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20365500000022

第22章 我爱你爱电视剧(8)

杨门女将

杨门女将

香港人的堕落,到底有多少是从我们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中感染得来的呢?或者说,“香港人在精神生活上的空虚以至对自己的要求变得马虎,对生活也愈来愈麻木”,到底有多少是从我们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中感染得来的呢?例如《妙手仁心Ⅱ》。但香港人所以会接受像《妙手仁心Ⅱ》这种说真实不真实,说虚幻又不够虚幻的货色,并不是由《妙手仁心》而起——剧中人要爱便爱,要死便死,多年来已成为无线电视创作组手到拿来的妙方,如果不是一批八十年代的剧集最近以VCD重新发行面世,因为汪明荃而使我重看了《千王之王》,又有每天录像回放的《杨门女将》,我还真的不会记得,无线的剧集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都是这样,看来亦将永远如此。

我想,无线电视剧集最能反映的,是创作人如何不尊重创作,继而教育了一群觉得无须衷心尊重工作的演员——当然,这也是由他们感到不受尊重而开始的。一集一集地看《杨门女将》,我无法不替剧中的老中青演员难堪难过——根本就没把心思放进去的所谓情节,编剧还可以躲在幕后不用见人,那些扮演佘太君、穆桂英、杨八妹的阿姐们,却要拿出似模似样的演技来向观众交差。若说敬业,她们是没有选择,必须做足——可有迟到早退,我们自然不会知道——只是乐业?恐怕只有捱着开工等收工。

二十年不是短时间——看看汪就知道了。但无线剧集整体上可有大的进化?(可能除了韦家辉时期)看《杨门女将》不是纯怀旧,刚好相反,它可以是无线给香港的一个启示——怕不怕像杨家将般损兵折将,随时面临后继无人?

女人之罪

《杨门女将》原是著名的京剧剧目,当年无线创作组把它改编搬上荧幕,我想主要是以大卡士来镇压敌台——明星就是收视的保证,汝等既无与汪明荃同等分量的大牌压阵,与其顽抗,不如投降!

有趣的是,该剧并没在无线的戏剧史上立下大功,反而教观众看见阿姐名为主帅,却成了戏服最靓的茄哩啡【9】。全剧还未播到中段,十四女英豪已溃不成军。

二十年后的今日一集一集地重看,我庆幸自己终于搞懂了《杨门女将》为何惨遭滑铁卢——由头到尾,创作组都瞧不起这一支全女班。是根深蒂固的女性歧视抵消了汪阿姐冯宝宝杨盼盼李琳琳韩玛莉湘漪等人联手所能产生的威力,所以剧集的主题不是娘子军有多“英姿焕发”,而是女人一担大旗,就有大灾难,或,女人本身就是灾难,要让她们自取灭亡,只须动员卧底,稍作挑拨,她们自会上演方寸大乱、同室操戈。而最能奏效的奸细,没有别的,就是象征“爱情”的男人。为了“爱情”,有女将大开军粮处的中门给敌人下毒,又闹出争夺帅印的风波。总之战场成了情场,情场又变成斗兽场,妯娌姑嫂终日张牙舞爪、勾心斗角。

年轻的争宠,甘草也难逃“男人”带来的厄运——剧中有个叫天目法王的高僧,与罗兰、梅兰对打,一下飞脚实时把两人踢死。观众当然不会觉得高僧厉害,只会嘲笑女将窝囊。

每集如是,叫人无法不弃明投暗——那么愚忠愚蠢的一群婆娘当前,我们当然只会更投入精明狡诈的西夏人。

踢死你

成语中的花拳绣腿,是对虚有其{L-End}

表的讽刺,所以当天目法王伸出两脚,左边踢死罗兰,右边踢死梅兰,的确叫人舒一口气——两位女甘草不论摆出什么架式,做观众的我们,又怎会不心里有数?与其看她们姐手姐脚,或是替身的虎背熊腰,倒不如像现在般当场毙命,反觉省时爽快。

你别说,甚至还有点“痛快”——刚才还手执银枪,威风凛凛,一声一声“狗贼!奸贼!”的骂过对岸哩,哪里知道对方两脚就叫她们应声倒地?那情形有点像踢死两只小狗,只是畜牲也会悲鸣两声,两位杨门女将却一声不响的便一命呜呼。

若从戏剧的角度来看,这安排容或叫人失笑——那么滑稽的惨死,再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但回心一想,现实中有多少明知不能力敌男人的妇女,不是一样摆个“放马过来!”的姿势,只管站在原地破口大骂?又,有多少烦不胜烦的男人,不想效法武功高强的高僧,有一双无影脚?当《杨门女将》上演到罗兰、梅兰“殉国”一幕,电视旁的观众大可再次肯定自己的位置:讨骂的是男人,讨打的是女人,真要分出胜负,端看谁的功夫更高,也就是谁的暴力更暴戾。

电视上的演员穿的是古装,然而编剧在执笔时无须回到宋朝——类似场面在观众中只有更多,不会更少,只不过大家都明白肥皂剧拥趸最讨厌在电视上看见直接反映的真实,因而明明是身边的现象,也要把它说成是为了娱乐而杜撰。

烫手物件

屈指一算,原来《杨门女将》每十年就有新的版本——六十年代出了著名的京剧电影,七十年代有邵氏的《十四女英豪》(程刚导演),八十年代无线拍了《杨门女将》……在古装武侠片复辟的一九九二年,差点就有《十四女英豪》的重拍版本。我记得我在伦敦,嘟嘟(郑裕玲)在温哥华,电话上她告诉我:“他说找杨紫琼演穆桂英,玛姬(张曼玉小姐)反串杨文广,我兼饰佘太君与杨排风。”那个他是王晶。计划后来没有落实,辗转听说是程小东要回了原著的版权,准备亲自代父程刚完成重拍心愿。而因热潮来得急,去得快,像这种必须千军万马、气势磅礴才有瞄头的“大片”,最后当然化作浪花泡沫。

然而《杨门女将》并未因此而在九十年代缺席——可能你早已经忘了,但是亚视确实在九七年拍过《穆桂英》,女主角陈秀雯没有红,倒红了台湾来的焦恩俊。(我是参考娱乐版的读者来信,才知道这位先生是“烫手物件”。)

踏入二十一世纪,号称漫游太空的时代,你一定会说,这种“婆婆妈妈”的剧种应该当缠脚布掉了也罢?哈哈,本来是的,如果华人电影导演不是出了李安的话——既然《卧虎藏龙》可以把“女性”和“武侠”的元素融合无间,《杨门女将》可能才是真正考验他的vocation哩。

寿堂变灵堂,白衣缟服的母子比武,忠婢排风与文广偷粮,文广夜探葫芦谷,挑战天险及取回谷底的父骨……写完此文,我便拨电话找李安去!【10】

歧视

什么叫歧视?一般理解,应是“有所偏差的眼光”。“眼光”者,一个人看待事、物、人的能力——你也可以把这能力视为“条件”,它跟“视力”有近似之处,属于先天所生,大多数人都拥有它;而不同的地方,则是当“视力”出现问题,还可凭手术纠正,而眼光上的谬误,则难以用科学解决。就算要医,这工程也不能假手他人,它必须是一场意志之战,成败全看眼睛的主人有多想改变自己。

首先,他必须愿意看见自己。愿意的意思,包含了不怕站到跟自己对立的位置上,把自己当成被观看的对象,也就是踏出摆脱定见的第一步。唯有这样,一个人才能认识自己习惯从哪个角度看待事、物、人,所下的结论又最常受到什么影响。昨日我说“不能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局部是由大环境所造成——打开报刊,很自然便认同一干对女性的形象评头品足(残酷地),但是亦有个人的盲点:对于“女性”的被动、无能为力、依赖,我总是百分之二百的没有耐性,欠缺容忍,甚至拒绝作更深入的同情。在我的心目中,“现代女性”应该都是会武功的,顶天立地,深明大义,不怕独来独往,顶多有一匹骏马作伴。身边的女朋友们却是相反的居多,而我便常常嘀咕她们不争气,不够坚强,三十岁仍活在十三岁的童话里【11】。所以《杨门女将》才会令我看得既肉紧,又泄气——女英雄们的虚有其{L-End}

表和不成气候虽说是被剧情所累,但也反映了某种现实。

2000年12月11日—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