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诗意地哲思
20377800000105

第105章 空白效应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

其实,在教育中,教师有时也需要“空白效应”,留一点空白给学生,既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思维的尊重。有人认为:教育,百分之三十是启发,百分之七十是等待。对儿童如此,对成人亦如此。

因此,教师该表明的态度不及时表态或不表态,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形成“空白效应”,使学生自悟道理。例如:语文课代表宁蒙蒙守时观念很强,虽然家离学校较远,也从未迟到过,然而这天迟到了,按班级常规,班主任要在例会时点名批评,但班主任并没有批评她。第二天一大早,她主动来到办公室,很不好意思地对班主任说:“老师,你忘了点名批评我了。”“哦,我忘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你是从不迟到的。”

为什么有时候教师的谆谆告诫反而不如此时无声呢?其实,这与学生的个性是有很大关系的。学生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独自思维、独有想法的生命体,其对于事物的了解、理解有着自己的方式,即所谓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有自己模式化的认知方式。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往往会犯错;有趣的是,学生犯错后一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失误。这时,如果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大道理,反而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抵抗,甚至危及思想教育;倘若教师理解般地保持沉默,给学生一种“空白效应”,也许给其带来的心理效应远远大于前者。

“空白效应”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不管,相反它是教师积极管束的无我境界。教师给学生“留白”,这个“空白”是需要学生自己来填充的。让学生在教师刻意给予的时空独自冥想、反省,从而使自己获得顿悟般理喻,无形中受到教育。其实,这样的教育才是震撼、有效的,因为这样的教育是来之于自我,用之于自我,这比教师强加的外来观点有效得多。可见,“空白效应”是手段,不是目的;是内容,不是形式;它是通过“留白”,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反省的平台。

那么,教师在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发挥“空白效应”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会“留一手”。教师在教育中要会“留一手”,有些表态不要非得明明白白,而是含蓄一点、延迟一点,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空。实践证明,教师“留一手”,往往会使学生“想一回”,最终有助于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其次,要会“露一手”。教师只有“露一手”,其人格魅力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折服,自然,这样的教师的所“留”之“手”才更有效果。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露一手”后“留一手”,这样才一张一弛、一紧一松,教育才有实效。最后,要会“牵一手”。“空白效应”并不是指教师放任不管,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予以介入,适当地指导、引导、劝导学生,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要会牵引学生,其关键是会引领学生的思想发展。

“空白效应”并不是说教师无为,其实是在无为中彰显有为,是无为与有为的完美结合。“空白效应”看似教师示弱,实际上是以退为进,进而求得更大的教育效果。

“空白效应”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留一些空白,是教育艺术的绝佳演绎,是教育科学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