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15

第15章 韩非革故鼎新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受教于一位见解独到的老师。这位老师叫荀况,学问渊博,著述颇丰。韩非崇拜老师,拜读了老师的全部著作。无论是论述自然规律的《天论》,论述认识规律的《解蔽》;还是论述思维规律的《正名》,论述伦理思想的《礼伦》;以及对先秦各派学术思想批判总结的《非十二子》,介绍历史君王治国之道的《成相》……无一遗漏。

韩非十分赞成老师荀况反对天命和鬼神的“人定胜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许多论述,他能一字不差地背出。他想做一个老师那样的思想家。

他看到诸侯割据,战争迭起,民不聊生的景象,就想以“人定胜天”、“世异事异”的观点做依据,上书韩王,推行改革。

他的长辈堂谿公知道后,立即登门劝阻:“听说你要搞什么变法,可不要忘了吴起、商鞅被杀的教训啊!”韩非斩钉截铁地说:“吴起、商鞅的死,我很清楚。他们革故鼎新,是我所向往的;他们英勇无畏,是我所效法的!我早就想好,我不为官吏所杀,即为私剑所害。但历史是前进的,前进必将战胜倒退!为了我的政治主张,即使得到吴起、商鞅的下场,也决不反悔!”

韩非上书多次,韩王没有采纳。这使他想到:只有以最有力的根据,最巧妙的办法,把自己的主张宣传出去,理想才会实现。于是,他开始了著书立说,日以继夜,寒暑不辍。

终于,写出了《五蠹》、《孤愤》、《显学》、《解老》、《喻老》、《定法》、《问田》、《难势》、《难一》等二十卷、五十五篇、十万言论著,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了一套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结合的政治主张。

他的书出版以后,风靡各国,争相传阅。

这天,韩非出现在咸阳城南大街。街上,车水马龙,人如潮涌。他听一些人正在谈论他的《五蠹》篇。一个人问:“五蠹是什么?”他抢上去说:“五蠹是五种蛀虫,它们能蛀食国家,蛀食人民!”人们问:“什么虫子,能这样厉害?”他说:“是用五蠹比喻五奸。一是因循守旧的腐儒,二是不守法令的刺客,三是蛊惑煽动的政治家,四是假公济私的政客,五是巧取豪夺的奸商。”接着,韩非给大家讲了“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三个故事。然后,他说:“守株待兔讽喻不主动努力,存有侥幸心理的人;郑人买履讽喻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自相矛盾讽喻言行抵触,互不相容的人。”

在场的人都说:“讲得好,讲得好!我们如能见见韩非该有多好!”韩非说:“你们已经见到,不必再见了!”说着,消失在人群中。

《五蠹》等文章很快传到秦王嬴政手里,秦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得韩非,于公元前234年攻韩。次年,趁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之机留下他。

韩非革故鼎新的愿望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