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66

第66章 大公无私的典范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曾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的名字,不仅全国人民家喻户晓,即使在国外,也有许许多多人知道他、崇敬他。美国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里就悬挂着雷锋的巨幅照片。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他5岁那年,父亲被日本鬼子毒打后死去。不久,母亲在地主压迫、侮辱下也含恨自尽了。

雷锋成了孤儿。同乡的亲友们收留了他。

解放后,雷锋在工农业战线上成为先进生产者、标兵、模范共青团员。

1960年1月雷锋入伍当了人民解放军。

从此,雷锋处处以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要求自己,在部队里勤学苦练,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时刻想着集体,关心他人。他艰苦朴素、热爱人民、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为了给国家节约开支,他常常将旧手套洗干净再用,而不去领新的。连队发夏装,每人两套,而他却只领一套。他出车运水泥,最后将漏撒的水泥都扫起来,竟有一千多公斤,全部上交给了国家。他入党后,每月领的几元钱津贴除交党费之外,都存起来。袜子破了一补再补,舍不得买双新袜子,舍不得买一只漱口杯。可是他却将积存的二百元钱赠给了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支援国家建设。辽阳闹水灾,他又寄去了一百元钱。

有人说:“雷锋真傻!没家没业,何必苦熬自己,对自己那么小气,不值!”

雷锋笑了笑说:“话不能这么讲,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就是‘傻子’,那我甘愿做这样的‘傻子’。”

星期日是许多人盼望的,到了这一天,可以好好休息休息,或干些个人的事儿。可雷锋的星期天却大部分是在伙房里或帮助别人做事中度过的。有一次,星期日一大早,他肚子隐隐作痛。第二天还要出车,总这样疼下去可不行。于是,他捂着肚子到卫生连去了。

从卫生连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建筑工地上劳动场面热火朝天。他听到大喇叭里广播说:“运砖的同志加油!砖快供不上了!”

雷锋被工人同志建设祖国的热情感动了,他也为供不上砖着急起来。他忘了自己的病痛,跑进工地,抓起一辆小车干了起来,他装得多,跑得快,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他的热心和干劲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女广播员跑到雷锋面前,问:“喂,你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我要写篇稿子表扬表扬你。”雷锋笑着说:“不用表扬。我是附近部队的。”

人们都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1961年4月的一天,雷锋乘火车去旅顺。这天,火车上人特别多,服务员忙得不可开交。雷锋想,自己是共产党员,应该处处想到别人。于是,他帮助列车员维持秩序、送水、扫地,乘客们一片赞扬声。

还有一次,雷锋到丹东去出差,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检票口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妇女。雷锋上前问:“大嫂,怎么回事?”

那大嫂急得满头大汗,说:“我从山东老家来,到吉林去看丈夫,不小心把车票丢了。补票,可我又没钱……”

雷锋看到那大嫂眼泪汪汪,就安慰说:“老大嫂,来,跟我走。”雷锋把大嫂带到售票处,用自己的津贴费补了一张车票,塞到大嫂手中,说:“快上车吧,大嫂!”

那大嫂感动得流着泪说:“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哪个部队的?我永远会记住你的名字的……”

雷锋扶大嫂上了车,说:“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事隔不久,雷锋在沈阳火车站遇到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白发苍苍,背着个大包袱,拄根棍子,慢慢地走着。看到老奶奶艰难的样子,雷锋走上前问:“大娘,您老到哪儿去?”

老人喘着气说:“俺从关里来,到抚顺去看儿子。”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即把老人的包袱接了过来,同时搀着老人,说:“正好,我也去抚顺,我送您走。”上了车,雷锋为老人找了座位,自己却站着。吃饭的时候,取出自己带的面包分给老人吃。

老人十分感动,说:“你可真是好人啊!俺儿子是工人,外出好几年了。我没有来过抚顺,也不知怎么走。”

雷锋安慰老人说:“大娘,不用急,我陪您找。”火车到站,雷锋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大娘走出车站,一边走一边打听,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大娘的儿子。老人见到儿子,先不叙母子相见之情,而是说:“这位解放军同志真好啊!要不是他一路陪我,帮我寻找,娘不知哪年哪月才能见到你啊!”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年仅22岁。雷锋在日记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美德在雷锋身上的体现和全新的升华。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雷锋精神的价值,更加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努力在实践中学习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