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53

第53章 韩乐吾“望烟送粮”

韩乐吾,名贞,号乐吾,明朝嘉靖兴化韩家窑(戴窑镇西北)人。

韩乐吾被誉为“东海贤人”,在他的家乡,流传着不少关于他乐善好施的传说故事。

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很多人都没有饭吃。韩乐吾家里也只剩下两升米,顶多再维持两天就要断粮了。这时,韩乐吾听说他的一个朋友已经断粮三天了,就准备把自家的米分给朋友一半。妻子问他:“你分一半给他,咱家明天怎么办?”韩乐吾说:“咱家明天没粮了,咱们就明天死。现在他已经断粮三天了,说不定今天就要饿死了。”最后,韩乐吾还是把粮食分了一半给朋友。

韩乐吾潜心办塾馆,坚持“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并免除所有穷人家孩子的学费,学生越来越多,以至两间屋的塾馆都挤不下。后来,他的妻子杨妹将织蒲席积攒下来的钱全拿出来,又向她哥哥借了一些,在自家东面的空地上又建了三间塾馆。

1554年春天,韩乐吾的家乡遭受了虫灾,庄稼颗粒无收。韩乐吾看着乡亲们没了饭吃,他只好将塾馆卖掉换粮救济乡亲。韩乐吾将卖塾馆换来的几十担粮食全部分给贫困乡亲,而自家却一粒粮食也没留下。“你家没粮了怎么办?”有人提出质疑,看到此种情形,最后几个分到粮的乡亲再不忍心要粮。

“没关系,我回娘家借点!”韩乐吾的妻子杨妹说。后来,韩乐吾夫妇俩将堂屋和卧室腾出来,并在门前搭了个防雨棚作塾馆。一家人夜里睡到学生桌子上,早上早早起来撤铺。幸好,当年秋天收成不错。乡亲们收好稻争相偿还韩乐吾。韩乐吾却不肯收,表明想重建塾馆,只要大家帮帮工就行了。

乡亲们听后,商量了个主意,趁着深夜,把砌塾馆的建材悄悄买好运到塾馆旧址上。第二天,方圆几里的木匠、瓦匠等拿着锯子、瓦刀自发赶来做起了义工。三天时间,新塾馆就建成了。

有一天,韩乐吾从外地讲学回家,途中被剪径的打劫。他不但把讲学的薪水全给了他们,还脱下一身外衣。这时,韩乐吾对他们说:“我不能再脱了,否则我连遮身物也没有了。其实,我也知道你们是穷得没办法才这样做的。”

说罢,韩乐吾径自往家走。过了一会,韩乐吾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以为剪径的不知足,又来要他的内衣。而令韩乐吾没想到的是,那三个剪径的汉子,慌慌张张来到他的面前,纷纷跪倒,嘴里连连说:“我们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大名鼎鼎的韩乐吾先生!实在对不起您!东西全还给您!我们怕您再遇强盗,所以特地送您回家。”

当晚,三个剪径的汉子把韩乐吾一直送到了家门口,然后转身就走。

韩乐吾连忙拦住他们说:“银子你们全拿去,衣服我收下,到我家吃点东西再走。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当晚,韩乐吾特地将妻子叫起来为他们弄夜宵。

韩乐吾了解到这三个剪径的汉子本来都是好人,因交不起官税地租,被逼无奈,才走了这条路。韩乐吾什么都没说,叫妻子凑了点铜钱给他们,劝他们三人合伙做生意,或帮人家做工,千万不要再做这种事。临别时,韩乐吾特地写了一幅字送给三人:“见善行善,如春园之草,自有芬芳之日。见恶行恶,如磨刀之石,必有灭身之时。”

据传,在数九寒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韩乐吾时常担心一些穷苦的人因断炊被饿死。但他既要忙于教学,又要顾及一家人的生活,没有多余的工夫去了解每一家的生活情况。后来,他终于想出了“望烟送粮”的办法。

每当煮饭的时候,韩乐吾就爬到自家的废窑顶,放眼四望,发现谁家烟囱里不冒烟,烟囱旁边积雪未化,他就判断这户人家缺草缺粮。然后,他从家里背上一捆草,带上一瓢米,给这户人家送去。

韩乐吾“望烟送粮”的办法,帮助了不少贫困家庭,也救了不少将被饿死的人。韩乐吾给孤儿余坯家送过好几年粮草。余坯的爷爷死后,韩乐吾又将余坯带到自家读书,并帮他成家立业。后来,余家把韩乐吾当做第一始祖供奉。

韩乐吾“望烟送粮”的乐善好施精神,至今在他的家乡广为传诵,并将永久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