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以前在报刊杂志上很少见关于心理、情感的专栏,近些年才多起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字、著书的?
郑莉:最早我在学校就有一个当身心灵作家的理想,并且写了好多心灵散文,集成了一个小册子,我这本书的“心见”部分,就是我那时的作品结集。后来在学校编了一本教材,告诉学生如何心理成长、如何获得内在的价值,心理上的自信与成功是什么,如何结交朋友,面对早恋。很多出问题的孩子智商都很高,但为什么突然就失控了,自杀或者杀人了?怎么解释?这都反映出教育的问题,家庭和学校教育需要对孩子的内心世界足够醒觉,了解他们的心灵成长真正需要什么,比如,获得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无条件的被肯定,懂得接纳并调控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从内心快乐起来,也富有社交能力,能活出真我等。
Q:现在你还有一个身份是杂志编辑,请谈谈这部分工作吧!
郑莉:后来我去了《时尚健康》女版的杂志社,这本杂志是在中国是比较早关注白领人群心理健康的刊物。它的2000年创刊号就有一篇文章叫《点击心理医生》。健康不只是身体没病,更需要心理健康。心理抑郁、焦虑、职场压力等都是身心灵健康需要关注的部分。我看了几本觉得挺喜欢,挺有深度的,正好主编也对我表示欣赏看重,我就去做了当编辑、记者、撰稿人。目前我也坚持为他们撰稿,收获颇多。
Q:在这本杂志当记者应该对你的职业发展大有帮助吧?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高人的指点?
郑莉:我进入杂志社后借采访之便,就开始拜各种名师学习。给《时尚健康》做稿子每期都得有知名专家坐镇,都是一些有名的专家,它比较讲究专业性。那时候对我影响最深的专家是音乐学院的心理学教授、音乐治疗师高天。我跟他聊了一番话给我印象太深了,他说要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是母亲要当好。像希特勒、拉登这种反社会人格,看上去是政治或宗教信仰的问题,但根源上还是母亲所给的爱与关注不够,导致心理上的没有安全感和自卑感,所以要把负面情绪指向社会和他人,向社会复仇。
他讲了一个案例,比如一个年收入百万的男人没法结婚,他换了许多个女朋友,找不到感觉。后来他找了一个年长的女朋友,感到很有感觉,不想离开对方了。他觉得对方的身体能让他找到小时候妈妈身体的感觉,因为小时候他母亲没怎么带过他。后来给他做音乐催眠,他觉得最伤痛的就是这个事情。他对女人没有信任感,他会抛弃别人、别人也会抛弃他。他在催眠时回忆起一个场景,就是在婴儿床上由保姆喂奶,他和孪生的哥哥争抢奶瓶,他觉得自己被忽略。他母亲是高干,天天在外面工作,很少喂奶,他那个时候就有点恨他的母亲。他在那个女友身上找到了一点他妈妈的影子,但是又爱又恨导致那个女人还是要离开他。因此,很多人看上去的现实问题,其实也都有童年未处理的心理情结根源的。这也是我对于心理学很感兴趣的一部分。
Q:所以说两性关系的根源还是家庭关系?
郑莉:李子勋老师对我影响也相当大,他是中国家庭治疗的第一人。在中国做心理咨询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又是一个家文化最为繁盛的地方,所以做家庭治疗有着很好的土壤。做杂志期间我也有了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很多时候我会建议来访者做家庭治疗。看似是个体的问题,背后却又是家庭的问题。父母的背后是父母的父母,问题的渊源还是在家族系统。
我做的重点还是婚恋、亲子关系。在我看来,两性关系问题的来源还是父母和孩子的三角关系,所以治疗到最后还是要回去修补和父母,以及和其他祖辈的关系,父母不在了去拜拜坟,以及在心里进行纪念与和解也很重要,一定要把与父母的问题纠葛都给处理清楚。像我这本书也谈到了如何处理与修复同父母的关系,这对于心灵修行和心理健康来说很关键。
Q:现在你自己也当了母亲,对于亲子关系是否有了更切身的理解?
郑莉:我在教授的指导下在《时尚健康》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自己的孩子自己带》。现在的80后都特别忙,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带,但如果自己不参与带孩子,就会给孩子心理上制造阴影。最好是有功夫和孩子在一起,给他爱。以前女人都是在家里带孩子的,孩子自然会得到满足。也没有奶粉,就是母乳喂养。目前,女人都出去工作,孩子同母亲天然的爱的依恋没办法得到满足,隔代抚养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
心理学上很讲究童年时的依恋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最好是同亲生父母建立的,这种孩子长大后会有更好的伴侣关系和人际关系。
Q: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中,媒体、心理咨询和写作,哪一项才是你最喜欢的工作呢?
郑莉:我比较喜欢写。但做媒体的好处是可以宣讲,可以传播。中国人其实不太愿意向所谓的陌生人谈论自己的心声,觉得还不如找个街道大妈或朋友倾诉。除非某件事情跟别人都不能说,才去寻求心理咨询,这样说出来才痛快。许多人通常都是憋了好多年,一直不敢说。最后问题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心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我所从事的媒体、心理咨询和写作,都是围绕心理学来展开,都是帮助人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三者有机联系着。
Q:作为一个关注社会的人,除了心理健康问题,你做媒体期间还关注什么样的事情或人?
郑莉:我给《悦己》《时尚伊人》《凤凰生活》等杂志的做过很多人物采访,各界名流都采访过。我发挥我的心理学特长,可以跟人聊得更深入,挖掘出对方内在的真实。我很愿意和心理正常的、有成就的人打交道,因为可以感染上正面和积极的气场。采访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另一面我是很喜欢从正面的角度去探讨每个人的自我实现,喜欢看一些成功人士是怎么生活的,这期间采访的名流包括姜培琳、黄磊、周迅、马艳丽、杨子、曾子墨等。
比如名模姜培琳就是一个心理学硕士,我把她当一个“人”来看,并不关注她身上的光环。我采的那篇的主旨是“回归原点”,她刚从法国学习珠宝设计回来,再现了她生活中朴实、淡雅、深沉的一面。她曾经和高僧呆过将近一个月,听他们的对话,从而修炼自己的心灵。她有修行的需要,而且她说她抱着悲观的态度做事情,先把事情想得最坏再去作。而采访黄磊时他刚刚生了女儿,他说了一句话特别好,就是“我最重要的财富就是我内心的平和。” 这些成功人士告诉我,即使是在人生的顶点上,也要学习去驾驭成功,并享受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Q:我们可以从心理强大的人身上看到希望,但你认为靠媒体传播真的可以解决现实社会上的问题么?
郑莉:人是很强大的动物,能消化很多东西。只有他的自我调节机制不起作用的时候,才需要他人帮助。人应该先学会自我关注,先把自己调节好了,才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改善,否则就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个细胞,如果每个人心理上都正常,那整个社会组织都不会产生癌变。为什么说媒体很重要,因为它非常强大,能深入到每一个细胞,去起到调整和改善的作用。因此,我就是要做个媒体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