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邬沧萍自选集
20379500000010

第10章 人口学(8)

经济越发展越重视人口问题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通过《中国人口报》与全国从事计生工作以及关心计划生育的同志一起,交流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体会和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我认为中央的《决定》发得很及时、很必要。如果我们在90年代还不进一步抓紧,待以后再抓,就有点“马后炮”了。虽然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不可避免,但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第四次、第五次人口出生高峰。12亿人口与13亿人口同我们的小康水平相比是打了一个折扣的。如果12亿算起来是人均1000美元,13亿算起来就只是923美元,差几十美元。但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三步目标的实现。如果我们现在每年能压300万左右人口,就意味着下个世纪我们最少能少生1亿人。15亿与16亿对我们来说意义大得很。1亿人对中国来说也许无所谓,可1亿人本身那就是一个大国呀!

我在看《决定》时,认为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这个提法是新的。过去强调的是经济建设要搞上去,人口增长速度要降下来,顶多是提到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程度。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全国所有的人,包括各个部门的同志都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与发展经济一样?也就是说,有没有共识?我认为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加强控制人口增长是高度一致的,绝不是不一样的。但有人也会有不同看法,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是生产决定论,而不是人口决定论。不久前江泽民同志给国家教委关于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的一封信中谈到人口众多是中国国情中突出的问题。我认为江泽民同志的提法有新意,是科学命题,也反映了中国的实际问题。我总是在想,对于人口问题,有些人举例,总是举日本、荷兰、比利时等人口密度多高呀,都是3倍于我们中国呀;我们的学生最爱谈“四小龙”,人家的人口密度多高呀,人家经济发展多快呀。我看我们现在要认识这个问题。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同人口没有我们多、密度没有我们高、增长速度没有我们快的国家就是不一样,我们人口众多,解决起来比人家困难,这一点,大多数人不知道。我经常跟很多人谈,我们人口一多,有些问题是别人所没有的,一切都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依靠自己的资源自己奋斗,我们不能依赖任何外国的东西。“四小龙”的粮食可以靠外国,日本的粮食也可以全靠进口,我们不行,我们以农业为基础,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就这一点,我们的建设速度明摆着不如别人,因为农业的发展速度低呀!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不搞农业,否则就没有政治地位。由于人口众多,我们解决问题的路子就与人家不一样。这一点,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认识不到,总拿我们与“四小龙”比,我认为从人口众多这一点就无法相比。他们办几个工厂,甚至劳务出口,那一点点人的就业就解决了。我们不行,农村有9亿人口,源源不断地要转化为城镇人口,我们不靠自力更生靠什么?我们要解决吃饭,解决就业,解决市场供应,这些都得靠自己努力。所以,我看在这个问题上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有真正的体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这样多亿的人,干了这样几十年,才真正有体会,只有我们才知道占世界1/5人口的国家所面对的困难。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对我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指手画脚,应该说他们根本没有资格谈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没有这种实践。

有人认为将计划生育工作摆到与经济同等位置有点过了,我认为不为过,因为这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中国的特殊矛盾,是别国所没有的。外国有敌意的人认为把人口提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经济没搞上去而拿人口当“替罪羊”。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是站不住脚的。其实,现在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候。我们不用统计局的数字,就用世界银行的数字,他承认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每年是9%。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5~6倍,我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人口问题的,而绝不是我们的经济“玩不转”了,重视和抓紧人口问题,恰恰是我们的经济越发达,我们对人口问题认识便越自觉,越深刻。这些是我的初步认识。

宋平同志曾在计生协会讲过,国家领导人多年来的深刻体会是,我们国家从大事到小事没有一件不与人口多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这句话很深刻。我反反复复地琢磨我国最本质的特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本身有好几个标志,有些是重要标志,都和人口有关。有人概括初级阶段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几条都与人口有联系,某种程度上都是由于人口基数多,都是分母效应,我们穷就穷在这里,劳动生产率低也就低在这里,因而人均资源太少,人均固定资产太少。如果我们不是11亿人口,那我国的很多人均资源在世界上都是很靠前的,人口多了,我们有限的钱顾得上普及顾不了提高。人口多了,必然碰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有些工厂明明知道会造成污染的,但是有这么多人要吃饭,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这都是人口众多的特殊矛盾导致的问题之症结所在。

我国人口一多,跟着就带来几多:一是育龄妇女多。二是就业人口多。就业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之总和,达7.4亿。三是老龄人口也相应增多。

人口多是我国的特殊矛盾,我们要求把计划生育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上来,是完全有道理的。如果不重视计划生育,经济发展也要大打折扣。思想上要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它不但不会妨碍而且肯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我认为这是中国的特殊情况,与哪国都不好比,认识到这一点,理解和贯彻《决定》精神就不难了。

(本文原载《中国人口报》,1991 09 02)

温故知新理论升华——由《中国计划生育全书》出版想到的

由彭珮云同志主编的《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下称《全书》)现在出版发行了,这是一本全面、系统、翔实反映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的巨篇。这对全国人口、计划生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界人士来说是个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人口众多是我国最突出的国情,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对我国人口的认识和解决,却经历了一个不断反复也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至今还没有完结,因为事物还在发展。《全书》把这一过程的来龙去脉展现在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面前,就是提供了一个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人口、计划生育的极好范例。

《全书》的出版所具有的深远的国际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国际上对中国人口、计划生育议论颇多,当然对中国控制人口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因而受到普遍赞誉是主流。但一些不明真相的少数海外人士对中国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不多,甚至颇有微词,有的对中国只用20多年就使生育率从5.8降低到更替水平感到迷惑不解。《全书》没有着意对此进行回答,但从《全书》可以看到的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计划生育的巨大成就,倾注了国家领导人、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和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多大的心血,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各种资源在计划生育问题上。《全书》告诉我们,中国计划生育的成就实在是来之不易,也是得自必然。

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认识未来,《全书》的出版正是为了指导今后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我个人学习以后大有收获并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引发出三点思考。

其一,中国的实践表明,计划生育是一个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是永恒的。它既要求人们生育行为应遵循社会统一规范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尊重家庭的愿望和微观利益。

“计划生育”的概念,是我国在解决人口过快增长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化后逐渐形成的,毛泽东1957年第一次提出这一概念。在此以前普遍使用节制生育,也使用过有计划地生育等提法。准确地说,“计划生育”比“节制生育”的概念寓意更广。“计划生育”普遍适用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各种不同情况,如认为生育率已经过高,认为生育率过低或认为生育率的高低可不干预等情况。各国直接或间接的节制生育、鼓励生育或对生育放任不管,实际上都是自觉或不自觉遵循“计划生育”的要求。计划生育与家庭计划(family planning)也有不同之处,计划生育除了有家庭计划的含义外,还要求家庭计划遵守国家或社会为了共同利益提出的宏观调控生育目标的要求,亦即是国家指导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产物,二者都要兼顾。

过去那种认为计划生育是因为计划经济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实际上,计划生育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对自身再生产提出的要求或约束。人类不同于动物,人类意识到自身要繁衍下去就不能任凭人口盲目膨胀或收缩。人类唯一的抉择就是根据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调控自身生育。在人类社会还存在国家的条件下,生育就属于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各国都根据各自具体国情,为了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共同利益和文化、道德的要求,而设定共同的社会规范。

其二,辩证地认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在不同情况下,计划生育主要的目标、依据和要求是有区别的。

“计划生育”是针对生育无政府状态来说的,提出节制生育或鼓励生育取决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

我国对节制生育的必要性,在本世纪50年代初已有所认识。那时大多是从妇女健康及工作和学习的角度提出的。其后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从国家积累和建设、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口质量等方面提出节制生育。进入70年代我国人口已超过8亿,这时对人口控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多的认识,提出“人口非控制不行”等命题,但还不够深刻。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从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多,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明确我国严格控制生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还必须指出,人口基数大和增长快对计划生育提出的要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人口基数大及其对人均指标的影响是历史上既定的,我们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只能因势利导,要求过急只能事与愿违。对人口过快增长,必须尽快遏制,否则今后人口增长的惯性和周期性的后果是严重的。但当生育率已达到较低的水平,人口虽仍在增加但已属于惯性增长的情况下,只重视降低生育率而对母婴健康和提高妇女地位等重视不够也是一种片面性,是对计划生育长期性认识不足,应予警惕!

其三,要“一分为二”和高瞻远瞩地认识我国计划生育取得的成绩。

我国近二十年来推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的成效的确是举世瞩目的。据一些推算,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开展了计划生育少生了3亿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对稳定世界人口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到下世纪下半叶,当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基本达到稳定状态时,再来看我国人口转变全过程的人口膨胀系数为3倍左右(即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到人口基本稳定),大大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时,那时会更令人信服,我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明智的抉择。

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成绩很大,但不能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我们全面估计成绩时,应当力求这种代价最小,不至于影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指出,计划生育出现的社会后果不在于计划生育本身,而在于我国在历史上注定的国情要求尽快实现低生育率。

为了巩固计划生育已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把计划生育作为人类永恒的事业,就不能仅以达到低生育率为计划生育的终点,而必须把计划生育后续工作做好。现在开始深入人心的“三不变”、“三为主”、“三结合”、“三服务”等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后续工作很多,诸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独生子女的优生、优育、优教,帮助计划生育家庭勤劳致富和建立和谐、美满幸福家庭,帮助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国家、社区帮助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以及少子女家庭妥善解决将来家庭养老困难等。另外,促进人口素质提高,注意调控各地区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等,也都是计划生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原载《中国人口报》,1997 0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