溏心风暴
女强男弱
《溏心风暴》会不会短期内也在内地卷起热潮?“中国制造”的时装家族剧似乎较为少见,所以一见为庆祝香港回归而拍摄的《荣归》消息时,我便眼前一亮——倒不是对于内容,却是对于演员配搭,像郑少秋与归亚蕾的夫妻配第一眼便让我“咦”一声叫出来,是怎样的一段姐弟恋?
虽然无线打造出来的许些电视剧情侣都可列入姐弟恋行列:从一开始,郑少秋汪明荃便是“看不见的姐弟恋”;《雷霆第一关》中再搭李修贤的汪明荃也是谈了一段姐弟恋;《我的野蛮奶奶》对手换上石修,外形上衬到绝,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看过二人携手,严浩导演的送饭剧《功夫热》里,汪便是石的姐姐。姐弟恋放在青春偶像剧和大家族剧里的功能不大一样,以《溏心风暴》为例,饰演李司棋丈夫的夏雨在外貌上不一定更年轻,然而人物性格俨如小孩子的他——无时无刻不要别人对他产生注意,情绪化,没能力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大小事宜,“一家之主”的权力便顺理成章落在能干的妻子手上。
女人本来就有早熟的特性,但是放在以营造浪漫气氛来满足观众的偶像剧里,“她”便不是加分而是减分:被男朋友惯性依赖和对他照顾与包涵有加,不会令女性觉得那是自己的魅力使然,同样关系应用在家族剧便有很不同的效果。中年妇女(观众)追求的不见得是“不切实际”的诗情画意,却有可能是更有实用价值的权力感,或因不是依附男人而生的自我感觉良好。《我的野蛮奶奶》和《溏心风暴》不约而同均属男家长形同虚设,女家长才是真材实料一类,“师奶”观众看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理由正是在此。
我曾怀疑电视剧中的女强男弱与现实到底存在多少落差,这现象又是否在香港比内地或台湾更普遍,才会在电视剧中不断重演?直至关菊英在《溏心风暴》中饰演恶形恶状的“细契”(小老婆)而“翻红”,我才明白女人在肥皂剧中的由弱势转强势真的没必要与现实状况挂钩——是被传统女性角色压抑太久,即使社会地位已大大提高,大家还是爱看女人争权,并且不是爱看男与女斗,却是女与女争。是的,弱男只会挑逗起女人们的“母性”,强女却能唤起同性潜意识里的自我和彼此憎恨:你(我)将因不愿安分守己而受到惩罚。
大细契
星期三某份香港报章的娱乐版头条是电视剧《溏心风暴》的高潮戏——大契将在当晚癌症病逝。三日前即周日那天刚巧是母亲节,同一份报章的头版头条也是大契,不过焦点不是角色,是人物,是该位“大契妈打”的饰演者李司棋。
大家有目共睹,一个月前李司棋还只是李司棋,今天,她不只回复当年勇,无线剧集黄金时代四大阿姐之一的招牌得以再次高悬之外,她还成了香港人近日的精神指标——可不是每个人撒手人寰都能被媒体以头条来致敬的,那份“万灵同悲”的架势,当然只有大人物,像巨星、伟人才能承受得起。一出电视剧中的众人妈打教李司棋在短短数周人气急升至变身“大人物”,“她”的离世,乍看有如国殇:我们的领导人不在了。
谁都知道《溏心风暴》中主角唐家的一家之主是父亲唐仁佳(夏雨),然而从母亲大契之死的大阵仗来看,她才是唐家的“父亲”。她的死之所以上得了头版头条,与她的地位至为密切——就像国家领导人的逝世,可以是“天下大乱”的开始。中国文化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家”被放在“国”之前不是由于“家”比“国”大,却是家管不好了就不会有国。可见“管理”始于家庭的观念源远流长。既然如此,“一家之主”与“一国之君”被认定为男人的特权便太理所当然了——中国多少家庭都是由女人执掌实权,把女性培养成CEO的故事也是多不胜数,然而我们的电视剧制作人就只会把女人在管理方面的卓越成就限制在“家庭”的范畴里,再把有关故事定型为后宫纷争与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半点不似英美剧集,女总统女首相早已粉墨登场。
女人在家庭里有再多领导才能和领袖魅力都不过是“家务”,意思是,造福了全人类,也还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家务”就是琐事。尽管大契坐镇唐家并不止于掌管柴米油盐七件事,而是必须摆平错综复杂的人际与权力斗争,但她再有本领,她掌握权力(杖)的方式到底不似由男人扮演的一家之主——面子不是女人的死穴,她们便不怕为了完成大我而牺牲小我。所以大契在唐家发挥的影响力是游说式、渗透式而并非一句话说了算。
阴柔地处理权力的好处,是令事情多了——或似是多了——转的空间。大契在唐家的重要性,就如开明的领导人,或领导人旁边的第二号龙头,有话可以好好说。正因如此,她可以一人分饰两角而无须顾虑身段能否放下,如何放下:她是该被绝对服从的那个人,她也是为谈判条件奔走的外交家。
四十集的剧集才播一半便安排那么重要的角色离场,开启了世界从此大乱的局面。接下来连唐仁佳的生命也将不保,《溏心风暴》的重头戏——诸侯割据(争产)才正式登场。但是该盘残局将由谁收拾?这问题正好反映出七十年代的港剧为何不同于今天的:永远经典的《家变》让“汪明荃”成为女性偶像是因为她有本事摆平纷争——女性在社会初尝经济甜头的同时,也分享了权力的杯羹;但当女权已成习俗,我们已不想再看女强人有多英明神武,却情愿重拾粤语片东宫西宫的情怀。是的,责任是件累人的事情,所以大契才会得癌,倒不如向身体强滚滚的细契关菊英学习——愈是搅风搅雨,愈是受到欢迎,寿命自然随着戏份的增加而增长。
金句风暴
《溏心风暴》效应在香港持续发烧。未来一星期是结局篇,细契关菊英和唐家的斗争也将进入最后阶段,那便是在唐仁佳(夏雨)死后,六亿遗产花落谁家的争夺过程。面临殊死战,按道理说,人们应早已把先走一步的大契(李司棋)抛诸脑后,但实际情况却是,不管眼下的剧情如何急转直下,大众仍旧念念有辞的,是出自大契口中的台词,尤以下面两段最念念不忘:“我睇人睇咗几十年,边个系人,边个系鬼,我睇得到!”“我话系就系,唔驶证据!呢度唔系法庭,唔需要证据,我对眼就系证据!”(“我看人看了几十年,哪个是人哪个是鬼,我看得出!”“我说是就是,不需要证据!这里不是法庭,不需要证据,我看准了就是证据!”)
两段台词可以从戏剧蔓延到现实里来,媒体当然居功至伟。电视台看见大契忽然炙手可热,来不及为她开一个接一个的记者会,正面见报之余,她的背面也因被狗仔队全面跟踪而频频登上娱乐版。“能见度高”象征受欢迎,受欢迎就是有权有势。媒体要靠大契撑“收视率”,她的“金句”便成为推销商品的最佳广告歌。
但无可否认,这两段台词的坊间传颂,也不纯然是媒体催谷的结局。从网上的热烈响应可见,大契的大快人心,真是因为她“一言九鼎”、“掷地有声”——起码在多数OL、师奶和婆婆妈妈的眼中都是如此。我是比较小心眼,起初只当无线自从收起粤语长片不播,造成观众久饿,才会一听到似曾相识的口吻便来不及相认拥抱。但经过近一个月的家传户诵,“大契语录”不单没有声势下滑,相反愈来愈红,连郑秀文演唱会也加插模仿片段给大契赠兴,我才恍然大悟,香港人是真的相信这两段话“一针见血”,因它们彻头彻尾就是港人心声:眼见之所以可信可靠,是因为“睇”到比深入了解与进一步分析更省时间、功夫,更实际!有了这两段说话做招牌,李司棋的演技忽然被更多人看见了,这也是有赖(有眼)“睇”带给她的权威性。你也可以说是大众心底里多么渴望自己看不到的或不想看清楚的阴谋阳谋,有人“明察秋毫”、“一语道破”,于是皆大欢喜。换句话说,时代进步了,社会上不断传出要民主,已经做好落实民主的呼声,但一出电视剧折射出来的却是:(一)我们都想有个包青天;(二)这个人只要取得大众信任(服),我们甚至不介意他堂而皇之地{L-End}
表示,他就是奉行人治而并非法治。
“我话系就系,唔驶证据!呢度唔系法庭,唔需要证据,我对眼就系证据!”这句近期最受港人传颂的soundbite,隐藏了一个“玄机”,那便是话中的矛盾:既然大契认为“呢度唔系法庭,唔需要证据”,为什么“我对眼就系证据”又会成立呢?先否定了需要证据的背景,再肯定自己就是证据,岂不正是架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突显个人的无边权力?大众乐于看见权力被彰显,细节却不在受欢迎之列。写得好的对白能反映人物的细腻心理,但无线电视剧的对白一向有如文字胶花,只是用来支撑剧情大纲。所以编剧(们)不会在下笔前后考虑到剧中人的身份、心态如何互相牵引,结果便出现了《溏心风暴》以两段话红了一出戏和一个原本就很好的演员的“怪”现象——可是因为大家都有以言语武装自己的欲望,却没有在言语上下苦功的意志和决心?
脸谱,道具,透明人
其实我对无线艺员怎样看待一部剧集的成败和自己的关系一直充满好奇。李司棋和关菊英的角色隐藏了香港(女)人至今不能解开的情意结:李司棋的“大契”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一家之主身份,有权力便会有尊严;关菊英的“细契”则是得不到权力者的认同对象,所以,尽管她在剧中的所作所为全是粤语宫闱片中的奸妃翻版,但时代不同,人心也经历了改变。今天大家在看《溏心风暴》恨得牙痒痒时,恶之欲其死的绝对不是唐家的西宫娘娘,却是在她身边教唆、起哄、挑拨离间及以“爱情”对她骗财骗色的真正坏蛋。
因此,没有人会不明白饰演奸妃的关菊英为何晚晚以泪洗面——还真少见反派会如此“惹人同情”,抑或,自《金枝欲孽》始无线编剧已学晓了“进可攻,退可守”的这一套?——而“苦旦”的演法又更能搏得观众晚晚守在电视机旁。然而,香港人能接受“细契”是个所谓“立体”的角色,却不代{L-End}
表同一设计可被应用在其他人身上。恰恰相反,围绕“细契”身边兴波作浪的,便没有一个不是传统的白鼻哥与大花脸——除了脸谱,还是脸谱。
我特别留意到“细契”媳妇杨怡的外家一家子。由那不知名的大哥、嫂嫂,以至母亲梁舜燕,每次出场,目的永远只有一个,就是像布莱希特剧场中的歌队——为“细契”唱出心声。“功能”,如是成为他们存在于《溏心风暴》中的唯一理由,并且一定是低层次的功能:每句对白都是附和性和反应式的。换句话说,这些“人物”根本不能算是人,因为几乎每句台词都是“系呀!”的他们,没有一个拥有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不幸的是,他们却才是全剧戏剧逼力的主要“搅屎棍”——唯有当他们四位一体地出场,包括在全无情理可言的情况下带全行李说要搬进唐家居住,并“获得收留”,《溏心风暴》才会在一池死水中泛起几朵口水花。
于是,这一家子的戏份在没有任何抗议(例如来自观众)之下愈坐愈大。直至在大鲍(夏雨)出殡的一场戏里,他们竟然连阻挡唐家直系亲属上前拜祭的“实Q”【16】工作都“捞埋”【17】,我才惊觉无法无天的不是他们,而是在情节安排方面但求方便不讲常理的无线编剧们!
相对于因为剧中需要“走狗”而角色十分鲜明的他们,其他人如米雪的莉姨、杨怡和黄宗泽的大鲍儿媳、陈法拉的孻女【18】,便只得经常性地跟出跟入。我记下了米雪讲得最多的一句台词是“唔好理佢哋”(“不要理会他们”),黄宗泽则是作愤怒状但讲不出话,杨怡也很简单,就是负责为唐家生产后裔。排排坐和排排企是他们在剧中的常态,而为了要让上述的安排看来合理,《溏心风暴》与以往的《真情》如出一辙,如果不是一家人吃饭,就是在病榻前“吹水”。但这也不保证“吃饭”和“探病”一定能令每个有份坐或企的角色有戏做或有对白讲。甘草演员梁舜燕在《溏心风暴》中便经常只是饰演“龙头拐杖”:标志着“权威”的她,像道具多过演员。
《溏心风暴》中最多“戏”的,实际上不是唐家任何一员,而是饰演得得地(长子唐致安)暗恋对象的钟嘉欣。她在每集一定占上三分一至二的出场率,只不过那么矫情地吹色士风,和“没有程亮的第X天”的肉麻当浪漫,的确与争产主线太不搭调,所以才会演了等于没演。
庆功宴倒是所有人都到齐,只是我仍然好奇,难道市面(媒体)一致唱好,演员们便会从心底里也叫好?
娱乐就是政治
若以身份地位高低来看,大契在《溏》中的“连场好戏”,正正就是藉着保卫家庭之名而实施的以大压小。在第廿一集“大契赶走细契”中,她在毫无预警下从英国回港,在唐家上下面前拆穿细契(关菊英)的“未登天子位,先置杀人刀”,继而第二次在剧中说出“呢度唔系法庭,唔需要证据”,下一步便对细契及一家人说:“唔好俾我一个人讲晒,你钟意民主吖嘛,咁我哋就民主一次,横掂全家人都喺齐度,咁大件事,我哋投票决定,你哋认为佢仲应唔应该留响呢个屋企,我跟大家嘅意思!”
在预知结果之下,唐家成员以一人一票{L-End}
表示同意细契应该尽快搬走。
以“假民主”摆平丈夫的“小”老婆之外,还有在媳妇面前扮演的“大家长”。第二十四集“文丽小产”中,大契在医院病房中怒斥媳妇(杨怡)不应不听她之前的劝告去当时装模特儿,以致在化妆间跌倒而流产。整段戏几乎全是大契的独白——此乃《溏心风暴》的特色——当中没有一句{L-End}
表达对病人的关怀,由头到尾只有直斥其非,并由其中一句台词开始配上煽情音乐,“你而家唔系一个人住响荒岛,你唔可以话自己一个人话做乜就做乜!你要顾吓大家嘅感受。点解你要做呢啲嘢令佢(丈夫)唔开心?我个仔廿五岁,细路仔嚟架咋!点解你要咁对佢?!点解你咁难教?我好想教好你,我系惊我唔够时间!”【19】之后便嘭门而去。
配乐如山雨欲来的同时,画面中的媳妇哭哭啼啼,媳妇对面的大契声色俱厉,对比起在人前这位婆婆替是非缠身的儿媳圆谎及维护的场面,当关上门单对单、Woman to Woman时,却让人看见她把自己的价值观硬套在年轻人身上。最有趣的是,她理直气壮地强调二十五岁的儿子还是“细路仔”,意指媳妇有责任照料他、呵护他——就如大契本人与那永远嬉皮笑脸、不知天高地厚、到处闯祸的丈夫唐仁佳的夫妻/姊弟/母子关系——却好像对眼前的媳妇也是廿来岁视若无睹。这无非反映出大契对于为人妻子的观念仍是依据封建家庭的一套,而她所拥有的权力,正是来自封建社会权力制度的承袭方式:媳妇终于有日熬成婆。
而观众绝少对此提出异议,即使有——据说有专栏作家就上述一场戏写出不同意见,马上收到大量《溏心》粉丝的反击电邮。证明封建权力只要在迎合大众利益的框架下行使——例如媳妇当然是以服侍丈夫,传宗接代为先,个人的兴趣与事业为后——它在社会上仍大有市场。
恰恰就是传媒也看中它有“市场”,《溏心风暴》才会铺天盖地地在报章、周刊、电台电视(除了亚视)和网站上涌现。值得注意的是,《溏》人物众多,大契之外还有细契,二人的丈夫唐仁佳,大契的二妹凌莉和三弟凌波,以及安逸欢欣四个子女,再延伸到长子唐致安(得得地)的暗恋对象常在心和她的男友程亮,但传媒有兴趣的,由始至终都是大细契。甚至,细契在大契死后其实已有点后劲不继,而从最后五集“争产”高潮戏看来,关菊英连一句soundbite也欠奉。名为主角,实则做了夏雨(医院戏)、钟嘉欣(法庭戏)、李成昌(坏男人戏、结局中被她开车撞的动作戏)的大配角。与大契的伶牙俐齿相比,细契更多时候是张大嘴巴吐出一个“你!”字后便哑口无言。难怪即使大契已在第二十八集因肝病离世,无线却不断安排李司棋出席之后的鲍鱼宴与庆祝会,于是大契才可以持续“音容宛在”,在未播完的集数中发挥她的“剩余权力”。
另一个靠大契食糊的证据,可在TVB官方网页中“暴风捉影”精华片段的点击率找到。高达67648次被点击回放的就是“大契赶走细契”,次之为52263次的“我对眼就系证据”,除了程亮(林峰)和水擘擘(蒙嘉慧)拥吻以及唐仁佳{L-End}
表示重新爱上细契有上四万的次数外,其余都是在一二万之间,连大结局“细契在法庭认输”也不过被点击了25138次。细契不能把《溏心风暴》带上另一高潮,我认为是观众对这个人物的认同感不够强所致。她的功亏一篑,你可说是出于编剧的“一念之仁”,也就是机关算尽之后的“一念之差”——由《金枝欲孽》始,无线创作组已惯性使用“奸角人性化”的套路,一方面是配合现代人普遍有着爱恨自己的人格分裂,二来更是为了方便剧情上的进可攻,退可守。以细契为例,她和《金枝欲孽》里的邓萃雯,《火舞黄沙》中的蔡少芬如出一辙,都是“没有爱情才爱上权力”的典型肥皂剧“怨妇”,然而细契的不同处,是她的两个男主角——丈夫夏雨和奸夫李成昌——都无法令观众对她的情感戏产生认同。
传媒反而比无线对她的可能不成气候更早警觉,所以剧情归剧情,大字标题却是另行创作,务求藉着催谷细契人气来帮报刊助销——“大细契请食鲍鱼”、“大细契斗完演技斗厨艺”、“大契换楼买车搅细契”、“大细契拖手扮同性恋”、“细契开blog遭骂禽兽王”,甚至,无所不用其极至虚构如下剧情:“细契会先同人通奸,再搵人强奸陈法拉!令人万分期待!”
电视上看到的却是关菊英在生死关头良心发现,既不坚持争产,又不诛死出卖她的男人,《溏心》的真正结局最后落在常在心与得得地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上,从网友反应来看,失望和不是味道自然大有人在。
因为细契奸得不够出汁,坏得不够彻底,便给人不够大契那么厉害、那么有权的感觉,故此吸引力也不及大契。但我怀疑在大陆同样是无线剧集的目标市场之今天,她想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当年《狂潮》里雷茵与既是情夫又是女婿的邵华山撕破脸后,持枪与他对峙一集半才扣动扳机,这样的形式和意识,在今天应不可能重现在电视上吧?)也就是说,随着大契一死,《溏心》由开始至中段所发挥的“封建魅力”便后继无人,传媒唯有接棒,以奸夫、淫毒妇、浸猪笼、鞭尸等等标题来满足大众的“乡公所情意结”。(至此你该明白当年缅怀农村的《大地恩情》为何能够击败心向城市的《轮流传》。)
问题是,无日无时不在娱乐版以“封建魅力”及“封建情怀”招徕读者的传媒之中,也有不少在时事版政治版为香港民主大声呐喊。并且,每当民主发展受到窒碍,任何有着独裁、专横、一言堂式的言论,均会被传媒以最当眼的位置来展示。展示的目的,是要提醒香港人“自由不是理所当然的”、“民主空间是要付出努力争取的”。
但《溏心风暴》在短短一个月间变成现象——以前的《家变》要用上半年,反映出香港人对于权力的普遍态度是崇拜多于讨论,更遑论热衷评析。也许有人会就反驳,娱乐就是娱乐,根本毋须对一出剧集过于认真。在无线官方网站“溏心精明眼”的讨论区中,有观众留言说:“此剧编剧好似唔知个世界发生紧D乜嘢事,点解可以搅到成班演员好似响度玩煮饭仔咁,有D扮爸爸妈妈,一D扮仔女,不如玩拍拖仔,再学D大人争钱钱吖,好得意呀,好好玩呀,唔该贵台自己睇吓似唔似吖?”得到的响应如下:“拍剧梗系咁架啦,有咩剧唔系搵人扮爸爸妈妈架,唔通你睇咗三十几年电视都唔知咩?唔系搵人扮,唔通搵你一家上去拍喇喎!就算你肯拍,人哋愿唔愿意睇系另一回事,但系依家起码香港观众buy呀!如果系D咁不知所谓嘅剧集,就唔会有咁多人唔出街留返响屋企睇啦,我谂你系唔抵得人哋拍得咁好先至系咁踩啫……”【20】
娱乐真有可能只是娱乐?果真这样,则任何事皆可借娱乐之名畅通无阻,没有道德界线,没有社会禁忌。然而社会大众却最爱一边消费禁忌,另一边又道貌岸然,因为娱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需要权力、渴望权力的人充权(empowerment)。
《溏心风暴》明显是为了满足需要和渴望权力,但在现实中却尝不到多少权力甜头的人而出现的产物。如果由一位惯常把“欠缺普选时间{L-End}
表是香港民主发展的最大障碍”挂在口边的政治家或学者来分析《溏心》现象,他大抵可以将该剧的受欢迎归咎于香港的民主发展程度不够才造成大众对权力的渴求。
这个论点纵有成立之处,但它忽略了民主除了是对外的诉求——如制度,更是每个人对提升个人素质的自我要求。香港传媒在鼓吹追求制度上的民主时一向不遗余力,但一谈到个人素质的提升,占多数都不会以批评政府的方式来对待无线电视——纵然后者对于香港人的思想操控、感情操弄,绝对是霸权式和阉割式的。
为什么没有报章会在娱乐版以“TVB阉了香港”为头条呢?在《溏心风暴》中貌似戆直,更被网友称为“绝种好男人”的得得地,和在《戆夫成龙》、《阿旺新传》里的阿旺到底有多少差别呢?为什么无线剧集中的男主角愈来愈多是弱(智)男?“反智”如果会使人失去观照自己和反思环境的能力,那认为香港必须拥有民主的政治家、学者和市民,为何对传媒连手炮制的反智市场往往{L-End}
表示有心无力,但一牵涉政治就斗志激昂、摩拳擦掌?
政治如果只能在立法会内被一小撮人议论,在传媒里被既得利益者利用,每当有政治争议时让港人上街,政治与生活的关系将流于最低层次,而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也同样是最低层次。若要提升港人的民主素质,在加快民主进程之外,认识到政治不仅存在于“政治”,才是一个地方真正向民主踏出的一步。
毕竟,高清广播迫在眉睫,假如我们的电视软件在精神上继续倒退至农业社会阶段,那么,纤毫毕现的画面将是科技及物质文明带给香港人的莫大讽刺。
“再现”的艺术
《溏心风暴》所描写的“争产”在现实中当然真有其事。光在艺人家庭便有最著名的新马师曾(祥哥)和关海山(虾叔)两宗。祥哥虽是事主,与亲生子女把家庭纠纷激演成官司诉讼的祥嫂才是真正主角。至于虾叔,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是虾婶不让前妻所生的子女到医院探望他——在上世纪和今世纪都轰动一时的八卦新闻女主角,没有错,都被关菊英以细契一个角色演“活”了。
问题是,有闻必录的就是好戏吗?把现实中的人物简化成纯以效果计算的戏剧角色,除能达到煽情目的,又能有多少演员发挥演技的空间?假设祥嫂和虾婶两个人真的变成一个人,你会相信她真如细契般如此头脑简单吗?或,头脑简单的角色能让一出剧集持续地高潮起伏,引人入胜吗?
我就没有看过一出好看的美国影集是以蠢人做主角的,更遑论整出都是蠢人。但无线剧集就有这个本领。常常因为剧中有些“戆夫”、“得得地”之类的人物而收视随时打破四十点。男主人公的脑部发育迟钝,一方面惯性地被用作“性格善良”使用——像《溏心风暴》中的唐仁佳(夏雨),另一方面也是烘托女主角的“心理复杂”,例如大契和细契。于是,“头脑简单,心理复杂”不成文地成为无线剧集的“元神”:情节好像很迂回曲折,其实从来没有离开那条路。三十年下来,就是创作剧本的人最不用脑。但你会说,观众就是爱看呀,难道也是因为观众不爱用脑?当每晚有三四百万人以锁定一个频道来{L-End}
表明他们不爱用脑,那不愿同流的人大可另找节目,何须强人所难对《溏心风暴》之类剧集要求过高?
却不知道人的心会影响他的脑,脑又反过来影响他的心。戏剧本来就是让人学习如何在理智与感情之间游走。身份是旁观者,感受可随投射程度增减,观众其实也是角色,只是他在暗,剧中人在明;他在高处,剧中人是风景。上帝的高度使观者得以从他人的命运观照和省察自己现实中的那一份不可能得到的位置,正是戏剧工作者给予人们的权力,它必然珍贵,也必须珍贵。
因为那是我对戏剧的理解与期望,所以我不认为《溏心风暴》是藉现实中的争产事件带出“家和万事兴”的正面社会讯息。不,戏剧即使要有正面讯息,也不该是以头脑简单的方式呈现,否则,那将只是个一厢情愿的世界,注定与客观现实如火星撞地球。戏剧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不管在舞台上、银幕上或是电视里,都要深思如何“再现”。
即使是有照顾大众口味责任的电视剧也不能豁免。美国影集提供了大量雅俗共赏的案例可供借镜,只是无线一般都是抄了桥段,再把内容和人物改成没头没脑——像将《绝望的主妇》变成《师奶兵团》,继而声称“参考之余,作出适合本土文化的修改”。
本土文化就是把一切外在化、刻板化。像祥嫂虾婶等本来十分有趣的人物,也在“再现”之后被褫夺了灵魂,失去了味道。以祥嫂为例,她的八面玲珑外圆内尖,有次就被陶杰用作sophisticated一字的引证,但无线编剧写得出她在现实中的言行吗?单凭细契这角色,恐怕只是合乎了这样一个现实:穷人对富人每每有着很多憧憬,但当他没能力成为富人,一切都只能是想当然。
2007年5月9日—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