝宝关心他人的品质,也能教会他们许多社会技能,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价值。这些都是高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可以教宝宝给生病的小孩玩玩具等等。

要想让宝宝关心爱护他人,亲身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说是绝对不够的,某些情商技能,尤其是人际关系,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脑中发育出来。

帮助孩子成为好听众

我们能通过游戏培养孩子很好的情感表达技能,也能帮助他们寻找机会表示自己同意与否的意见。但在“积极倾听”游戏上,他们会全身心地倾听别人的诉说,而不会插入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你完全可以把倾听技能教给10岁以上的孩子。方法就是玩“积极倾听”游戏,你和孩子都会从中受益的。“积极倾听”游戏是这样进行的:

先和10岁以上的孩子一起写出至少6种你们关心的事,排成两列,一列写你的,一列写孩子的,内容不限,只要是让你们心烦的问题就行,但刚开始最好选择比较中性的问题或矛盾。然后取4张卡片,写下如下积极倾听技能:

复述对方说过的话(“你刚才说的是……”)

更详细询问对方说过的话(“你能再告诉我一点关于……”)对对方所说的表示感兴趣(运用姿势、语气、眼光接触等)描述对方的感觉(“我觉得你似乎正对……生气呢”)玩游戏时,你们每个人选择一个问题,谈3分钟。一人说话时,另一人要表现出上述4种技巧,4个卡片可以用来提醒你,每一“回会”结束后,谈话者根据4种技能给听话者打分,用上一项记一分,倾听者插话,另外加两分。然后双方交换角色继续玩。

6个回合(每次谈单子中的一个问题)后,游戏结束。把两个人得分相加,总分如果过30分(最高分36分),双方都是赢家,可以自我奖赏一下。

培养孩子的礼貌

一个懂礼貌的孩子无疑是惹人喜爱的,在此向父母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以身作则。儿童擅长于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由自己的礼节着手,是最基本的方法。

在家里如能表现良好的餐桌礼节,那么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也不会差。从孩子5岁起,便开始教他从饭前洗手开始的餐桌礼节。

善于利用客人来访的时机。在客人来访之前,和孩子将介绍、寒暄过程预演一番,并且告诉他说“请”和“谢谢”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认生”,或有“人来疯”的现象,不妨轻柔地提醒他注意礼貌。客人离去后,指出孩子行为失当之处,但对他们表现得体的地方,不要忘记称赞一番。教育孩子克服自私宝宝已有2岁多了,但有时仍显得很“自私”,有强烈的占有欲,例如在别人家做客时,会不声不响地抓住一些好吃的东西或一个好玩的玩具不放。若强行从宝宝手里拿走,宝宝便会大哭不止。在和小朋友一起时,总不愿把自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并会去抢夺别人有趣的玩具。

然而这并不是宝宝自私。这个年龄的宝宝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已能强烈意识“我的”这样的概念,但仍不能明确意识到“你的”、“他的”等概念,于是,他便会对自己感兴趣想要的东西都认为是“我的”,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由此可见,宝宝的以上行为只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大人对宝宝这种正常的表现不应感到不可理解而加以严厉斥责。父母可语气温和地跟他讲一讲简单的道理,不过有时可能也无效。若是宝宝在小伙伴玩耍中经常抢夺别人的玩具,可让他多和稍大些孩子们一起玩,让他学会收敛自己,假如宝宝的玩具经常被别人抢夺,则可让他与较小一些的孩子一起玩,以减少受侵犯的机会,这样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人也不要强迫宝宝将自己喜爱的玩具让给别人,这样做也不好。不仅不会让宝宝懂得礼让,而且会让宝宝误会大人也要抢夺他的玩具,从而护得更紧。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对“我”、“你”、“他”的概念便会有进一步的认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自私”性就会明显好转,懂得在对别人的玩具感兴趣时只能通过借的方式来获得,也会把自己的玩具与小伙伴分享。教育孩子关心集体社会是一个集体,家庭也是一个集体,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长大后又生活在社会中,所以从小就应教育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的好坏,对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影响极大。因此,每个集体都要创造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最佳的育人环境。

家长在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时应怎样去做呢?

教育孩子热爱集体要从小事做起。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助人为乐都是热爱集体的表现。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事再大,在集体利益面前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在个人面前也是大事。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集体主义精神对一个人形成高尚情操起着极大的作用,它使孩子豁达开朗,从小有集体荣誉感,有责任心、义务感。这对克服“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等不良道德倾向,培养道德意志、习惯、自制力、自我评价能力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

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家长要支持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如:体育运动会、文艺会演、诗歌朗诵会等。家长主动了解活动要求,协助做些准备工作。活动后了解活动情况,听听孩子的反映,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巩固集体教育的效果。很多家长在这方面为孩子做出了榜样。如:带着孩子为灾区、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指导孩子背诵台词、帮助孩子制造演出道具、双休日带着孩子到花坛捡拾废弃物……这些行动无声地教育着孩子,对孩子自尊心和荣誉感都起着促进作用。

雷锋有句名言:“荣誉从集体来。”集体获得表彰奖励,每个成员都会感到光荣。因此,家长应支持孩子为集体贡献力量。孩子在为集体做贡献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他们的能力得到施展,他们的本领得到增长,他们的友谊得到发展。他们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会在挫折面前经受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初的体验,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有的家长由于目光短浅,不愿让孩子当干部,怕影响学习成绩,不支持孩子为集体做好事。结果孩子心中只有自己,脱离了集体便终日陷入苦闷孤独之中。

独生子女的弱点,如自私、高傲、孤独……必须在集体中纠正。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应加强孩子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要放手让孩子在集体中接受教育,让他们懂得个人的点滴进步和成长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父母、老师的教育,离不开小伙伴的帮助。当孩子受了委曲时,家长应理智对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矛盾,家长切勿横加干涉。应让孩子明白,集体是他们生活的空间,只有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才会健康、顺利地生长,任何人的进步与成功都离不开集体。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的缺点和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

家中的溺爱。表现在过分地照顾孩子上,表现在不知怎样掌握爱的分寸上,表现在对孩子错误姑息迁就上,还表现在家庭诸多成员把孩子“捧为明珠”,把孩子放到了突出中心的地位上。

现在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历史特有的现象造就了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对独生子女教育是否得当,这要取决于父母对他的态度和教育、保育方法。如果从小就以他为中心,要什么给什么,一说就依,一哭就抱,在地上打滚就哄,这样过度的溺爱,使他从有自我意识起,所感受的都是顺着他,都在为他服务。这样容易养成他爱发脾气、骄傲、任性、不听管教等等不良性格,而且独立生活能力也差。

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孩子之间的互助、互让和分享要求的体验,也容易形成“独”;再者也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和关怀,易形成不知关心他人的不良性格。但是,一个三口之家还是一个小集体,家庭中如关系正常,互相关心、爱护、尊重体贴,并以此要求孩子,一样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

孩子2岁左右时应到托儿所过集体生活,获得与人交往的经验,学会集体生活,并在其中充当角色。这样就可以避免独生子女的“独”了。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做什么事情都涉及到恒心,没有坚强的性格也就无所谓什么恒心。坚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必须从幼儿期抓起,只要父母引导得法,坚强的性格就一定能够培养起来。

要探究孩子性格之所以会软弱的成因。克服性格软弱的缺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过分的关怀造成孩子的软弱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上幼儿园或妈妈上班时哭闹不止。原来,妈妈自己那种恋恋不舍、反复叮嘱和犹豫不定的言行,使孩子知道了“妈妈不忍离去。”

不适当暗示、恐吓造成孩子的软弱

孩子在雷电交加的晚上,正安静地睡在自己的床上,妈妈惊慌地把孩子抱在怀时,孩子从妈妈惊恐的动作和雷电的环境中学会了害怕闪电。

不适当的表扬造成孩子的软弱

表扬是对行为的鼓励和肯定,它起到心理强化的作用。不适当的表扬使孩子的行为向不良发展,使之定型,久而久之,甚至影响终身。

要改变懦弱的性格,需要一番巨大的周折和刻苦的心理锻炼。培养软弱儿童的坚强勇气,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支持软弱孩子大胆地去做事

父母教育孩子,一是在孩子未成熟期加以保护,这种保护应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越来越少。二是要促进孩子能够单独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促进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多。千万不要凡事包办,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依赖心理。

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

一些内向软弱的孩子不喜欢过多地说话,对这种孩子,父母应尽量少讲:“你必须这样或那样做”之类的话,而应多讲“你看怎样办?”“你的想法是什么?”之类的话,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应鼓励内向孩子与社会打交道

有些内向的孩子到3-4岁后,只习惯于同自己熟识的人呆在一起,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时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惧怕。因此,父母在孩子小时就要培养他们处世的能力。

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发生过害怕的情绪。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害怕情绪呢?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帮助孩子增强应付他所害怕的对像或环境的信心儿童有害怕情绪时,父母不该嘲笑或处罚他们。如果孩子害怕一个人在房间里不开灯睡觉,可在他床头上装一个灯的开关,让他掌握或明或暗的主动权,帮助孩子消除害怕。

说明理由

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知识,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如有孩子害怕蜜蜂,可耐心地向他解释蜜蜂是如何辛勤劳动、采花粉酿蜜的。只要你不惹它,它就不会蜇你。

榜样塑造法

实验说明,榜样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害怕心理。因为儿童总是模仿父母的。所以父母应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形象。

预防害怕的情绪发生

假如孩子第一次上学感到害怕,那么在开学前,应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学校,让他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觉性。即能清晰地认识意志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二是果断性,即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适时而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三是坚持性,即能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去完成意志行动;四是自制力,即能够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子女的意志:

第一,教育子女树立远大理想,使其具有强烈的上进心。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只有目的明确,才能自觉地坚持下去,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中顽强斗争,表现出超凡的意志力,从根本上说是他们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家长培养子女的意志必须注意使孩子从小树雄心、立大志,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奋斗,这往往是子女形成坚定意志的起点。童玲很小就受到家长的立志教育,她上小学后又常听到父母讲述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获胜的事迹,8岁时就确立了做一名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的志向。此后,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花去两万多个小时练球,终于登上了第36届世乓赛女子单打冠军的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