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35

第35章 陈君宾储粮赈邻郡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救灾机构,如果碰上灾荒,主要由地方官负责赈济灾民。州县官吏能组织百姓度过荒年,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还能救助其他州府的百姓,更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时期就曾有过这样一位出色的地方官陈君宾。陈君宾是陈朝鄱阳王陈伯山之子,隋朝时曾任襄国太守。唐高祖武德初年率全郡归顺唐朝。贞观元年,任邓州刺史。

邓州位于豫、鄂交通孔道,是防守荆、襄的门户。隋末的战乱对这里破坏非常严重,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史书上对邓州当时的情形曾有这样的描述:“隋末乱离,毒被海内,率土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十不存一。”可见邓州遭受破坏多么严重。唐初统治者忙于全国统一战争,也未更多地顾及恢复生产。陈君宾上任后,首先发安民告示,招抚百姓返回家园,恢复生产。一个月的时间,流散各地的百姓纷纷回到邓州。小农经济具有易受破坏,恢复也快的特点。只要政治稳定,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很快便可重新发展起来。由于治理得当,仅一年的光景邓州的农业生产就已恢复,粮食丰收,州内一派繁荣景象。

第二年,全国各地普遍遭霜、涝灾害,关中六州等地遭受大旱,灾情十分严重,只有邓州没受到饥荒影响,百姓家家有粮食储备,足见陈君宾治农积储有方。这年因灾情较重,唐太宗下令灾区百姓可以到各地就食。远在五六百里外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虞州(今山西运城西南)

的饥民都涌到邓州谋食。陈君宾带动全州官吏及百姓,以户为单位,每家根据自己的能力收养安置流民,使入境的灾民顺利度过了荒年。当灾民返回家园时,邓州的百姓仍有余粮,于是又把粮食换成布帛,送给灾民添置衣物。

唐太宗对邓州官民妥善赈济他州灾民的做法非常满意,不仅给每位官吏记了功,还给凡是安养饥民的百姓免除一年的户调,特意颁布诏书嘉奖他们。诏书中说:如此用意,嘉叹良深。一则知水旱无常,彼此递相拯赡,不虑凶年。二则知礼让兴行,轻财重义,四海士庶,皆为兄弟。变硗薄之风,敦仁慈之俗,政化如此,朕复何忧!

邓州官民顾全大局,深明大义,行助人为乐之风,赈救邻郡灾民,理应得到赞誉。但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陈君宾稳定社会、发展生产的安民良策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