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51

第51章 为民谋福祉的李信圭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今江西泰和)人。明洪熙时举贤良,授官清河知县。清河地傍洪泽湖,“县瘠而冲”,是南北漕运要道,“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这种地方,一般谁也不愿前去为官的,而李信圭却从洪熙时起,在清河县任知县,前后二十二年,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清河。

刚刚上任的李信圭,率先解决了清和县存在已久的两个“老大难”问题。一是妥善解决了“助役两便”的难题。在清河县,为漕运出劳役是件大事,李信圭的前任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经请求上级同意,由临近的县出五百个劳动力为清和县境内的漕运干活。可是,这样一来,似乎减轻了清和县的负担,漕运也可以正常运转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邻近的县派来的劳动力,因远离家庭,衣食住行等诸多生活问题都难以解决。

还是李信圭有办法。他请示上级同意,免除了邻近的县来清和县的漕运劳动力,让邻近的县代输清河县的部分徭征,这样一来,两县都较前方便了许多。

二是移风易俗,改革陋习。妥善解决了漕运人力问题之后,李信圭便开始改革当地的陋习。当地百姓苦于生计,好以乘夜纵火或发掘坟冢以泄私愤。

放火,掘祖坟,虽然是小人报复仇人的行径,根本摆不到桌面上来,见不得阳光。但是,人被逼到一定程度,也只能这么做以泄私愤。为了彻底破除这种陋习,李信圭拟定了十三条教戒,并命令里甲和百姓把教戒书写在木牌上,挂在村屯以及街道最显眼的地方,使人们都能看得到,并规定每个月的月初和月中挂出来,“出示儆戒”。李信圭又让他们在木牌上写上里甲间勤惰善恶之事,表彰勤善,批评惰恶,在民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风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李信圭在整顿民风的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免除一切有碍农业生产的杂役,朝廷同意了李信圭的请求,从此,清河县的老百姓,渐渐有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

正当清河县人民的生活刚刚有了新起色,又遭遇大旱,“饥民遍野,飞蝗蔽日”。李信圭奔走请示上级,请放贷赈济,减缓征派。除了旱灾之外,淮水泛滥更是常事,每到这个时候,李信圭便上下忙碌,又是体恤民情,又是请求赈济。

李信圭公务繁忙,母亲又患中风病躺在床上,李信圭白天忙于政务,晚上还要侍奉老母,夫妻相敬,兄弟友爱,为清河人民作出了表率。

正统元年,李信圭的事迹被朝廷知道了,提拔他为蕲州知州。清河百姓闻讯,五百多人赴京上书乞留,朝廷命李信圭以知州之职,仍留理清河县事。

这一年,阴雨不止,淮水大溢,淹没庐舍田地,李信圭又像往常一样为赈贷和减办杂役开始了奔忙。

李信圭多年如一日为百姓操劳的举动感动了当地百姓,以至县里有公务要办,不必派人追促,只要约定日期,到时全都前往无误。民间发生争讼,李信圭谕之以理,让他们回去反省,往往未等再审,都主动罢讼。李信圭还让县民收拾南北道上死无葬所的外地路人骸骨,建起了三座大冢,从此人们都知道清河县有位贤德的好官,县民们也都引以为幸。

正统十一年,李信圭再次得到升迁,将去赴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府,使者持符来到清河,请李信圭即刻赴任,消息传出,“一邑之民,无少长愚良,皆流涕,愿留而不可”。李信圭在百姓恋恋不舍之情中离开了清河,这时他已在清河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

第二年春天李信圭来到处州时,处州已久旱无雨,他初到时,便下了一场好雨,人们把这场雨同李信圭的到任联系起来,都说来了个好官。

史书中略记了李信圭来到处州后的作为:“进耆老问风俗,禁民间生女不举,有丧不葬而焚弃者。择城北闲地数十亩为义冢,葬遗骸,凡无葬地者皆许葬其中,民大化服。方询察利病,次第罢行之,而疾作矣。”

谁能想到,这些事都是李信圭到处州后一个月之内完成的。这一年五月初八,李信圭病逝于处州知府任上,终年63岁。

同僚和处州的百姓惊愕了,他们刚自庆幸得一好官,一月之间却又失去了他。人们不禁痛哭失声,有人说,这不是李信圭的不幸,而是处州百姓之不幸。清河县百姓闻讣更是哀悼不已,为李信圭,这个为他们谋福祉的好官立祠致祀,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