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44

第44章 为国为民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里这掷地有声的名言,是范仲淹一生的最好写照。

范仲淹两岁失去了父亲,随母亲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辞别母亲,发愤读书。冬天,学习困倦了,就用冷水浇头;吃不饱饭,也曾喝粥度日。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才把母亲接来赡养,自己也才恢复了姓范,改名为仲淹。

苦学成才的范仲淹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受晏殊推举,担任秘阁校理,许多学生来向他请教,他诲人不倦,耐心讲解。各地慕名前来学习的人,住在他家。他把为数不多的俸禄献出来供养四方学者,以致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像样的衣服,一件衣服轮换着穿才敢出门去。

范仲淹心里装着天下百姓。有一年,江淮地区和黄河中游发生严重旱灾,接着蝗虫蔽日,赤地千里。范仲淹当时任右司谏,建议皇上派官员下去赈救灾民。报告打上去好几天,也不见批复。范仲淹面见宋仁宗说“:皇宫里如果半天不吃饭,该是怎样一番图景?”仁宗才意识到救灾的紧迫性,派仲淹安抚江淮一带。他到了灾区,打开官仓,分发给饥民,减免了当地的一些苛捐杂税,使灾民能度过灾荒。回到汴京,范仲淹把灾区饥民充饥用的几把野菜呈送给皇帝、后妃、贵戚看,以便让他们体恤民情。

不久,范仲淹任苏州知府;太湖发生水灾,农民无法耕田。范仲淹又率众疏浚河流,引导太湖水注入东海。范仲淹仕途并不顺利。当时吕夷简当宰相,范仲淹对他任用亲信的做法表示不满。后来又在建都问题上发生争论。吕夷简指责范仲淹拉山头,搞“朋党”。范仲淹据理力争,被贬到饶州(今属江西省),远离京城。

几度沉浮,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初衷不改。在他被贬谪饶州、润州(今属江苏省)、越州(今属浙江省)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西北边境发生的元昊叛乱,又把范仲淹引向黄土高原。

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他到了延州,一面强化防御设施,训练军队,一面注意团结当地的羌族和汉族民众,允许边民进行集市贸易,互通有无。同时,屯兵营田,解决一部分军粮,减轻民众负担。不久,陕北一带的羌汉之民,渐渐安定下来,生产迅速恢复,元昊叛乱失去民众支持,势力渐衰。这时元昊释放了一员宋朝将领高延德,表示愿与范仲淹进行和谈。范仲淹写了一封信开导元昊归顺朝廷。但不久,元昊又打了一个胜仗,给范仲淹写信语多不逊。范仲淹当着来使的面烧了元昊的信。这件事,又被那些专挑毛病的大臣抓住了把柄,范仲淹又降为本曹员外郎,派到庆州(今属甘肃省),做缘边招讨使。

环州(今属甘肃)、庆州一带住着很多羌族。元昊叛乱时,羌族酋长六百多人曾答应给元昊当内应,做向导。现在范仲淹来到这里,他们非常害怕,一时形势很紧张。范仲淹给羌族酋长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信,又派人送去许多慰问品,并亲自到羌族聚居地区去,检阅人马,和酋长们订立条约,规定:叛军入侵羌寨时,羌族老幼由宋朝官军保护,供给饮食;羌族人马接受官军调遣,违令者追究酋长责任。从此,羌族一直接受宋朝号令,不再反叛。

范仲淹后来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向宋仁宗提出十项建议,都被采纳了。但实行起来困难重重,改革弊政的措施未能取得实效,自己却身患重病,不幸去世。他死后,羌族酋长好几百人去哭丧,斋戒三天以后才离去。

为大多数人的利益着想,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办事,身处逆境而不改初衷,这才是真正的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