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50

第50章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明朝的于谦,在他的《石灰吟》里有这样的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的这首诗,是托物言志,他把自己比做石灰,抒发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牺牲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那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

于谦考中进士以后,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永乐二十一年,于谦受命到湖广(今湖南、湖北)调查,并且兼“安抚”川贵等地瑶、壮少数民族。于谦到任后,不是坐在衙门里听官员的汇报,而是改换便装,亲自来到瑶民居住的地方实地走访。于谦了解到,当地存在官军滥杀无辜、冒功请赏的现象。

没有不透风的墙。于谦的举动,很快被人察觉,被抓住小辫子的人希望能使些银子堵住于谦的嘴,私下里把事情“摆平”,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于谦对待这个问题则表明了自己坚决的立场,他不但当面斥责了向其行贿的官员,还将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实奏报朝廷。后来那些行贿的官员被绳之以法。

宣德二年,于谦奉命巡按江西,他处理公事,平反冤狱,查办骄横不法的官吏,整顿市场,改革弊政,两年间,为当地办了很多好事,等到他还朝复命时,当地百姓已经为他制作丁木主(名位牌),奉祀到南昌名贤祠里。

宣德五年,由于于谦的政绩突出,他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两省。

巡抚两省,就是要主持两省的工作,职权大,责任也重。于谦每年冬春两季在山西,夏秋两季到河南。既要奔走于两省,又要巡察各州县。他在诗中写道:月落日未出,东方隐又明。

云连怀庆郡,雾绕泽州城。

清晨,月亮已经悄悄地回去休息了,但太阳还没起床,于谦却已经踏上行途了。早晨从怀庆出发,晚上到泽州,可谓晓行夜宿,十分辛苦。就这样,于谦在山西、河南两省巡抚任上忙碌了十九年。

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于谦从河南前往山西,轻骑简从,夜过太行山,忽遇“群盗”拦劫。但当这些“大盗”发觉站在他们面前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于大人时,立刻各自散去。那些人为什么会自己散去?因为,于谦爱民与廉洁,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老百姓对于谦的拥戴,盗匪也都一清二楚,看见是他站在面前,还有不跑的道理。

于谦以其勤励的治政和廉洁奉公的作风得到了人们的敬畏。他在山西、河南任上的惠政很多,他针对河南一些地方每到雨季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他采取了“厚筑堤障,计里设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等措施,由水害变水利。同时,他还采取“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的办法,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利,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土保持的大问题。他还采取了“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的措施,稳定了边塞,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震惊中外的“土木之变”中,于谦挺身而出,肩负起守卫京师的重任。他白天指挥战斗,夜晚也不回家,带病留宿在指挥岗位上。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受到重用,国家大事集于一身,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景泰帝曾赐予他西华门外一处住宅,于谦推辞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去病竖子,尚知此意,臣独何人,而敢饕此。”这既是于谦的风格,更是他的追求。“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理想,谱写了于谦那以国事为先,公而忘家,忧国忧民的伟大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