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54

第54章 于谦忠勇守京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是出自我国明代伟大的民族英雄于谦之手。在这首饱蘸激情的诗作中,人们能够看到诗作者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壮烈胸襟。

于谦因为睿智忠勇,政绩卓著,年轻时就被从地方调到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当时,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率兵南犯,侵掠了山西、大同等地,当朝皇帝明英宗听信了宦官王振的主张,仓促应战,亲自率领五十万明军远道出征。由于缺乏准备,指挥失误,明军与瓦剌部一接触就全线溃败。在退守土木堡一战中,全军覆灭,高高在上的一朝皇帝成了蒙古人的阶下囚。

消息很快传到京城,朝廷一片恐慌。皇太后急忙在朝中大殿召集众大臣们商议对策。首先一个叫徐珵的大臣扯高着嗓音发言了,他说:“皇帝被俘,群龙无首,京城临近蒙古,位居险地,危在旦夕。应该迁都南京,在那里建立一个巩固的大后方,等待时机,再北上讨伐蒙古人……”话音未落,一个人从座中站起,大声斥责道:“对于这种怯战逃跑,提议迁都的卑鄙小人,必须格杀勿论!”这个人正是于谦。满朝文武鸦雀无声,等着听他的下音。他义正词严地陈述道:“京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放弃了京师就会人心涣散,宋朝偏安半壁,迁都杭州的惨痛教训还不值得我们作殷鉴吗?北京城虽然临近蒙古地,但是有险可守。最重要的是军民之中,人心思战,所以此时万不可有丝毫的退却之念。应该火速召集各地部队来京,加强对京城的防御,誓死保卫我们的国都!”他慷慨激昂的抗战主张,得到了座中许多大臣的赞许,影响了犹豫不定的皇太后。最后皇太后决定不迁京都,由英宗弟弟王朱祁钰临时摄政,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统制天下兵马,保卫京城。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立即从各地调集兵马来京,筹备粮草,修造兵器,加固城防。再说那瓦剌太师也先早已对北京城垂涎三尺,便乘着胜势将英宗作为人质,挟持着英宗攻破了紫荆关,长驱南下,直逼北京。

当时北京的守军只有二十多万,其中有许多老弱不堪者。由于交通不便,地方增援的部队还在道上,情况万分危急。有的将领畏敌情绪严重,不敢出城迎敌,提出了闭门拒守的主张。于谦分析道:“我们面临的是一种敌强我弱的态势,如果闭门死守,便会在敌人面前暴露了自己的虚实,只能大长敌人志气,削减我们拒敌的斗志,我们必须用计策反击敌人。”于是他便排阵布兵,在德胜门外事先将一部分兵力埋伏在城外无人居住的民房里,然后派小股部队诱敌深入。也先哪知是计,见有明军出现,就一路呼喊着杀了过来。忽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抱头鼠窜,也先的两个弟弟先后丧命。

也先在德胜门失利后,便调拨人马转而猛攻西直门和彰义门。明军的抵抗十分顽强,伤亡也比较惨重,眼看就要失守了。于谦下令动员北京市民参战。大批北京的市民蜂拥地赶到那里,杀声震天,他们登上房顶抛砖投瓦。敌人顾此失彼,东窜西逃,最后只好扔下大批尸首狼狈而去,回了塞外。

时隔不久,也先只好将英宗送回了北京。在于谦的指挥下,北京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使明王朝转危为安了。于谦以他的忠贞大勇守住了北京城,捍卫了江山社稷,成了一位令人敬爱的民族英雄。于谦死后,人们把他的祠墓建在杭州西子湖畔,让他长眠在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身边,以寄托人们的敬仰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