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行计划生育的认识提到理论高度
控制人口增长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成败的大事,是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必须把控制人口增长的认识提到理论高度,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人民群众,让人们真正懂得开展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重大意义,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200~300万年,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随之不断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问题之一。联合国前秘书长曾把世界上人类面临挑战的问题概括为3“P”问题,这就是贫困(poor)问题、污染(pollution)问题和人口(popu-Lation)问题;并说3P的中心是人口问题。理由是:在一些国家中人口迅速增长与生产增长不相适应,导致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贫困问题;在一些国家中人口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在我们看来,把世界的贫困和环境问题都根源于人口增长过快,是“人口决定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也必须承认现阶段世界面临的人口问题是史无前例的,否认它的存在及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是片面的。人口增长虽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人类社会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阶段转变为传统的低级的农牧业生产阶段的时候,也就是距今约一万年的时候,据估计全世界人口总共才800万人,人类活动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0.5人。纪元元年世界人口是3亿。人类社会出现第一个10亿人口是在1800年。过了130年(即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又过了30年,在1960年世界人口已是30亿了。再过15年,1975年世界人口已达到40亿。现今已近46亿人。二次大战后,从1950年到1982年的32年中,世界人口增长了20亿,这比1800—1950【11】年150年增加的人口还多5亿。可见人口增长这种“加速度”增长的趋势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十多年来,尽管局部性的战争连续不断,但是从整个世界来说国际局势还是稳定的;战后亚非拉美一系列过去受奴役、受压迫的国家获得了独立,人民得到了解放,生活有了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状况的改进。因而使得整个世界人口出生率很长一个时期未能下降,死亡率下降却很快,自然增长率迅速增长。由于人口增长很快,引起了一系列的人口发展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矛盾的问题。对此,各界人士议论纷纷,提出什么“人口爆炸论”、“资源枯竭论”,等等。人口问题已受到全世界的普遍重视。
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表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较低的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时期,食物来源不稳定,饥饿与疾病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死亡率高,人均寿命短。这时人口发展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几乎处于一种静止状态。
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传统的农耕畜牧业阶段,人类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提高,生活有了一定保证,死亡率开始下降,因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这个时期人口发展的特点,虽然还是高出生、高死亡和低增长型,但是与前一阶段比较在低增长上已有量的差别。
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人类获得的物质生活资料更加丰富,医疗卫生状况的改进,这就使得人口死亡率迅速降低。这个时期世界上最先进入资本主义的地区人口发展的特点是,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避孕技术的进步和完善,人们对于生儿育女观念的变化,工业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方面的要求,导致了晚婚、晚育和少育(或不育),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和自然增长率降低。这个时期发达地区人口发展的特点是,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
上述几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过程,并已为人口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按目前人类的死亡率水平,任何一个国家的妇女的生育不加控制都会使人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来增长,这是不可能无限期持续下去的,实行计划生育是人类自身生产必由之路。因此不是实行或不实行而是如何实行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结束高出生、高死亡和低增长阶段,经历了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阶段,正在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我们国家也等待生产力发展、人们生育观念逐步改变,而后人口发展再自发转变到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阶段,那么,这样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将是十分不利的。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年龄构成轻,人口增长的势头很猛,如果任其自发转变,人口基数还将进一步扩大,其后果是难以预测的。其次,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再扩大,将使人口与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更加不协调,成为四化建设中的更大困难甚至使得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成为不可能。第三,我国传统的社会意识和风俗习惯与欧美国家不同,特别是在婚姻、家庭与生育子女等方面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例如,欧洲不婚率、晚婚率比我国高几倍),因此生育观念的改变需要更长的时间。第四,对比欧洲人口发展处在高增长阶段时其速度从来未超过年增长率1%,欧洲经济相应地发展实行工业化,因而新增加的劳动力人口不断地为工业生产所吸收,而剩余部分当时又有可能移往美洲或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从而缓和了人口对经济的压力。现在中国的增长速度迅猛是欧洲所没有经历过的,对新增的劳动力很难一下子吸收下来。这点同当时的欧洲情况迥然不同,同时我国没有靠人口迁移外国来解决国内人口问题的可能性。
可见,我国人口发展绝不能像欧洲过去那样指望自发地实现转变;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自觉地有步骤地实现人口自身发展从“高低高”向“低低低”的转变。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是大势所趋。正如中央关于计划生育的指示所述:“摆在我们面前有两种可能:或者是严格地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建设逐年扩大;或者是控制不严,措施不力,听任人口继续大量增长,从而既不能改善人民生活,也不能很好地进行经济、文化、国防的建设,二者必居其一”。
二、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怎样做到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我国四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认为,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快的缘故。他们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2%,而国民产值增长率是9%,所以当时没有出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人口增长对同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时不是马上就能感觉出来,人口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说来人口对社会和经济的压力问题需要几年、十几年至二十年,在吃饭、教育、就业、住宅等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上才会暴露出来。我国当前人口方面的许多问题,正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生育高峰的反映。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控制人口增长,“两种生产”才有可能相互协调地发展。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证明,经济的增长总是快于人口的增长。正是因为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但是这并不能说经济增长超过人类自身的增长可以不用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50~60年代曾一度只看到经济发展快于人口增长,而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经过20年左右,各国人口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才深刻地认识到,尽管经济发展快于人口增长,也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使之能在长时期内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不但要看到今天,而且要看到20年后的明天将会出现的问题。我国在50年代60年代生育能力旺盛的妇女每个年龄组是400~500万,一年出生婴儿2000多万;而今生育能力旺盛的妇女,每个年龄组有1000多万,如不加以控制,一年婴儿出生数超过3000万是完全可能的。可见,正是由于从50年代起我国人口增长的过快,造成了今天人口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重了今天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
当前,人们在人口增长对经济影响的认识上,还仅仅停留在人多了,按人平均的国民产值或物质少了;就是说产值不变,人均产值与人口数成反比,写成数学公式即产值为分子,人口数为分母的相互关系。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人口对经济的影响还不仅仅如此而已。应该指出的是,产值本身同样受到人口增长的影响。例如人口增加了,国民收入用在消费部分的资金必然要增加,为扩大生产用的积累部分的资金必将相应减少;而缩减扩大再生产则势必影响产值。其次,人口增加了,普通教育培训的投资也必须相应增加,这又要影响产值这个分子。特别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教育培训事业难以配合发展,从而影响人口质量和职工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势必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影响国民产值的迅速增长,这也就影响到上述分子——产值。可见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人均产值,而且还影响到国民产值本身。此外,人口增长过快不能不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这种影响的后果更大。只有这样认识,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与四化建设的关系极为密切,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计划生育工作正是为了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幸福
赵紫阳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就是我们的人口政策。”少数群众不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看不到限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的辩证关系,仅从自己的小家庭的生育子女与传宗接代看问题,极端错误地认为计划生育工作是“断子绝孙”的工作。恰恰相反,我们今天实行计划生育正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从数量上说,中华民族绝不会衰败,现今我国人口是已超过10亿,坚持执行人口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2000年人口还将增加到十二亿。如果能坚持人口政策,提倡优生、少生、优育,每个家庭孩子少一点,可以受到更好的照顾和教育,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比我们这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更高,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正在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奋斗。我国人民正处在一个由低生活水平向小康生活水平过渡的重要时刻。世界人口统计资料表明,生活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生育率较高,而生活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生育率则较低。在生活水平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中,当它未达到一定高度之前,人口出生率还会继续迅猛上升;只有在收入水平达到临界高度以后,人口出生率才会开始下降,这是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发展过程所证实了的。根据最近联合国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人均国民收入750美元是实现这个转变的标志。目前人均国民收入在750美元以下的国家和地区的出生率大多数高达40‰以上;而人均国民收入在750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之出生率则大多在20‰以下。虽然各国出生率转变的经济水平不同,但决不能认为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必然伴随而来的是出生率下降。
上述世界人口发展情况在我国也得到验证。解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改善了,出生率不但没有马上下降,反而上升。70年代周总理鉴于计划生育工作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提出了还要搞计划生育,恢复了计划生育办公室,还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于是计划生育在全国范围内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1974年自然增长率就下降到20‰以下,1980年下降到12‰。我国依靠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人民的高度政治觉悟和组织性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人口出生率从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开始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转变,我国只用了不到十年,而欧洲发达国则花了几十年到100年。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想尽早实现这种转变,但是至今成效甚微。我国的这些成就是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和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在我国十亿人口中,特别是在8亿农民中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育龄夫妇的自觉性后而取得的。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努力,我国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自觉地去执行党的人口政策。
对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具体指标的确定,我国是经过多种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一种方案是撒手不管,听任人口盲目发展。这虽能满足个别家庭多生子女的要求,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前所述,现在育龄妇女每年龄组人数比50年代、60年代翻了一倍还要多,如果听任人口盲目发展,那么中华民族的未来是难以设想的。
另一种方案是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这是当今世界上许多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国家提出的目标。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年龄构成轻,如果实行这个方案,年出生人数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很难不超过2500万。这样做势必从70年代已取得的计划生育工作成绩,重新返回到过去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的水平,这对我国四化建设达到小康水平是十分不利的。
现在十二大提出的方案是力争到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这就是说,今后18年,年增长率平均不能超过1%,因而在现阶段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某些农村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对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也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10亿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人民群众中方有可能提得出来。这是现阶段一种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比较来说是有利的方案。这不是权宜之计,看来要坚持实行到本世纪末才有利于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
党和国家现阶段号召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后,有人顾虑人口年龄老化和老年人抚养问题。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抚养问题最突出的将出现在下一个世纪的20—30年代;现今正在或即将进入婚龄或生育期的年轻人将是那时的老年人。我们确信,只要经济不再大折腾,沿着十二大的路线,贯彻执行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今后40—50年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劳动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即使那时,老年人比重增加很多,也不会感到劳动力不足和负担过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将推动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从而将妥善地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各种老人福利事业,以及依靠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我国老人将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过幸福的晚年。
应当指出,我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尽管实行一个时期,但不是永恒不变的政策。也就是说当我们限制人口数量,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达到预期目的以后,完全有必要按照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重新调整对计划生育的要求,这同“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用不着担心人口数量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将日益缩小等方面的问题。这是属于我们的下一代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解决当前和可以预见的时期内的问题,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我们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为子孙后代幸福还体现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给子孙后代的富裕生活准备好资源环境条件。因为人类是自然环境演化的产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须臾也离不开资源环境。只有处理好这两者间的关系,子孙后代才可以更好地繁衍发展。当今世界人口的迅猛发展已造成了人均耕地日益减少、森林滥伐、耕地沙化、人均资源减少、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资源环境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切关注的。为了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必须一方面限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细心地管好用好我们祖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良好循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
(本文原载《人口研究》,1983(2))
从理论上提高对基本国策的认识
党的十二大文件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指导思想的产生不是出于主观随意性,而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正因为这样,党的政策才有生命力。因此,要从理论上加深对基本国策的认识。
一、从理论上提高认识的必要性
实行计划生育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革命。首先要和几千年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如果不能在理论上回答计划生育实践提出的问题,从而战胜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就难于顺利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因此,对基本国策不但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就不能不提高理论认识。
其次,对育龄夫妇来说,计划生育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自觉行动。一对育龄夫妇从结婚到生育力衰竭长达二十多年,绝不是仅凭一时的热情和粗浅的认识就能坚持下来的。在这样长的过程中,难免有思想斗争,甚至有反复。这就有必要用人口发展规律知识来教育群众,使他们从理论上认识和正确处理在生育上纪律和自由、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自觉地遵守计划生育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规范,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这就必须有理论的指导。
对掌握基本国策的各级领导人来说,不断提高对计划生育意义的认识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为封建主义的生育观在我国不但根深蒂固,而且仍有滋生的土壤,加上多年来“左”倾错误的影响,对计划生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天严峻的人口问题面前,对计划生育的必要性都会有所认识。但是,一旦经济发展加速了,控制人口增长又取得一定成绩,人口问题有所缓和时,放松抓计划生育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这就要求从客观规律性的高度来认识计划生育,认识它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计划生育是客观规律的要求
计划生育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计划生育就其本义来说,是指人类对生育行为有计划的调节。但通常是指人类自觉限制自身的生育。在人类进入现代以前,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很低,人类还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自身增长只能听命于自然规律的摆布。那时饥饿、瘟疫、战争造成人类的死亡率高得惊人,没有高出生来抵补高死亡,人类就不能繁衍,甚至可能灭绝。再加上当时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劳动力的数量多就意味着财富多,因而不可能提出计划生育的要求。这样的社会条件反映在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如宗教、法律、道德、思想等,都反对节制生育,形成“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类死亡率的逐步下降、寿命的逐步延长,人口就迅速地增长;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发展,要求人口有高的素质,而不再是单纯的人口数量。在这种新的社会条件下,高出生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出生率过高,就要转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按目前人类已达到的科学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妇女的健康和寿命的状况,一个妇女一生的自然生育率(不加人为限制的生育率)几乎都能生育6~8个孩子,而且大多数能存活到生育年龄。这样,人口很容易在二三十年就翻一番,哪怕持续很短的一个历史时期,人口规模就是天文数字。这种情况在半个世纪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不过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育成为可能。因此,实行计划生育已是当代人类唯一的明智抉择。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已开始用传统的节育方法自发地限制生育。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不在家庭范围实行节制生育的。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初期还未感到有必要限制生育的话,那么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已感觉到这种必要性和迫切性了。像墨西哥、泰国、菲律宾、土耳其等都由过去奉行鼓励人口增长政策转为大力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是推行开始得早晚、限制的程度大小和采用方式方法上有所差别而已。我国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我国计划生育是在国家指导下更自觉地大力推行。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我国发挥作用开辟了道路,客观上就要求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相互协调。因此,计划生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二大报告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含义是非常深刻的。我国现在已经超过十亿人口,人口再继续增长已很不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全面高涨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口增长能延缓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显而易见的是使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降低!但这点远远不能概括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全部内容。还必须看到:人口增长势必要增加消费基金用以抚养新增人口,从而限制了用以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资金,延缓生产的发展速度。人口继续增长使得粮食、消费品和住宅的供应,教育和就业需要的满足,都带来很多问题。人口多了人口素质难于有很大提高,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科学技术力量和管理人员都难于满足;人口多了,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多大的改善;同时也难于贯彻按劳分配;这些都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凡此种种,最终都要延缓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还有,人口自发增长下去,就业、教育、医疗保健、文化生活都难于跟上,就会造成社会不安定的政治问题,那就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三、计划生育和保持生态平衡
人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自己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很肤浅,甚至是茫然无知的,因而干了许多违反自然规律的蠢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开发和改造越来越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耗用、破坏和污染也日益加剧,出现了人类在许多地区、许多方面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口不能恣意增长,人口和生态环境保持平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个问题在我国也是非常突出的。
马克思主义并不把生态环境的破坏都归罪于人口增长,但承认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人口增长是导致环境破坏的一个因素。我国地大物博,但按人口平均的资源都大大低于世界人口的平均水平,例如耕地只相当于1/3,草原只有1/2,水资源只有1/4,林地只有1/8。另一方面,我国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目前还不高,因而人口增长不能不对生态环境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有直接的、明显的,也有间接的、一时不为人们注意的,但长期累积起来就影响很大。例如我国出现的过度开荒、过度放牧、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由于缺少生活燃料,有机质不能还田,导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此外,水质污染、垃圾污染、破坏森林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同人口增长过快有关。又例如我国目前许多地方感到水资源不足,也同人口增长有极大关系。因为农业用水一般占到全部用水的70%,农业用水多主要是为了增产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及他们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从长远来看计划生育同保护耕地、保护植被、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措施一样,是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如果置之不理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至于人们疑虑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今后是否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人口问题或社会经济问题,诸如人口老化、劳动力不足、将来劳动力的负担过重、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等。对这些问题不应回避,而是要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回答和解释。消除各种疑虑也是顺利贯彻执行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原载《健康报》,1984 0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