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20365500000025

第25章 我爱你爱电视剧(11)

肥瘦因缘

忽然间茶餐厅的食客都把目光盯在电视画面上:饰演肥田的胡杏儿在中环立法会大楼外远远望见香港先生高钧贤向她走来,登时教她嘟起嘴巴,皱起鼻子,那是连不知上文下理者都看得懂的一种叫做“心如鹿撞”的{L-End}

表情。但无线的编剧不会信任观众的智商足够了解剧中人的心理,所以胡杏儿还是要自言自语:“是要对他说‘好巧啊,碰见你’,还是‘我在这里等了你好久’呢?”然而当她闪身从柱后弹出,意图拦住那一位“美男子”,才发现他早横过了马路。于是胡杏儿的辛苦增肥终于得到回报:在镜头追随她如河马上岸般在闹市狂奔,想快又快不起来的窘态时,食客们的面上均出现不可置信却又不能不佩服的笑,连我身边正要把饭送进嘴巴的菲印籍人士都教匙羹在空气中定格——此刻,我见证了胡小姐的胜利,因为她的{L-End}

表演“震撼”了大多数人。

而我,则觉得有必要收回冲口而出的一句话:“何不干脆就找欣宜来演这角色?”

你当然明白那是一句气话,你也当然明白即使欣宜肯演,肥姐也不会答应。上述情景的笑点是建立在角色的“饥饿”上,偏偏她又没有“觅食”的权利:女追男已有失尊严;更不要说她的跑姿难看,就是追到了对象,也不可能使对方对她产生同等兴趣。总之,从外到内,她都是个失败者。失败的原因,不外乎一个字——肥。肥人见了“食物”还流口水,属于暴露贪婪的丑态。对于观众,更构成了既看见她在欲望,又看见后果的双重奇观。假如这角色由欣宜来演,反而会让编导对肥人的剥削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但当“真肥人”被胡杏儿扮演的肥田所代替,大众在嘲笑肥女的行径时,大可以把对肥人的歧视解释为“不过是对剧中角色作出反应”。

问题是,{L-End}

表面上是个别人物的个别行为,但观众大多不会要求编导解释戏剧(尤其喜剧)中的肥女为何几乎没有一个不是“贪婪”和“急色”的?难道肥女必然只爱瘦男?肥女一定没人追求?肥女永远都是打扮得如过期玉女?肥女都是花痴和姣女?可见“肥女”根本不可能是任何“个别人物”,“她”也没有机会有自己的性格,“她”只能是《BJ单身日记》中BJ的化身,或沈殿霞少女时代在国粤语片中倾慕男主角却只能分到男丑角的一干角色的第N个拷贝,所以我才会说就算欣宜不介意把现实中自己的形象带到荧幕上,做母亲的肥姐也未必答应:谁会愿意看见下一代重蹈自己的覆辙?

我的意思是,即使欣宜也能在剧集的下半部变瘦变靓,到底那也是对肥的“背叛”——恍如犯了错的人带罪立功负荆请罪。然而换了胡杏儿先增肥再变瘦,那便只是一场恶梦,一梦总有做完和醒过来的时候。

无线劳师动众地以“嘈肥”旗下花旦胡杏儿来演出“肥田”一角,而不就地取材安排欣宜现身说法,我看最大原因是电视台无意挑战历史。须知道欣宜的“肥”对大众来说,并非像胡杏儿般三两月间从无到有,却是从她自出娘胎便建构了的固定形象。如果说修身是改变一干肥女命运的唯一途径,我认为欣宜再成功,也不会动摇多少人对她的印象和观感:她就是应该继续做她的wannabe【14】,她就是瘦到拥有水蛇腰,大众还是会期望她忽然反弹,再次变回从小到大那被我们认定馋嘴又贪靓,能跳能唱却“注定”当不了艺人的沈殿霞女儿。(而忘了她姓郑!)“肥”是被施在欣宜身上的咒,因为她有一个肥母亲。如此说来,我们对于欣宜的恐惧和歧视,早在肥姐身上已经开始。而{L-End}

表面上我们没有像对女儿般对待妈妈,只是由于肥姐在更早已竖立了权威的形象——当肥还象征带来福气和欢乐;而肥姐又没有母亲为她铺设一条公主会走的道路。

基于无意费气力推翻根深蒂固的观念,对于欣宜的忽瘦忽胖我们虽会探头探脑,但是不会抱存太多幻想。胡杏儿便不同了,因为没有人见过她肥胖的样子,加上是在最短时间内“变肥”,变相使《肥田囍事》成为带有SM味道的一次魔术{L-End}

表演。我说SM味浓,是一切魔术都和guilty pleasure有关。变走或把一些东西变上手,是投射生命中的各种得而复失。把打烂了的东西还原,是给予不能弥补的过失第二次机会。如此推论,看着瘦人变肥,则是把对自己想瘦或希望不怕肥的欲望变成惩罚并实现在胡杏儿身上——想瘦的,看见原本就瘦的她变成这样,可以藉此自警;希望不怕肥的,看见原本就瘦的她变成这样则不怕“自欺欺人”——她代替自己承受了层层的社会压力,自己大可以放心肥胖下去。

我猜胡杏儿必然会因扮演肥田而获得这届TVB最受欢迎女演员奖【15】——在肥等于有罪的这个时代里,她牺牲了自己,为我们背上了十字架,而下一幕要上演的当然就是“升天堂”。

2006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