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诗意地哲思
20377800000129

第129章 想象力

据说,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居于末位,我们有时不免为中国孩子想象力缺乏进而为教育感到担心。

想象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是推动国家前进的动力。”这话虽然有点儿夸张,但却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想象的重要性。同样,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可以没有过人的记忆力,但是不能没有想象力。可以设想,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学生,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非常非常的一般的。

仔细审视中国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几乎积弊成疾。而这些体制或认识方面的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成为压垮中国孩子想象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首先,编造多于想象。要想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必要的想象是需要的,但这并不代表着可以胡编乱造。显然,想象是可取的,编造是不可取的;编造和想象是有区别的,想象特点是“似真”,编造是“失真”。想象与编造虽只有一纸之隔,但是折射出的是教师不同的教育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想象,但是不能放手去编造,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不是靠编造编出来的。

其次,模仿盈于观察。要想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想象力,观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才有可能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真知及独特感受。但是我们注意到,模仿成风已经成为创新教育最大的硬伤,必要的观察退而居次,模仿成为学习的“助推器”。显然,再完美的模仿也代替不了观察,一个观察让位于模仿的学生,其创造力日益贫乏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再次,标准大于发散。就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言,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但在如今的教育界,所谓的标准答案还是约束着学生、教师。显然,过于发散的思维有时候不符合标准答案,就意味着丢分。在中国一考定终生这一现实背景下,谁也不敢去追求发散思维,而是唯恐不及地去寻思标准答案。显然,标准答案固然能够得分,但是长期“标准”下去,学生犹如工厂里的零件,没有个性、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创造力不退化才怪!

最后,考试重于实践。谁都知道,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不是考试考出来的,但是中国许多“人才”是考试考出来的。考试没错,只是我们太把考试功能神化异化了。有些知识,考试是永远考不出来的。中国许多有为人士也看到了这种教育的弊端,但是考试制度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想颠覆性地改变,那也是一场革命,难得很。

学生创造力的缺乏,显然不是什么教育的福音。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学生能说真话、不说假话;能想象,不去编造;会观察,不只模仿;敢发散,不只雷同;善实践,不唯考试。

那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出力呢?首先要使学生“敢想”。许多学生一听到想象就摇头,就感觉这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其实想象力的培养也是从小就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处于跃跃欲“想”的学习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要使学生“会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提供给学生诸多想象的方法,如“联想法”等等方法,使学生学会一种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方式、思考模式。最后,要使学生“善想”。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如此乎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叶圣陶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阿卜杜拉·侯赛因认为:“智慧是美的,因为是创造;而创造是美的,因为是智慧。”想象力就是创造,想象力就是智慧。想象力的培养,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前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不容忽视、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