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1~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与展望
20379700000002

第2章 “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董云庭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评述

(一)产业发展概况

1.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5万亿元,是2005年(3.49万亿元)的2.22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3%;工业增加值19441亿元,是2005年(8208亿元)的2.37倍,年均增长18.8%;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44%上升到2010年的4.88%。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与GDP、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比较所示。

2.制造业规模居世界前列

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6.39万亿元,占全球总量的30%以上,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位。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地位更加突出。2010年,我国生产彩电1.18亿台,手机9.98亿部,微机2.46亿台,数码相机9000万台,均列全球首位;“十一五”期间手机和微机产量占全球的比重由不到30%提高到70%以上。

3.进出口持续增长

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10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4.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15.7%。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17.2%,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5.2%提高到37.5%;进口421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口的比重由33.4%下降到30.2%;贸易顺差由476亿美元猛增到1696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比重46.7%升至92.6%。

4.经济效益有所改善

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利润4999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其中软件业实现利润2174亿元,主营业务利润率达16%;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利润2825亿元,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4.42%,为近5年来较高水平,但仍明显低于全国工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

5.研发能力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见成效,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10年百强企业研发投入737亿元,比2005年百强企业的投入翻了一番多,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为4.8%(2005年百强企业研发投入343亿元,比重为3.62%);其中华为研发投入高达203亿元,占其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10%。

有效的研发投入促进了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到2010年年底,我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10万件;华为和中兴均已进入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位。TD-LTE成为4G国际候选标准;在全球2010年高性能计算机TOP500强排名中,我国的“星云”和“天河一号”计算机系统分别列第二和第七位;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65nm,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6.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93亿元,是2005年的4.08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2.5%,高于工业行业同期固定资产业投资增长速度(26.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于产业主营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仍主要得益于规模的扩张。

7.优势企业不断壮大

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15354亿元,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量的24%;入围门槛为20亿元,比2005年入围门槛提高了5.3亿元。从企业规模来看,三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7家,比2005年增加了5家。华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联想入围2011年《财富》500强,分列第351、407和449位。

8.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电话用户数由2005年的7.4亿户增加到2010年的11.5亿户,普及率高达86.5%;其中移动用户增长迅猛,2010年用户数达8.59亿户,与2005年相比翻了一番,普及率达到64.4%。互联网用户数则比2005翻了两番,达到4.57亿户,普及率为34.3%。根据《2010年信息化蓝皮书》,2006—2008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13.3%,居世界第五位,这一增长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9.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80%,产业集聚效应及基地优势地位日益明显,在全球产业布局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产业基本评价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量2011年将达到6万亿元左右,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位,但对电子信息产业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总量居全球第一位,但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双低,加工贸易占比过大,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2)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集中表现在标准、品牌、技术、人才和效益都缺乏竞争力。

(3)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供求结构、投资结构、企业结构、经济结构、外贸结构、区域结构等因素严重制约产业科学发展。

(4)出口依存度高达63%,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

(5)产品出口已居世界第一位,但外贸出口的技术含量、附加值、服务贸易比例和效益四低。

(6)三资企业占产业总量的3/4,外企主导产业发展,对我国而言,产业规模只是数据而已。

(7)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基础软件、高端芯片、专用设备、测试仪器、关键工艺等基本上不为本土企业所掌控,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难以自主可控。

(8)软件产业发展很快,水平较低,尤其是基础软件一直受制于人。

(9)以加工贸易为主导致整机产品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低价竞争仍是占领市场份额中的主要手段,资源浪费严重。

(10)再创新能力薄弱,LCD、LED、集成电路等生产设备和关键工艺引进一代又一代,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一)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1.核心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演进

集成电路进入纳米时代(28nm),系统级芯片(SoC)将成为集成电路产品创新的主流;网络技术加速向宽带化、无线化、智能化、泛在化以及超高速、超大容量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宽带化和固定通信移动化日趋融合;高性能计算向计算密集和数据密集方向发展,推动能力计算和容量计算同步提升;软件技术加快向网络化、体系化、智能化、平台化、定制化和高可信方向发展。

2.以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产业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往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导向的创新模式转向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体,并上升到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IBM、苹果)。

3.产业发展模式面临新革,竞争形态呈多元化

集群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的成本型和市场需求引导的规模扩张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演进;竞争模式从企业竞争演进到产业链竞争;产业联盟、标准联盟和应用联盟等成为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竞争的新形态。

4.全球并购活动频繁,加速未来产业布局

强强联手盛行,超大型跨国公司不断产生(甲骨文+Sun,微软+Skype;谷歌+摩托罗拉移动);新兴技术领域并购活动更趋活跃,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正成为跨国企业加快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领域(微软、苹果、谷歌、摩托罗拉在移动互联网领域;IBM、惠普和甲骨文在云计算领域)。

5.融合创新成为加速变革的重要引擎

融合大大增强了产业间的关联性,行业壁垒逐渐模糊,价值链拓宽延伸,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并催生网络娱乐、数字家庭、数字内容等新的业态;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加速推进,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6.信息技术应用深化,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成为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重要领域;以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为代表的应用电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发展。

7.绿色化成为发展的根本要求

能效指标成为市场准入门槛,低功耗正在成为强制性标准;未来信息技术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回收再利用将实现全过程无害化和可循环。

(二)国际环境分析

(1)电子信息产业仍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2)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市场增长乏力。

(3)全球经济调整转型加快,国际竞争加剧。

(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外需增长减速、贸易摩擦加剧、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美元不稳定性波动和国际竞争加剧,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外部不利影响。

(三)国内发展环境

总体上,国内发展环境比较有利,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影响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①通胀预期;②原材料涨价;③人民币升值;④热钱大量涌入导致竞争加剧;⑤加息预期增加财务费用;⑥收紧银根使贷款困难;⑦劳动力成本上升;⑧环境约束。

长期影响因素有:①人口老化;②资源缺乏;③环境压力;④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推进。

三、产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关键,以人为本为核心。

(二)战略思路

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自主可控产业体系,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道路。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将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将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将产业融合和应用需求作为重要途径,将拓展内需市场作为重要引擎。

(三)战略目标

1.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软件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超过25%,核心基础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超过50%,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超过25%。

2.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率达到30%,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提高25%以上(“十一五”末,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率为24.9%,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1.8%)。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利润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为6%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010年利润率为4.42%)。

3.技术创新群体突破

加大研发投入,在集成电路、网络设备、新型显示器件、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重要电材料及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全面掌握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LTE增强型、物联网和泛在网等领域国际主流技术标准中,我国基本专利占有一席之地。

4.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推进

全国平均带宽达到20Mbps(目前为1.8Mbps,发达国家多以下行带宽100Mbps为2020年宽带化追求的目标);3G网络全面覆盖,LTE商用起步,IPv6规模商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基本完成;重点领域的物联网示范应用取得积极进展;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协同发展。

(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

(1)从以制造为主向制造、软件服务并重转变。

(2)从产业链中下游向中上游转变。

(3)从重整机组装向核心基础性产业转变。

(4)从打造产业链向占领价值链制高点转变。

(5)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转变。

(6)从加工贸易出口向一般贸易出口转变。

(7)从以土地、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促增长向以人才、技术和信息为主转变。

(8)从技术对外高度依赖向自主创新转变。

(9)从以外资为主向本土企业主导转变。

(五)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

1.加快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1)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2)新一代互联网。

(3)三网融合。

2.做大做强核心基础产业

(1)提高软件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水平。

(2)提升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3)增强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

(4)推进电子元器件产业转型升级。

(5)强化电子材料产业的国内保障能力。

(6)实现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的重点突破。

(7)加快应用电子产业的发展步伐。

3.加速整机产品升级换代

1)发展高速宽带化的通信设备制造业

加快下一代光纤接入技术和超高速智能化光通信技术产业化;加快以IPv6、IMS为核心的多媒体业务网技术、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以及端到端网络保障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TD-SCDMA后续演进技术TD-LTE核心技术及产品的研发。

2)打造面向网络新应用的计算机产业

加快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适应云计算、物联网需求的终端产品;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支持IPv6的高性能路由器、大容量汇聚交换设备、智能网关等关键产品。

3)构建平板化、数字化的视听产业体系

结合新型显示技术发展,推动视听终端产品数字化、平板化转型;加快3D技术、新型背光技术、激光技术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支持网络化、智能化、高效节能的视听产品的产业化;建立支持三网融合的国家标准体系,重点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视听产品终端。

4.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1)物联网。

(2)云计算。

(3)绿色照明。

5.培育壮大新兴信息服务

(1)发展新兴网络信息服务。

(2)促进数字内容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3)提高信息技术综合服务水平。

四、政策措施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和科学布局。

(2)强化融合互动的自主创新体系。

(3)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4)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5)强化知识产权与标准的保障支撑作用。

(6)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

(7)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8)深化行业监管和管理体制改革。

(9)建立适应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