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12

第12章 屈原投江殉国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青年时期的屈原,博闻强记,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深刻清醒的认识,又善于辞令,一度深受楚怀王的信任,曾让他担任过“左徒”这样的重要官职。

对内,屈原主张举贤任能,厉行法治,富国强兵;对外,屈原主张联齐抗秦,独立自主,他两次出使齐国,促成齐楚联盟。屈原有着伟大的政治理想:使自己的祖国独立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并进一步以楚国来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于是他不遗余力地奔走,尽心竭力辅佐楚王修明政治,以赶上前代贤明君主的足迹。

但是,由于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打击,他们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而楚怀王又是个不辨贤愚、忠奸的昏庸之君,再加上秦国的挑拨离间,楚怀王很快就疏远了屈原,并罢免了屈原“左徒”的官职。接着屈原又遭到了放逐。

小人的卑劣、楚王的昏庸使屈原嫉愤,但楚国的前景和人民的命运更使他忧心如焚。

屈原被逐之后,楚怀王完全被无耻小人包围了,又受秦国派来的说客张仪的欺骗,使楚国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接着又几次被秦国打败,损兵失地,国势渐衰。后来楚怀王再度受秦欺骗,入秦与秦王相会,被秦国扣留,最终客死秦国,使楚国蒙受奇耻大辱。

顷襄王即位后,比楚怀王更昏庸无能,他对内仍然亲近小人,又一次贬斥屈原;对外一味地对秦国妥协投降,致使一个原本颇有前途的楚国濒临危亡的境地。

这时的屈原则已被流放到了远离郢都的汉北一带,他日日夜夜为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担忧,他无时无刻不急切地盼望能返回郢都痛斥误国的小人,挽救国家的命运。他炽烈的爱国深情、疾恶如仇的精神,坚持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执著追求,遭谗陷排挤而不能实现抱负的沉痛,凝聚成了《离骚》、《九章》等光照千古的不朽诗篇。到了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兵南下,攻破楚国郢都,长驱直入,占领了楚国大片国土,楚国走到了灭亡的绝境。目睹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屈原的忧愤与痛苦达到了顶点。他哀痛祖国的命运,不忍心看到自己眷恋的祖国完全破灭,强烈的爱国之情使他不愿苟活下去,于是他以血和泪写下最后一篇诗歌《怀沙》,在这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沉了。

屈原以身殉国,表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和宁死不屈的坚贞气节。屈原死后,当地的百姓无比沉痛,人们驾舟沿江寻找屈原,想拯救屈原的生命;知道屈原已死,还划着船不辞辛苦地打捞屈原的尸体,又抛下粽子来祭悼屈原。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人民还有赛龙舟、包粽子的风俗,世世代代人们都在怀念着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人民的心中得到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