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45

第45章 爱国词人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回忆青年时代抗击金兵如火如荼的戎马生涯,字里行间透出金戈铁马纵横驰骤的英雄本色。

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历城,是在金人占领下长大的。21岁时,他乘金兵大举南侵,组织了二千余人的义军,投奔耿京领导的抗金忠义军,并担任“掌书记”之职。

辛弃疾曾结识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这时义端也聚众千余人,辛弃疾劝说义端也加入了耿京的义军,共同抗金。但这个义端和尚是个没有民族气节的败类,为邀功请赏,竟夜间盗窃义军大印投降金兵。耿京发现后,非常气愤,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请求耿京给他三天期限,除掉叛徒。于是骑上快马抄近路去追义端,在义端投奔金帅的路上把他擒获,挥剑砍下首级,交给了耿京,为义军清除了一个祸根。

1162年,耿京率领的山东义军接受辛弃疾的建议,准备向南宋官军靠拢,先派辛弃疾到南宋朝廷联络。宋高宗在建康(今南京)接见了辛弃疾,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之职。就在这时,叛徒张安国已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回到海州(今连云港),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带领五十骑兵直趋金营,求见张安国。张安国在金营正在和金国将校喝酒,醉醺醺地出来看辛弃疾,以为又有了升官的机会。辛弃疾身手不凡,拔剑威逼张安国跪下,喝令手下人把他绑在马上,扬鞭策马疾驰而去。金将急令大队人马去追,早已不知去向。辛弃疾把张安国一直押解到建康,交给宋高宗发落。叛徒张安国被斩首于市,受到应得的惩罚。

辛弃疾以五十骑兵,冲进金营五万军中,生擒叛徒的英雄行为,并没有改变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大局。宋孝宗即位后,曾召见辛弃疾,请他谋议抗金大计,他立即写下《九议》、《美芹十论》等建议,献给朝廷。但由于当时主和派占上风,这些建议未能实行。直到晚年,辛弃疾回忆起这一段壮志未酬的经历,依然是感慨万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朝廷派辛弃疾去做地方官,去平定各地啸聚江湖的盗贼。辛弃疾给皇帝上奏疏说:“这些年李金、赖文政等人都能振臂一呼,啸聚千百,是因为官府聚敛,官吏残民害物。民为国之本,贪吏迫使他们为盗。要想消除盗贼,必须先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不可仅仅查办几个小官吏来虚应故事。”但这些建议,在积重难返的南宋是无法实行的。辛弃疾在江西做地方官的时候,正逢荒年,朝廷委派他去督办救荒工作。他到了灾区,看到饥民哀鸿遍野,而一些官吏、富商却囤积粮食。

于是下令:凡是囤积粮食,拒绝出售的,发配充军;凡是强行买粮抢粮的,斩首。同时命令各级官府全部拿出银两,并召集官吏、儒生、商人、市民举报有钱的人家,让他们借钱给官家,收购粮食,平价出售。

不久,运粮的帆船接连到达,饥民得到救济。这时信州太守请求运一批粮食去救灾。辛弃疾说服了当地的官员,把十分之三的粮食支援了信州,他说:“那里的老百姓和这里的一样,都是赤子,不能眼看他们饿死。”

辛弃疾在各地任地方官,深知农业生产的重要,他说:“人生在勤,应当以耕田为先。”所以把他家的一个亭子题名为“稼轩”,后人称辛弃疾的词作为稼轩长短句。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坚信,人民抗金的意志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的。

辛弃疾深知,有国才会有家,有大家才会有小家的道理,为民就是为国,为民请命便是为国家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