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清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在道学的影响下平生注意养性,生性仁慈,竹石名画,闻名于世。郑板桥年少时,家境贫寒,并且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命丧黄泉。
可他却没有因其身处逆境而颓废,相反,他发愤努力学习,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并在乾隆元年考中了进士。
成年前的艰苦磨难,养成了郑板桥品行醇谨但落拓不羁。进士及第后,他更加刻意自己的品行修养,深感一个人养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
当官以后,他勤修史志,政通人和。他经常把自己所作诗画,卖钱换米,救灾扶危。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劳苦之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之人。”对于功名富贵,他看得极轻。他是一位爱善良、恨邪恶,“只画春风,不画寒”的怪杰。
郑板桥热心帮助别人,他自己却从来不肯收别人的东西。他任潍县令时,有一年,全国各地纷纷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山东一带。干旱使得田地干裂,颗粒无收。灾民们纷纷拉家带口,背井离乡,流落四方。有许多流民跑到潍县一带,把大路堵塞了,夜里就露宿在路边。成千上万的流民,饥寒交迫,破衣烂衫,那情景确实是惨极了。当时,郑板桥心急如焚。按常理说,此时应开仓赈济灾民,可是上面却不允,就连地方豪绅也反对开仓赈灾。豪绅们还给郑板桥送来了厚礼,希望他不要开仓赈民。郑板桥坚决退回了厚礼。为了救民众于水火,他作了一幅画送给山东巡抚,并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然而,巡抚却仍不许他开仓放粮。
这一天,郑板桥到郊外体察民情,看到满目凄凉的场面,犹如万箭穿心,再也顾及不到上面不让开仓赈民的命令了,毅然当着灾民们宣布:开仓赈民。
灾民们簇拥着他向县粮仓走去。这次赈济灾民得罪了当地豪绅,当地豪绅联名告郑板桥。巡抚下文斥责他,并最终解除了他的县令职务。郑板桥对此淡然处之。他没有为自己申辩,带上属于自己的行装就归居扬州去了。
扬州这个地方可谓是人杰地灵,山水秀丽,正合了郑板桥养性修身的愿望。于是,他以卖画教书为生,自得其乐。
郑板桥52岁时,始得一子,非常喜爱,但他更疼爱仆人的孩子。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样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食果饼,宜均分散给,使大家都欢喜跳跃。”有这样仁慈之心,厚爱之意,可谓养性之果呀!
晚年,他不仅以卖字画为生,更进一步自耕谋食,真正过起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时候的郑板桥,对一切都看得很开。他常常觉得人的一辈子就跟做梦一样,不必过于苛求。所以他时常离开人群,独自在荒无人烟的野外散步,觉得清静极了。他曾写下了著名的座右铭《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为糊涂更难……”
郑板桥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志不做那种争功求利的小人。他习字作画,一身之力集毫端,烦恼往事化云烟,心底无私天地宽,悠闲自得地度过了古稀之年。
清代道教活动主要在民间,其中部分道教学者偏重发扬道教的养生之道。郑板桥虽然不是道士、道学家,然而,从其一生中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受道教的影响很深,完全可称得上是一位道教养性观的实践者。尤其是“难得糊涂”,可谓是集道学养性修身之大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