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31

第31章 “救时宰相”姚崇为民除蝗

公元715—716年,即唐玄宗开元三四年间,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发生蝗灾,它来势凶猛,每当蝗虫飞来时,成群的蝗虫,遮天蔽日,蝗虫的浪潮滚过后,庄稼都被吃光。

这时,唐玄宗在被称为“救时宰相”的姚崇等人的辅佐下,正准备励精治国,可这场巨大的蝗灾,无疑给他们的治国大业带来困难,也使广大百姓遭受到无法想象的灾难。

本来,满朝百官应带领百姓杀虫灭灾,但是,由于他们缺少科学知识,又有“天命论”的思想,所以大家认为:这是天降的灾祸,人是无法抗拒的,故而,人们都烧香求神,祈求上天显灵祛灾,却不敢扑杀噬食禾苗的蝗虫,人们眼见庄稼被吃掉而无一点办法,满朝官员更是束手无策。这时,被世人称为“救时宰相”的姚崇,心中非常着急,为了百姓的生活,为了朝廷的大业,他不顾某些大臣的反对,上奏唐玄宗,主张快速灭蝗。他说:蝗虫不除,百姓必要遭殃,还要影响朝廷的稳固。他建议要马上派出扑蝗使,到各地督促办理这项大事。

姚崇(651—721),字元之,硖石(今三门峡)人,曾得到武则天的赏识。他为人正直,崇尚气节,秉公陈言。他的仕途不是一帆风顺的,唐玄宗即位后,他又被提做宰相,因为他一心为公,正直无私,被世人称为“救时宰相”。

唐玄宗非常信任他,就准了他的奏章,让百姓尽快扑灭蝗虫。但是,一些官员仍是执迷不悟,其中汴州刺史倪若水就是如此,他不扑蝗除害,还以“除天灾者当以德”为由强词夺理。姚崇知道后,非常气愤,正言指出:看着蝗虫肆虐,吃掉百姓辛辛苦苦种出的禾苗,而不心痛,可恨!今后百姓因无粮而食,流离失所,逃难四方,这又是更悲惨的灾难,这难道就是为官者应该做的事情吗?姚崇又说:身为朝廷大臣,就要替百姓着想,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大唐江山才会稳固。

在姚崇的劝导下,倪若水终于组织百姓除蝗了。很快蝗灾被控制住了,蝗虫被扑杀了许多,大约有十四万担。百姓的不安情绪很快也被消除了。倪若水在事实面前信服了姚崇,佩服这位宰相。可是朝廷中仍有一些人心有余悸,认为:前人没有做过,害怕引出什么祸乱来。更有好心的朋友劝阻姚崇,让他三思,以免丢掉官职。姚崇则坦然地说:过去没人做的,并不说明我们不能做,北魏、后秦时代也有过蝗灾,人们也不敢扑杀,结果饿死许多百姓,国家的稳固也受到影响。至于我的官职,这算不了什么,如果没有百姓的信服,没有他们的安定、富庶的生活,我这个官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如果我们大唐江山都没有了,那我这个官职,难道还会有吗?现在,百姓、江山社稷处在灾祸之中,我们不应只想着自己,不然我们会失掉他们的信任的。蝗虫是灾祸,一定要扑杀,老天也帮不了我们。对于出现的祸乱,我来承担责任,只要是为公、为民,我死不足惜。

姚崇的这一番入情入理、动人心肺的语言,深深地感动了唐玄宗,也感动了满朝大臣们,大家被他的一心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百姓们听说了这些后,更是敬重这位救时为民的宰相了。唐玄宗更是把他当做自己的心腹大臣,也更加信任他了,唐玄宗亲自拟旨委以重任,并让他全权负责灭蝗的事务。

终于,在姚崇的督促下,平息了各地的蝗灾。从此,人们更加敬佩这位一心为公,替百姓办事的宰相了,而“救时宰相”的美称也传扬得更广、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