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诗意地哲思
20377800000067

第67章 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七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三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得寸进尺效应”。

得寸进尺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之所以有得寸进尺效应,是有着一定的心理学根据的。据说人是有自己行动的最初目标的,当面临着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选择的时候,简单容易的目标易于接受。但是,人为了维护自己前后一贯的形象,对于有些过分的要求也能勉强接受。

其实,得寸进尺效应在教育后进生时非常有效。后进生是班级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也有上进的渴求、被尊重的需要,但是由于各种内因外因,其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都低于班级一般水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即后进生渴求进步的心理和个体实际基础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一下子很难克服。很多教师不善于运用得寸进尺效应,而是直接提出跟其他学生一致的要求,结果后进生老是做不到,最后丧失意志自暴自弃。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因此,对后进生的引导、转化,要遵循得寸进尺效应,不要一开口就是后进生根本实现不了的要求,而是提一个其经过努力就能实现的要求,使其始终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搭梯子”,使学生慢慢转化。只有先向学生提出“寸”之类的要求,后进生才有完成的可能,只有完成诸多“寸”的要求后,才适宜提出“尺”之类的要求。得“寸”是为了进“尺”,进“尺”需要得“寸”的积累。“寸”和“尺”的拿捏取舍,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艺术。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育中把握得寸进尺效应呢。首先,台阶要低。根据后进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这一现状,教师要视学生实际情况定出学习起点。教师对后进生的要求宜低,尽量让学生有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余地,而不是难于上青天般的无奈。其次,梯子要正。对于后进生的成长而言,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成长空间,根据其实际制订量身定制的学习路线图,教师为后进生搭的梯子要正、依靠的地方要稳,能使学生顺利地爬上去。再次,坡度要缓。后进生的基础差,教师要提供坡度缓的学习材料等,使其产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情绪,并支撑着其持续不断地前进,而不是提供一些高难度的材料。最后,步子要小。得寸进尺强调的是给予学生的是“寸”,而不是“尺”。只有提供“寸”之类的小步子,才能帮助后进生建立信心。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寸”和“尺”的艺术性把握,是后进生前进的前提。得寸进尺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育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寸”和“尺”的教育,尤其就后进生而言,先“寸”后“尺”已是不易的选择!

巴金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只有坚持不懈,得寸进尺效应才会完美地发挥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