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邬沧萍自选集
20379500000041

第41章 老年学(11)

三、老龄问题——发展方面和老年人方面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我们的对策

一、我国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从国外aging of population一词翻译过来的,涵义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通常把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提高的过程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高龄化则指人口老龄化已达到一定程度,高龄老人在老年人中占到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增大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人口老龄化一无所知,因为从1953年人口普查到1964年人口普查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在人口中的比例由7.3%下降到6.1%。在这一阶段人口不但不是老龄化而且是年轻化,因为老年人的比例下降了,所以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起始于60年代中期以后。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的比例攀升到7.6%,1990年人口普查得到的结果是8.6%,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是进一步上升到9.4%。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人口已占到6.96%。

其实,我国人口老龄化早就开始并已持续了30年,不过在过去是悄悄地来的,人们都觉察不到,但到了90年代以后已明显加快。在统计数字上,甚至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感觉到了,但这仍然是我国老龄化的“前奏曲”,人口老龄化的主旋律在进入21世纪以后才会凸显。一方面由于21世纪我国人口要求稳定低生育和人口寿命会进一步延长,另一方面由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并存活下来的大批人口,在21世纪初将陆续进入老年期,因而老年人数倍增和比例升高都要比现在更快。各方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预测结果都大同小异,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将超过2亿。历史将会证明,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是很高的。这是我国制定21世纪的发展战略和老龄化对策必须考虑的一个客观事实。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下列特点。

(1)人口规模大,老年人口规模也大,都是世界之“最”。中国历史上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一直占世界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预计在21世纪三四十年代可能占到世界老年人口近1/4。199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3.5%,按这个份额的量级今后要负担全球老年人口的20%~25%,困难之大可以想见。

(2)速度快:老年人增长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更快。我国人口增长率已大大降低了,现在增长率已降到1%以下,今后还会进一步下降达到零增长,其后出现缓慢下降。从60年代老龄化起步以后,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一直大大快于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增长,预计下世纪前30年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高达3.2%,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增长率又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长率。预计21世纪上半叶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高达4%,届时高龄老人在老年人中占到1/5,而今天只占1/10,也翻了一番。

我国今天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10%,预计到21世纪中叶这一比例在25%~30%之间,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也是属于世界上最快的。如以65岁老年人占人口7%增加到14%为比较基准,法国经过115年,瑞典85年,英国45年,日本只用了25年,我国预计也是25年左右。

这一特点要求我国各项老年事业和各项准备工作要跟上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

(3)差异大。我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老龄化发展地区和城乡之间差异很大。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大大快于和高于西部地区。以上海市和北京市为例,2000年老年人口已分别占总人口的18.5%和14.6%,预计2025年这一比例分别是33%和30%,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时,这一比例都是5.2%,因此老龄化的对策和措施必须区别对待。

(4)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出现的。要出生率下降就必须接受加速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21世纪还有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历史任务,需要两面兼顾。

(5)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经济逐步增长的长过程发展起来的。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正在建设小康社会远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就要承担庞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

(6)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基本上是家庭养老、缺乏社会养老传统的条件下到来的。发达国家由于在200年前就开始工业化、城市化、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和功能已经淡化了一个时期,但在我国,家庭养老传统特别在占人口70%以上的农村还根深蒂固,新的养老体系还有待建立,但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比人们预料来得快,所以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后,为数众多的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会遇到许多困难。

三、21世纪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健康和寿命的提高会比20世纪更显著。安南在起动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时,称人类已进入长寿时代。我国在21世纪进入小康生活后寿命必然进一步提高,这是我国广大人民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好事,但也要面临人口高龄化的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也处于初始阶段,现在的老年人口还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数是低龄老年人,80岁以上老年人估计约1000万,不到全部人口的1%,这些特点使得社会上有许多人还感觉不到老龄化的压力。但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龄人口愈来愈多,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必将越来越大,21世纪我国人口必然是:低生育、高寿命、人口负增长、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人口高龄化加剧。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期,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数将是现在的8~10倍,人数8000万到1亿,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因为人口高龄化的后果是老年人发病率高,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高,依赖家庭成员和社会的多了,对国家社会和家属构成极大的负担。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对老年人整体来说提供了一个安享晚年的大好机遇。但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结构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老年人和一些准老年人在这种改革中大多都处于劣势。在我国21世纪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会成为相对贫困的群体,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处境,挑战是严峻的。

21世纪我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急剧变化,老年人和中青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就会拉开,代际间思想和生活习惯的鸿沟也会扩大;代际分居会更为普遍,老年人独居势必剧增。有一部分老年人的传统思想和生活习惯与急剧变化的社会常常会格格不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许多老年人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甚至会引发更多的老年病,既增加了社会负担,也不利于代际团结,不利于社会稳定,必须防患于未然。

21世纪老年人人数多,高龄老人也多,会给社会和年轻一代以巨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提供老年产业和老年服务业一个发展机会,老年服务业需求会越来越大,这些大多是密集型产业,能容纳很多劳动力,这又给我国解决劳动就业提供一个很好的机遇。社区从事老龄服务业更有充分发挥作用的余地。四、我国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人类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就是为了不因老年人口多、比例高而妨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都能身心健康、不受歧视,不至于因年龄的增长而成为相对贫困的群体,能过上有尊严和有保障的晚年,生活质量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

其次,要保证经济的全面发展,使社会在养老负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活力,使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正常进行,社会资源公平分配,既不妨碍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管理的更新,又不妨碍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经济能良性运行,保持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再次要在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实现最优的社会继承和世代交替,使历史上优秀的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社会长治久安。为此,也需要发挥老年人的潜力,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到来的,因此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以解决。我们对应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对策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循下面几个基本点。

(1)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对策。只有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满足日益增多和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口老龄化出现抚养比提高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2)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保证。在效率与公平的天平上,老年人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才能逐步有序地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享。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确保尊老敬老助老、爱幼的必要条件。首先,能使老年人同所有人一样在“人人享有健康”下实现“老有所医”,能身心健康地生活在文明社会;其次,弘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在社会上受到尊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使老年人在社会和家庭都不受年龄歧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4)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保障了老年人各种合法权益和参与社会的权利,宪法和各种法律以及十五大强调依法治国方略,加强老年立法和执法是老年人晚年幸福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现阶段保护老年人最根本的法律,其中用法律条文规范家庭赡养与抚养具有中国社会的特色,是世界各国没有的,对农村老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为动员全社会资源来发展老年产业、老年服务业。老年服务不可能由国家包下来,有很多项目只有按市场经济运作才能持续发展。五、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战略对策的重点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主要是老年人方面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前者指的是养老问题,也就是联合国所讲的人道主义方面。如果只看到前者忽略后者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不到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目前国际上看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满足老年人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本文着重谈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需要满足问题或说广义的养老问题的解决办法。

老年人养老问题从微观来看是对老年人生活供养、健康维护、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宏观上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需要涉及老年人收入(经济)保障系统,医疗卫生保障系统,生活照料系统,政治思想和精神文化生活系统等的完善和制度化。所以这些系统都需要全社会的经济、法律、政策、道德和管理等系统的支持和保障,而对老年人具体提供满足的又是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老年人的供养只能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主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由家庭养老为主逐步过渡到将来的社会养老为主。我国农村这一个过程还比较长,本文只就下面几个重点问题谈21世纪人口老龄化对策措施。

(1)在城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就有很大差别。在城镇,在21世纪要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于社会保障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国家的承诺,目前只能是低水平的基本养老,今后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建立社会保障相应增长的机制以补充养老、商业保险和其他的收入形式使老年人收入也能“水涨船高”,实现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成果。

(2)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是最棘手的难题,这是由于农村老人人数多,而农村人口老龄化因青年外迁比城市严重,农村老人基本上依靠家庭养老,但由于中青年外迁加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也造成子孙养老观念淡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农村要坚持家庭养老为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和对“五保户”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应探索多种形式的补充社会保险和社会养老路子。对农村养老首先是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否则养老是无源之水,同样重要的是增强家庭成员赡养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依法履行赡养和抚养义务。

(3)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是严峻的,当务之急是在城市加快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在农村不断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并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我们只能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21世纪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健康需要要成为最优先的问题,但应对老龄化、高龄化,除了深化改革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外,要另辟蹊径,这就是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就是卫生保健建筑在从少到老全程卫生保健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使老年人的绝大多数都能既长寿又健康,长期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4)提高老年人的思想境界、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老年人思想充实、精神愉快是克服老年人容易出现的失落感、孤独感、忧郁感,保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使老年人跟上社会发展形势,自觉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增强自立、自信、自知、自律,保持代际和谐和社会稳定的有利方面,因此通过老年人学习交流活动,办好各种老年学校和加强改进老年思想政治工作来达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5)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

由于老年人愈来愈多,年龄愈来愈高,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健康维护和精神慰藉愈来愈需要求助于社会,而且对高龄人的护理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有一定物质条件,家里也是难以胜任的。另一方面老年需求也为市场开辟新的产业,也为许多人创造就业机会。我国发展老年产业不能由政府包办,但必须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走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

(6)建设文明社区使社区成为老龄工作的重要依托。

不管在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维护,精神慰藉的需要愈来愈迫切。今后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要逐步放在社区,而且各种老年服务在社区发展有就近、就地和方便的特点。社区之所以是老龄工作的重要依托还是因为老年人都愿意继续居家养老,在我国重视街坊邻里的维系,对社区有较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依赖感,今后老年人的许多事都由社区去做。社区工作中老龄工作会愈来愈重。因此加强社区,特别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所属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以上提出的六项战略重点并不是21世纪是应对老龄问题的全部。其中关于对老龄化宣传、老龄的组织机构、老年人才培养等都是重要的,就不一一论及了。

(本文原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6))

健康老龄化的科学涵义和社会意义——关于中国老年学学会提倡健康老龄化的理论依据

近20年来,“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重视,老年学家在探索人类衰老的奥秘的同时,也在探讨衡量健康的老龄化的客观标准和度量方法,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以Sulliva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已取得了一些成果。【21】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9月在哥本哈根的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之后欧美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活跃。1993年第15届国际老年学学会布达佩斯大会,把《科学要为健康的老龄化服务》作为会议讨论的主题,讨论十分热烈,并对健康老龄化的提法取得比较一致的认同。本文以近年来对健康的老龄化的科学涵义研究取得的初步认识,结合我国的实际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健康老龄化”的词义的内涵和外延

健康老龄化是从英文healthy ageing译过来的。为此必须先弄清aging和healthy两个词的本义和外延。这两个词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而且都随时代的发展不时被赋予新的内容,含义越来越丰富。这两个字在《大英百科全书》、《美利坚大百科全书》中都占有很大的篇幅。

aging(也可写成ageing)的词根是age,可作名词,也可作为动词。age原意是“年龄”或“岁”,aging是Age用作动词时的现在分词或时态上的现在进行式,也可作为名词使用。Aging作为动词就是年龄的变动,或增龄,本义是增加“日历年龄”(或岁数),但常常被解释为“使变老”、“使老化”、“使成熟”和“使变陈旧”等,因此我国常将其翻译为“老化”。本世纪30年代以后,人类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就把aging一词引入人口科学和老龄科学,此后,aging和population(人口,群体)结下了不解之缘。过去aging这个词使用率极低,后来和人口一结合,出现就很频繁了。在学术著作和联合国文件中常常出现aging of poupulation,或population aging这个专业词组。逐渐地,单独一个“aging”也指aging of population(人口老龄化)。aging具有人口的含义,被理解为人口老龄化,在学术界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我国现在用的“老龄化”、“老龄问题”、“老龄委员会”、“老龄科学”等的关键词“老龄”都是aging一词翻译过来的。日本1959年就成立老年学学会,他们将aging一词的汉字译为高龄化,有时用音译エイツ㊣ニグ。我国把aging一词译作“老龄”源于1982年我国参加联合国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World Assembly on Aging)。当时联合国在翻译会议的名称和文件时第一次翻译为“老龄”,以后一直沿用。我仍认为译为“老龄”非常得体,很科学也很达意。很多学者和我本人也曾将ageing译为“人口老化”,虽然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容易引起岐义,建议仍使用“老龄化”为好。其一,ageing原意是年龄,老龄把年龄这个特点表达出来了;其二,老龄化并不一定伴随生理和心理的同步变化,用人口老化容易误解为:日历年龄增进了,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也趋于老化;其三,作为个人的日历年龄总是有增无减,年龄由低到高,由年轻而向老龄方向发展,不会逆转,所以用“高龄”和“老龄”都是达意的。针对我国习惯上把75岁或80岁以上的年龄才称高龄,我国把老年界定在60岁以上,所以用“老龄”比用高龄更符合中国实际。而且老龄与高龄的用法在我国已约定俗成,不必再改动。

健康(health)或健康的(healthy)一词的涵义,在不同时代有很大差异。health的字根是heal,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治疗、治愈、恢复健康、痊愈的意思,在过去明显是就躯体状态而言,而那时对精神健康则知之不深。因此health或healthy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辞典中都被解释为“健康”、“健全”或对健康幸福的颂词等,都是指躯体的健康。就是到本世纪70年代后期出版的牛津词典仍保持“躯体的健全”(soundness of body)【22】这一解释。现代权威词典或大百科全书把健康一词引申到精神健康和福利,这是近40年的新进展、新认识。这种改变都是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这一权威机构,它在1946年的章程中给健康下了一个经典式的定义:“…,A.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躯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23】以此为依据,现代的韦氏大词典对健康新解释是:“人类生理和心理、躯体和精神的良好状态”;“不受病痛和残疾之苦,身体和精神的功能都处于正常、健全的状态”;并把健康的这一解释进一步引申用于说明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健全和充满活力(soundness and vitality,as of society or culture)。【24】但其他各种书刊对健康一词的解释则见仁见智,各有见解,大同小异,本文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