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挑战挫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20320700000010

第10章 虚心面对批评(3)

改进后的狮王牌牙刷很快受到了广大顾客的欢迎,对公司做出巨大贡献的加藤也从普通职员晋升为科长。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所在时,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创新的构想和机会,完成它我们便会获得成功。

从老传统中找创意

因循守旧是思想的沼泽地,你必须从中走出来,才可能达到成大事。

因循守旧者的典型特征总是认为抱着自己的老观念不放,不去主动接受新鲜的思维,进行脑力革命。这本身就是思维上的惰性所使。成大事者必须要时刻学会“洗脑”,摒弃因循守旧,创新求变,才会有真正的成功!我们有很多人常抱怨自己脑子太笨,这是因为不开动脑筋,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打转转。

成大事者的路上,因循守旧是你必须克服的一大障碍。不要指望未来某个不确切的时候“情况将会好转”,而将就着过日子。如果你不改变因循守旧的习惯,那些转机将永远不会有。事物有一个可悲的趋势,那就是它们永远不会自我转变。靠一个精神上的“延期计划”生活,总是期待和希望,这是无益的,它将永远不会把你带到某一个目的地。你可以检测一下,看是否常常对自己说:

(1)我希望一切都将朝最有利的方面转变;

(2)我愿自己能在这件或那件事上做些什么。

你承认正用这些想法在自己周围建立封锁线吗?你意识到“希望”和“祝愿”这两个词实际上使得你什么也不干吗?坐等不会给你带来什么,事实上,你的惰性可能引起了一种情感上的麻痹,使你不能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

要对你自己说:“我已经明白”,并且动手干起来。除非你去促成事物的转变,否则,未来的情况将是依然如故。

的确,要干,就需付出代价和担当风险,你的努力也可能会遭到失败;如果你避免干任何事情,你也可免遭风险和失败。但是,结果会怎样呢?你避免可能的失败,同时也就避免了可能的成功。

要找出你身上因循守旧的原因,可试着问自己;

计划着一些令人激动的事情,但从来不实行这些计划吗?例如去休假,或者观光旅游等。

拒绝做任何对自己也许是一种挑战的事情吗?例如控制饮食,戒烟,或者选修一门大学的课程。

过多地依赖自己的朋友吗?过于沉湎已厌倦的职业吗?过于依靠那些对自己厌烦的亲戚吗?或者过于留恋那已不再令人满意的住房吗?

一旦面临困难的任务或者某个将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场合时,便立即变得忧心忡忡吗?

推迟做那些费力的或令人厌烦的事情吗?如清扫房间,修车,修剪草坪,或者写信。

有这么一些人,他们要做的事情是如此之多,以致分散了自己的精力,周而复始地忙这忙那,整天被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拖累着,使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如果你认为自己可能是属于这类人,那么你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

(1)因为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做而推托自己亲爱的人们的要求吗?

(2)由于首先必须照顾别人或者自己的职业而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吗?

(3)总是忙得没有一点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吗?

(4)因为家里或者办公室里有那么多活儿要干,以至于放弃了一个休假、一场电影或戏剧演出吗?

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你将很容易地确诊出自己因循的根源所在。从根本上说来,因循就是害怕担当风险。当你对那些熟悉的然而也是有害的信号作出反应时,你至少能够心安理得地(或者是不怎么舒服地)维持现状。因循守旧确实称得上是生活的防身甲。

克服因循守旧的坏习惯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困难。你所必须做的一切便是,你现在就必须行动,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下个星期:关掉你正在看着的电视连续剧,立即着手写你的学术论文;放下你正在读的杂志,去打那些令人担惊受怕的电话;放下那一片送到嘴边的饼干,开始你的饮食控制;立刻参加某一个自去年就吸引着你的课程学习;现在你从钱包里取出十美元,开辟一个特别储蓄,以备你一直期待着的某次休假之用。

罗斯一直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她在读高中时,便节省钱以备上大时用。高中毕业不久,她的父亲得了重病,她的母亲由于要照顾她的弟弟妹妹,只能部分时间出去工作,而她父亲的伤病补助费也是极有限的,她必须放弃上大学的梦想。她把自己的储蓄用来学习打字和速写技术,很快便找到了一个秘书职业。罗斯曾经多次产生了读夜大学的念头,但由于一个又一个的原因,她推迟了入学,就这样一学期又一学期地过去了。罗斯始终未能入学。“我真不明白,贝特丝,”她对自己最好的朋友吐露心事时说,“我真的愿意学习某些大学课程,但我要想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路途是如此遥远。首先,我得在大学文科熬四年,然后在研究生院再熬两年多。贝特丝,因为我只能在晚上去上课,我要到80岁才能取得硕士学位。”

这里,罗斯的思维方式犯了一个错误,她眼前看到的是6年全日制学习,并可能把6年看成12年甚至15年,因为她只能在晚间学习。然而,如果罗斯把她的总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的目标,她最终将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罗斯应当说:“贝特丝,我知道要取得学位需走很长的路,但这没关系。我将不管它大学文科四年的时间,而直接考虑在一个公共大学里学习两年,首先解决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问题。”

贝特丝应该回答说:“甚至这两年也可以忘掉它,而集中考虑在每一学期里你将要修的一二门课。把你的总目标分解成若于初级目标,然后又把这些初级目标分解成一些易于实现的小段落。这时,你可以为实现你的初级目标采取第一个行动了。一旦你形成了‘实干’的习惯,你将会不断地有所建树,把一个成功建立在另一个成功之上,你将能比你所想象的要更快而又更容易地实现那遥远的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而也是被不断延误了的愿望。”

贝特丝的话一点不错。有时我们因循守旧,是因为我们让生活的潮流拽着走,我们的生活陡然地由一处不知道的地方到另一处不知道的地方恶性循环。随着我们的理想在期望和等待的尘埃里埋葬,我们对自己的命运也失去了控制。然而,我们文过饰非地借口说是别人使我们不能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环境使得我们如此之忙以至于不可能去改变自己的方向,以此来为自己的惰性辩护,这是何等的自欺欺人。

记住,因循守旧是思想的沼泽地,你必须从中走出来,才可能达到成大事。

批评他人前须三思

1931年5月7日,历经警方几个星期的搜捕,令纽约市警察大伤脑筋的“双枪杀手”克罗里穷途末路,被围困在西尾街他情人的公寓里。

当时,150名警员和侦探包围在他顶楼的藏身之处。他们在屋顶穿洞,要以催泪弹把这位“警察杀手”熏出来。同时,在周围的建筑物上,架上了许多挺机枪。

大约过了一个多钟头,这幢纽约高级的住宅区内,不断地响着清脆的手枪声和嗒嗒的机枪声。克罗里伏在一张堆满杂物的椅子后,不断地朝警方开火。许多胆大的好奇的市民,涌上街头看这场枪战。要知道,在纽约,这种激烈的枪战只在电影中见过,现实生活中还前所未有。

当克罗里被捉到的时候,警察局长莫隆尼宣布,这位双枪恶徒是纽约有史以来最危险的罪犯之一。“他动不动就开枪杀人,”局长说,“连眼都不眨一下。”

让我们看看这位双枪恶魔是怎样辩驳,证明自己是无辜的。当警方朝他藏身的公寓开火的时候,他写了一封信给“有关人士”。克罗里如此写道:“在我的衣服之下是一颗疲惫的心,但这颗心是仁慈的——一颗不会伤害任何人的仁慈之心。”

当克罗里在写这封信的时候,鲜血从他的伤口涌出,在信纸上留下一道红色的血迹。

事情真相又是如何的呢?在搜捕发生之前,克罗里在长岛一条郊外的道路上跟女友在汽车里温存。出其不意的,一位警员来到车旁,敲击车窗说:“请出示你的驾驶执照。”

克罗里一言不发,而后拔出手枪朝那位警员连开数枪。那位可怜的警员瞬间倒在血泊中。克罗里跳出来,又朝尚未断气的警员打了一枪。这难道就是克罗里所谓“在我的衣服之下是一颗疲惫的心,但这颗心是仁慈的——一颗不会伤害任何人的仁慈之心”吗?

克罗里被判坐电椅。当他抵达辛辛监狱的死刑室时,他是否说“这是我杀人的下场”?没有。他反而说:“这就是我防卫自己所得到的结果吗?”

毫无疑问,从始至终,“双枪杀手”克罗里都不曾悔恨过,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没有什么错。

这是匪徒中一种不寻常的态度吗?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么听听这段话:“我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花在提供别人轻松的娱乐、帮助他们得到快乐上,人们回报给我的却只有辱骂。是他们的恩将仇报把我逼成了之命之徒。”

这是阿尔·卡朋所说的。是的,美国昔日的第一号公敌——横行芝加哥最阴险的匪首。卡朋不曾责怪自己。他真的自以为是大众的恩人——一个不受感激却受误解的大众恩人。

达奇·舒尔茨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达奇是恶名昭彰的“纽约之鼠”。当他在纽瓦克被枪手击倒之前,也自认为造福群众。在一次报纸访问中,他说他是一名大众恩人。他相信自己真的是一名恩人。

在这一方面,辛辛监狱的监狱长刘易士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在其中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在牢里的罪犯,几乎没有一个人自认是坏人。他们跟你我一样都是人,都会为自己辩解。他们会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撬开保险箱,为什么随时要扣动扳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论是有理还是无理,总要为自己破坏社会的行为辩解一番。因此,他们总是得到这样的结论:罪责不在他们,下地狱和伏法也不应是他们。”

如果阿尔·卡朋、“双枪杀手”克罗里、舒尔茨以及监狱里的那些亡命之徒,他们从不为自己的行为自责过,那么,又何必强求你我所接触的那些人呢?

过世的约翰·华纳梅克尔一度承认:“我30年前就学到,责怪别人是愚蠢的行为。我不责怪上帝对智慧分配不均,因为要克服我自己的缺陷,都已经非常困难了。”

华纳梅克尔早就领会到了这一点,但我却必须在这个冷酷的地方碰撞了三分之一个世纪,才开始领悟到:100次中有99次,没有人会责怪自己任何事,不论他错得多么离谱。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B·F·史金勒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在学习方面,一只因良好行为而得到奖励的动物,要比一只因行为不良而受到处罚的动物学得快得多,而且更能够记住它所学的。进一步研究显示,人类也有着同样的情形。批评,并不能够改变事实,反而常常会引起愤恨。

另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地,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

大多数情况下,批评所引发的后果,只能是愤恨,常常使员工和朋友的士气低落,而状况却不会有丝毫改善。

俄克拉荷马州恩尼德市的江士顿,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检查员。他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在工地上工作的员工是否戴着安全帽。据他说,他最初一旦碰到没有戴安全帽的人,就官气十足地告诉他们,要他们必须遵守公司的规定。员工虽然表面上接受了他的纠正,却满心不高兴,而且常常在他离开以后又把安全帽摘掉。

后来江士顿决定改变方式。当他再次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时候,他就问他们是不是安全帽戴起来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然后用一种关切的语调提醒他们,戴帽子的目的并不完全是遵守制度,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负责,保护他们的生命不受到威胁和伤害,并建议他们为家人、自己,工作时一定要戴安全帽。这样做的效果果然比以前好得多,遵守规定戴安全帽的人愈来愈多,而且不会造成愤恨或情绪上的不满。

这类事件真是不胜枚举。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之间有段广为人知的争论——他们的不和睦导致共和党的分裂,而将伍德洛·威尔逊送进了白宫。

1908年,罗斯福搬出白宫,共和党的塔夫脱当选为总统。然后,罗斯福到非洲去猎狮子。当他回到美国后,看到塔夫脱的保守作风,很是震怒。罗斯福除了公然抨击塔夫脱,还准备再度出来竞选总统,并打算另组“进步党”。这几乎导致老共和党的瓦解。果然,紧接而来的那次选举,塔夫脱和共和党只赢得了两个区的选票——佛蒙特州和犹他州。这是共和党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失败。

罗斯福谴责塔夫脱,但是塔夫脱承认自己有错吗?他曾含着眼泪说道:“我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

再来看看“茶壶敦油田”舞弊案。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报界为这件事谴责了好多年,并震撼了整个美国。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美国的政治界还没有发生过这一类的事情。

那桩丑闻的实情是这样的:哈丁(美国第29任总统)政府的内政部长亚勃·佛尔受权主掌政府在艾尔克山丘和茶壶敦地区油田的出租事宜——那些油田是留给海军日后扩建壮大使用的。

佛尔部长有没有让别人公开投标呢?没有。他干脆把那份丰腴的合同交给他的朋友艾德华·杜黑尼。而杜黑尼又做了什么呢?他给了佛尔部长他所谓的10万美元“贷款”。佛尔部长还命令美国海军进入该区,驱逐了在艾尔克附近掘油的其他油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