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会展成长的逻辑
20369700000028

第28章 不同国家文化创意对会展发展的比较(3)

三、德国文化创意与会展产业的发展

(一)会展业现状及发展

作为世界博览业的故乡和主要举办地的德国,是当今世界会展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博览会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890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莱比锡样品展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样品博览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德国的会展产业已经相当成熟。上至各级政府、行业协会的管理,下到展览公司、参展商、观众之间的多方协调,以及专业会展人才教育、媒体合作、国际交流等外部支持,德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功能完备、核心突出、配套齐全的会展产业体系。在德国,会展业被视为“城市的蛋糕”,是一个渗透着深厚文化气息的现代经济产业。据“德国经济展博委员会”统计,德国16个州中,共有会展中心24家,室内展出面积约270万平方米,约占世界总展出面积的四分之一,全球5大展览中心中有4家在德国;按营业额排序,世界10大知名展览公司中,有6个是德国的。德国每年仅国际展销会就要举办150场,世界顶级专业博览会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最具代表性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CEBIT)、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

发达的会展业,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系统的会展产业链的发展。据测算,平均每年参展商和参观者为博览会的支出超过100亿欧元,而德国参展商通过展会获得的订单和销售收入又有230亿欧元,而展会又直接带动了25万人就业,其综合经济效益达205亿欧元。德国每个参展商平均需要1.9名工作人员负责展会事务,这又为会展业提供了10万多个隐性就业岗位。资料显示,全球规模最大的德国汉诺威博览会每年举办展览50个,参展商24800家,观众250万人次,营业额l亿欧元。2001年该展创下85万人的记录,参展商达7280家.另外,参加会展的德国公司,83%属于中小企业,它们之中有不少虽然拥有新产品和新技术,但因为实力有限,难以通过大量广告投入等手段开拓市场。而参加展会花费不多,通过现场展示结交众多的国内外客户,可使企业赢得新市场,这也赋予了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活力。在展览设施方面,德国也称得上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德国现拥有24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10个。德国的展览中心普遍具备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且每年政府对展览场馆的扩建和设施的更新等项目的投资额也在持续增长。2002年德国在会展业上的投资额为3.5亿欧元,至2008年总投资额则达到9.5亿欧元,展馆面积扩充至279万平方米。

德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其独特的管理模式。在德国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特有的调节调控管理方式,推动了德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德国各级政府将展览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对展馆及其配套设施和交通建设均予以大力支持。而德国展览场馆主要由政府投资或资助建设,实力雄厚的展览公司多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另一方面,德国政府也较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主要体现在对行业的宏观调控方面,即政府只是展览业的管理者和协作者,并不直接参与展览举办。其经营模式是展馆既是展览中心的管理者,也是许多大型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实施者。如德国展览公司既是汉诺威展览中心的拥有者,又是CeBIT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的举办者。德国优秀的展览会场也成为展览业发展的支持与服务平台,用以保证提供最优质的展览服务。

德国经济展览和博览会委员会是德国会展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德国展览业协会是德国展览业的权威组织,也是代表德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唯一行业组织。它是由参展商、购买者和博览会组织者三方面力量组合而成的联合体。德国展览业协会不是展会的组织或执行机构,而是一个服务和协调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与议会、政府各部门和其他行业组织进行沟通;协调所有在德国举办的展览及德国在国外组织的展览活动;确保德国博览会市场的透明化;研究、评估和维护迅速膨胀的数据库;出版和发布展览指南,提供与展览有关的咨询服务和培训等。德国会展公司在制定办展方案和招展过程中都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密切合作,共同打造行业会展品牌。在AUMA的统一调控下,众展览公司可以共同探究相关展览的市场定位,从而有效避免重复办展、多头办展分散、混乱的局面。

另外,德国会展业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其组织者通过一系列的国际市场促销活动,使展览会的外国参展商和参观者的比重逐年增加。每年,德国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览会约有130多个,参展商17万家,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参展商来自国外。另外,从20世纪50年代起,德国就在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不定期地举办展览,现已逐步建立起周密的代办网络,在全世界有办事机构390多家。德国各级政府对出国参展都极为重视,德国联邦经济部及各州经济部或经济促进机构为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德国展览业协会每年推出的“官方出国参展计划”框架下分别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措施,鼓励企业出国参展。目前,德国大中型展览公司都已将在海外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展会项目作为公司重要的业务。2005年,德国展会主办者在世界各地举办172个展会项目,2003年的举办项目为125个,短短两年内就有40%的增长。享受德国官方出国展览扶持政策的参展形式主要有集体参展、专业研讨会、行业特别展、信息台、信息中心等。其中,集体参展是参展最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规模相对较大,展位相对集中,且每一标识,突出德国技术和质量的国际领先地位,达到广泛吸引客户、提供的目的,尽可能突出“德国制造”的效果。除了联邦政府的出国参展,德国各州政府也大力扶持本州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加国外展览。

德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能够根据市场及行业变化,打造特色品牌。品牌展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权威性,反映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对该行业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影响力。德国十分重视展览的品牌培育,并实时跟踪所属行业的最新动态,精心策划展会主题,给予每届展会以准确的行业定位,给业内及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德国已经形成一大批知名度非常高的博览会品牌,如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CeBIT)、法兰克福书展、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德国展览会一般在展会立项前都进行了认真的前期市场调查与财务可行性分析,且专注开发自具特色又有细分市场需求的项目,确定长远的项目战略目标。每个展览会的举办计划都是组织者与参展商、参观者组织的各联合会、协会密切协商后制定出来的,并根据市场及行业变化对展会定位及题材做出适时的调整,使展会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德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原因分析

德国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在十几年时间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举国上下的一致推进,德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以中央和各州政府及政党在政策、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助与支持为保证,以自身行业和专业协会的特色体制为依托,以版权保护营造出的健康环境为框架而发展起来的。

1.政府及政党的鼎力支持

德国创意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政府的政策导向功不可没。德国现任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国务秘书曾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显著作用,政府应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倡议计划作为相关扶植战略的指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经济和技术部就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当作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政策,涵盖了工业设计、艺术品市场、音乐、图书、广告、建筑等1l大产业的生产、服务和价值创造,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每年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为探索文化经济的发展空间,德国联邦政府还于2008年5月成立了“文化与创意经济行动组”,由联邦经济部、外交部、司法部、财政部、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事务部人员组成,联邦政府文化媒体事务专员与经济部负责运作,通过举办研讨会等活动搭建文化经济从业人员与政界交流的平台,探索在政策上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此外,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很多州在推进文化经济方面走在联邦政府的前面,例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德国首个将文化经济作为独立领域纳入当地政策加以考量的联邦州。早在20世纪90年代,该州就针对文化经济开展过多次调查。步入21世纪后,文化经济的重要性为更多人所认识。柏林州工商会更于2004年建立创意产业理事会,以行会形式通过人员培训和经济资助等措施促进柏林州创意产业的发展。

德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拨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产业的起步阶段,国家与政府是创意产业的投资主体。一般来说,创意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小、风险较高,在筹集资金开办公司或进行业务拓展等方面容易出现困难,因此需设立多项资助计划协助创意产业获取资金,直接资助有政府指向的创意产业项目。德国为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每年在这一领域注资大约80亿欧元。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和国际化教育视角。创意产业涉及的门类很多,对创意人才的素质等要素有多方面的要求,其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金融学、文化学、传播学、新闻学、设计学、艺术学、工程学以及计算机等。通过高等教育院校来培养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产业、解决创意人才匮乏的重要战略。为了培养富于创新精神的创意产业人才,德国颇费心机。柏林大学技术学院共开设了52个设计的专业、14个实验室,他们把了解背景、产生价值、激情思考、讲求质量、开心有趣、尊重人最自然真实的需求、艰辛工作这些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与实践中。另外,德国各大高校不仅通过设置科学全面的学科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意人才,而且注重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创意产业相关学科对外交流的力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国外著名教学机构及著名创意人士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例如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的柏林国际设计节,不仅是德国最大的设计节,还是培育青年设计师的摇篮。这是一个专门给青年设计师展示他们现代产品创意与设计的舞台,有很多有潜力和创造力的青年设计师就是通过这个展览被厂家和经销商发掘。在德国,类似这样的展览非常多,而且主题也越来越细分化。

2.协会管理模式

德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德国政府先进开放的管理模式,即在每一行业都设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或协会,以规范管理相关行业并为其提供实时、快速、有效的咨询与扶助。德国的行业协会大都采取“民办官助”的管理模式,其中大企业起主导作用,中小企业可以广泛参与,而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协调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公法性质还是私法性质的行业协会,都是非官办的,更不是政府的直属机构,而是一种由经济主体支撑的民间组织,其生成具有较强的民间性,其运行具有充分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政府对协会在职能授予委托、经费补助等方面进行支持和推动的同时,并不直接管理也不干涉协会的运作,而是由议会对协会运行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定。

3.版权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这里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指的是版权保护。文化创意产业自出现伊始就与版权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版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和基础。版权保护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决定了该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败。德国一向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除工业产权外,音乐、文学、影视等作品的版权保护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在版权的作品利用方面,德国对版权实行集体管理。1965年9月,联邦德国颁布实施《版权及邻接权管理法》,该法律规定,为保护权利人利益,协调与传播者、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权利人与出版社可联合组成集体管理组织(Verwertungsgesellschaft),委托其集中行使作品复制、传播、公开表演等权利。作为国家承认的托管机构,集体管理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依法管理所在领域的版权。目前,德国共有11家集体管理组织。其中,1903年成立的音乐作品演出权与机械复制权协会(GEMA)历史最悠久,影响也最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版权及邻接权管理法》颁布后,德国陆续成立了10家管理组织,分布在音乐、文学、电影电视、摄影、美术等领域,主要有文字作品管理协会(Wort)、音乐版本管理协会(VG Musikedition)、电影演出权管理公司(GIeFA)、电影及电视制片人集体管理公司(VFF)、表演艺术家集体管理公司(VG Bild Kunst)、电影与电视演出权管理公司(GWFF)、音乐作品与录音产品生产企业管理协会(GVL)、电影作品使用权管理有限公司(VGF)、AGICOA版权保护有限公司、卫星发射企业集体管理公司(VG Satellit)。另外,德国大多数文化创意类企业也都具有版权意识,相当重视专利及版权的注册和保护。一般企业都会设有专利及版权工作机构,专门负责专利及版权的申请,同时监视竞争对手的发明创造,防止侵犯他人专利及版权。在德国,企业研发部门与专业律师的联系相当紧密,这对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和防范相关风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