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诗意地哲思
20377800000111

第111章 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许多人船上的绝大部分沙丁鱼都在运输途中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于是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其实在教育中也存在。鲶鱼效应给我们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在没有得到有效激活前,就像是一池清水,平静流淌,波澜不惊。倘若我们根据“鲶鱼效应”原理,用“鲶鱼”来搅和学生平静的潜能之水,就能为学生潜能的开发注入生机和活力。

倘若一个班级过于平静、安宁,其流淌的必是死气沉沉般“意识流”。显然,这样的一个集体,对于所有学生的发展或多或少是不利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像挪威人一样,放入一两条“鲶鱼”,让其他的“沙丁鱼”般学生感觉得到竞争压力,从而无形中形成生机勃勃的发展状态。

鲶鱼效应的存在,使得教师可以从深层次思考教育问题。我们该仔细审视鲶鱼效应的存在,将它抬高到关系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对一个班集体而言,必须要有一些“鲶鱼”型学生,这些学生活动能量大,能搅动“缸水”、“一潭水”,使之充满活力。因为“鲶鱼”,“沙丁鱼”才会因防范“鲶鱼”而不断保持动力;因为“沙丁鱼”,“鲶鱼”才能找到自己施展威力的舞台,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二者互相联动,彼此促进,形成了一个对立又统一的二元体。不难发现,鲶鱼效应是一个班级生机勃勃的保障,是一个班级健康发展的动力。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是教与学、管与理的和谐艺术,有时,容许一定的“鲶鱼”的存在,不但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更使得班级保持一种上进、奋进的状态。

那么,教师在教育中如何切实发挥鲶鱼效应?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优势互补,避免“鲶鱼”窝里斗。倘若一个班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鲶鱼效应,再引几条“鲶鱼”可能会内耗严重,最终造成班级管理效率低下。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必须根据互补原则合理配置人才,因为差异的存在有益于智能互补的增强,而雷同则易于形成同性相斥。其次,慧眼识才,从“沙丁鱼”中发现“鲶鱼”。教师要善于发现“沙丁鱼”里有没有潜在的“鲶鱼”,如果有,就将这些“沙丁鱼”提升为“鲶鱼”。再次,创造条件,营造适合“鲶鱼”生存的环境。第一,要人尽其境。教师要在教育中营造适合所有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一个“鲶鱼”与“沙丁鱼”共同生活的鱼槽中实现彼此进步。第二,要人尽其性。教师不要刻意打压“鲶鱼”的性格,而应该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空间。哪怕是一条“鲶鱼”,也要尊重它的个性,为其发展提供适当的环境。第三,要人尽其才。“鲶鱼”一般活动能量大,教师要注意到“鲶鱼”的魄力、能力,给“鲶鱼”一个施展能力的舞台。“沙丁鱼”一般乖巧,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促使其积极向上。

冯梦龙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鲶鱼效应告诉我们,一个班集体,也需要“鲶鱼”。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鲶鱼效应,可有效地激活班级竞争机制,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