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56

第56章 “清廉慈惠”的邵嗣尧

邵嗣尧,字子昆,清代山西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邵嗣尧在康熙九年考中了进士之后,做了山东临淄县(今属山东淄博市)知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立志恪尽职守,为老百姓办事,不辜负父母给自己起的“嗣尧”之名。上任伊始,他先是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事,积极鼓励农人发展生产;二是利用业余时间,著述了《劝农续言》,在农村散发,以此开化农人,对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人对发展生产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康熙十九年,邵嗣尧任柏乡(今河北柏乡)知县以后,致力解决当地的“水利失修,火耗繁重,差役扰民”三大弊病。

他组织兴修水利,使农田灌溉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火耗”,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火耗,就是为弥补所征赋税银熔铸时造成的损耗而加征的税额。而火耗的数额大都由地方官自行制定,这也就成了历来赃官中饱私囊的门路之一,老百姓对此反映尤其强烈。

邵嗣尧为了彻底解决“火耗”问题,他先是下令减少火耗的征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邵嗣尧对差役实行严格管理,不许下乡扰民。

解决了水利、火耗以及扰民的弊端之后,出现了民心顺,社会风气为之一振的新风气。邵嗣尧心里装着老百姓。一次,有人建议开滏阳河,以通舟楫,直隶巡抚于成龙通知邵嗣尧做出安排。邵嗣尧亲赴滏阳河,沿河做了详细调查,并反复征求沿岸农民的意见。最后,他“力持不可”,呈文于成龙说:“此河旱潦不常,未可通舟楫。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浚之害归穷民矣。”于成龙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事情到此为止了。

邵嗣尧严格执法,不避权贵。大学士魏裔介是邵嗣尧会试座主,恰恰又是柏乡县人,当其家人犯法时,邵嗣尧不顾师生情面,“严治之,不少贷”。

一个旗人的家丁借主人威风,毒殴负债穷人,解到县衙之后仍气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且移文该旗都统,审讯家丁的主人,“具论如法”。

一个强盗在县界杀人,邵嗣尧立即将其置之于法。强盗亲属竟买通上官,诋毁邵嗣尧,以“酷刑”的罪名将其革职。

老百姓的眼睛明亮,纷纷为其鸣冤。当时,正值刑部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京城附近的情况,接了老百姓为邵嗣尧申冤的案子,使他的冤狱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不久,于成龙再次推荐邵嗣尧,邵嗣尧又出任清苑县(今河北清苑)知县。至此,他越发觉得应该奋发向上,不畏权贵,多次处理疑难冤狱,老百姓把他比做包青天。

康熙二十九年,邵嗣尧以“清廉慈惠”授江南道监察御史。次年,又出任直肃守道。不管工作有何变化,邵嗣尧仍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工作。

他率己正属,杜绝贿赂,敢于向邪恶势力作斗争。

康熙三十三年,江南缺学政官,康熙皇帝认为邵嗣尧是很合适的人选,就委派他到江南督学。邵嗣尧在任学政期间,走遍全省各府州县,亲自主持各府生员的考试。由于邵嗣尧常年辛劳,当时已身患疾病,但他为了不辜负皇帝对他的信任,他坚持在其位,谋其政,认真对待自己所负的责任。为了对教育有帮助,他著了《四书讲义》,传给学者,并且亲赴各府主持考试。可是,邵嗣尧刚走了三个郡,就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了。

邵嗣尧始终没有违背自己当官之初的志向,他任官二十余年,也辛勤工作了二十余年,直至以身殉职。邵嗣尧死后,竟“身无长物”,还是同事凑钱为他办了丧事,才得以安葬。然而,老百姓思念他,为他建立了祠堂,供奉他的肖像以祭祀他。

邵嗣尧正是以自己二十几年如一日敬业工作的精神,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