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探寻捷径(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20320600000003

第3章 锻炼口才(2)

说话的目的是为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因此,总得让人家知道你心中要表达的是什么。只要开口,不管是洋洋万言,还是三言两语,不管话题是海阔天空,还是一问一答,都应使人一听就懂,特别是长话。

一些人惯于用一些现成的套话来代替自己的语言。三句话不离套词,颠来倒去那么几句,既没有思想性,更没有艺术性,令人听后形如嚼蜡。

我们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各种人,年龄、性别、性格、脾气等等不同,他们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说话的分寸也就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同辈人与对长辈(或上级),对陌生人与对知己,对不同性别的人说话都应讲究分寸:考虑到听者的接受程度。

比如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这事你错了,该找人赔礼道歉去。

②这事咱们也有不对,最好还是去向人说清楚。

两句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但前一句说得较直率,有劝诫的口吻,较适宜于长辈对后辈(如老师对学生,或者知己之间)。第二句话婉转多了,如对人称的处理就很巧妙。他对对方不直称为“你”,而用“咱们”。其实说话者不一定介入这件事,只是为了把话说得婉转或表示自己与对方更贴心。另把“赔礼道歉”说成“说清楚”,也是为了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字眼,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可见,后一种也是劝,但不是劝诫,更多的是请求,比较适合后辈对长辈,关系不太密切的人或者对一些自尊心特别强的人说的,这样讲就有分寸了。

另外,我们在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与其交谈。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而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情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公众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目光应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者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社交场合和外宾谈话,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例,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或者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要询问女士的年龄、婚姻状况。所谓“见了男士不问钱,见了女士不问身”。不要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女士谈话不要说她长得胖、身体壮、保养得好等,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也不要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

男士一般不要打扰或参与女士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女士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女士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有伤大雅的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

其次,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等。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口才专家总结了一些言谈举止的秘诀,有些是很值得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事喻理

道理的“理”性愈强,愈要注意让事实讲话、佐证,否则就会因教育对象缺乏感性体验,影响对“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用事实充实大道理,还可以避免说大话、空话,联系实际把道理讲实。现在一些大道理所以让人听不进,就在于讲得虚。

以小见大

思想是有差别、有层次的,讲道理也应有层次。缺少层次,一下子跨越几个台阶,会让人感到道理离得很远,接受不了。讲者应擅长于小事情中讲寓含着的大道理,于近边事情中讲可望及的远道理,于浅表事情中挖掘可触摸的深道理。

反诘设问

把大道理分解成若干个问题,用问话提出。一则引发兴趣,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二则用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使人觉得不是在灌输大道理,而是在共同探讨问题。这种方法,变听为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反思,在抛砖引玉、换位思考中,让“系铃”人自己“解铃”。

迂回引导

正面一时讲不通,不妨搞些“旁敲侧击”。讲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剥茧抽丝,逐步引导,层层深入,最后“图穷匕见”,将大家的思想统一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有时也可借题发挥。讲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这样可以避免把讲道理变成简单的演绎论证,使教育对象易于接受。

理在情中

有时讲大道理,教育对象并非对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与讲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来。这时讲道理的人要善于联络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无令对方反感的地方,及时克服和纠正。尤其当对方抵触反感情绪较大时,首先要以诚相待,要在理解、尊重、关心的原则基础上,再讲道理。

巧用名言

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现在有不少青年人,对名人与名人名言有一种崇拜感。把大道理与名人名言巧妙地结合,可以把大道理讲得耐人寻味,富有吸引力。

谈心渗透

“大锅饭不觉香”,讲大道理仅靠在课堂上和公共场合讲,受当时环境气氛的影响,有些朋友可能听不进。出现这种现象,有时就要开“小灶”,选择一个恰当的场合,与对方真诚、平等地谈心交流。

语言感染

以适应对方的“口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口语的魅力,把道理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美妙的语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壳,它能吸引听众去深入理解“内核”。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树立自信心,相信正确道理的威力;其次,要注意语言的训练,努力提高表达的技巧。

点到为止

话讲得啰嗦就让人厌烦,听不进。有些人生怕人家听不懂,翻来覆去地讲一个道理,结果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是,应该视情况因人出发,针对实际把握要讲的内容,该讲的一定要“点到”,同时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对方去领悟、消化。

言行结合

有时对方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讲道理的人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赢得“讲”的资格。把单纯地讲道理变成见诸于行动的边讲边做,让人在“看”中更好地信服,自觉地接受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

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

记得有一次卡耐基去做一期广播节目,主持人要他用三句话来说明他曾经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他这么说:“我所学过的最大教训是,我们的所思所想都非常重要。我如果能知道你的思想,就能了解你这个人,因为你的思想造就了你的人。借着改变自己的思想,我们也能改变自己的一生。”

目前你的目标已经锁定增强自信心和做有效交谈这两点了。接下来,你的任务就是从此刻起,一定要积极地想着自己的这番努力终会成功;你一定要对自己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努力成果保持乐观的看法;你一定要把决心印记在每个词句、每项行动上,倾注全力培养这种能力。任何人如果想迎接语言挑战,就都必须具备断然的决心。

政府的经济顾问克莱伦斯·B·蓝道尔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叫《自由的信念》,其中提到了当众讲演——“我想我了解听众要听的是什么,以及他们希望它被怎样地讲出来。对于担当事业重任的人而言,这其中的窍门就是:只要他愿意去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所以,要想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以及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当裘留斯·恺撒由高卢而来航行在海峡之上,最后和他的军团登陆现今的英格兰时,他是怎样确保军队成功的呢?他的目的很明确,他把军队止于多佛海峡的白垩悬崖之上,向下望是200尺高的海浪。他们看到赤红的火舌正吞噬运载他们渡过来的每艘船只。置身敌国,和大陆的最后联系已经失去,最后的撤退工具也已焚毁,留下来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前进、征服。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这就是不朽的恺撒精神。

不放过一切实践机会

不去实践,任何一个人也学不会在大庭广众前讲演,就好象一个人不下水,就学不会游泳一样。你可以把有关当众讲演的书籍都读一遍,包括最权威的那本书,却依旧还是开不了口。书本只是详尽地指引,你得将它的建议付诸实施才行。

实践机会随处都有,不妨参加一些组织,自愿从事需要你讲话的职务。在公众聚会里站起身,让自己出个头,即使只是附议也好。开部务会议时,千万别去当听众。说话吧!去试着演讲吧!或做个童子军领队,或加入一些团体,让自己可以有机会活跃在聚会中。你只要往自己周围望望就会发现,没有哪一种商业、社交、政治、事业,甚至社区里的活动是你不用开口说话的。只有说话,多说,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进步程度,否则你会一无所知。

当年轻的商务主管不敢面对学习的艰难考验时,他应该怎样办呢?他这需要有一种正确的、征服性的精神,就是冒险精神。

同样,在你继续阅读此文并且将其中原则付诸实施的时候,你也是在进行冒险。你会发现,在这项冒险中,你的自我引导的力量与敏锐的观察力会给你莫大的支持,你会发现在这项冒险活动中,你整个人的外在和内在都发生了改变,一种美好的改变。

口才是个人生存的法宝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在社会各行各业,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人的共同合作,需要多个信息的综合作用,语言是最普遍、最方便,也是最直接的传递方式。语言能力强,双方就能达到顺利的交流,信息也能顺利、准确地被对方接收、理解,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反之,语言能力弱,信息就不能很好地被对方接收、理解,交流出现中断,甚至中止,交流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

在经济发达、重视信息的社会中,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讲话水平和风度来判别其学识、修养和能力。美国人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六十年代以后,又把“口才、金钱、电脑”看作是最有力量的三大法宝,“口才”一直独冠三大法宝之首,足见其作用和价值。

我们的祖先们不大重视甚至不大喜欢“能说会道”的人,对那些谈锋很健的人,常常加个“夸夸其谈”的帽子。一个人如果被公认为“夸夸其谈”,那就不怎么讨人喜欢,而如果被公认为“善于为自己辩护”,那就没有多少人愿与之交往。相反,一个人如果沉默寡言,不苟言谈,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受到欢迎。这种传统的评价标准,在今天的青年身上也有着很深的烙印。常常听到有的人说:“我这个人,笨嘴笨舌,讲不好话。”似乎这并不算什么缺点。显然,这是一种相当陈旧的见解。

现代社会需要那种机敏灵活、能言善辩的活动分子。羞怯拘谨、笨嘴笨舌、老实巴交的人,在现代社会不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些人很有知识,就是因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因而受不到人们的欢迎。有些人专业水平很高,工作做得很出色,但表达能力却很差,言谈拘谨慌张,逻辑思维混乱,一讲话就语无伦次,虽有好的经验、好的见解,但却“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现代社会注重口才,与姑娘交往谈恋爱也好,谈生意也好,当服务员也好,会不会讲话差远啦!如果你很会说话,首先就能够博得对方的好感。假如你善于说服别人,那就说明你有水平,办事情就会更加顺利。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频繁,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能力之一。作为现代的人,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要能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以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作贡献,而且要能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就职业而言,从事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口才:对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说,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一项基本的素质;法官要使罪犯认罪服法,律师要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少不了要进行辩驳。商业工作者推销商品、招来顾客,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都需要口才。在日常交往中,有口才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话题讲得很吸引人,口笨嘴拙者即使讲的内容很好,听起来也索然无味。有的建议,有口才的人一说就通过了,无口才的人却无法获得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