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奋发图强
20465200000076

第76章 求变求新龚自珍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龚自珍出生于仕宦兼文人世家,从小就受到熏陶。6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到父亲任职的京城读书。8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抄录学习《文选》。

12岁的时候,外祖父指导他学习《说文解字》,希望他将来成为有成就的学者。龚自珍不但聪明过人,也刻苦好学。他在20岁之前,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古籍,为后来的治学乃至求变求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成年的龚自珍,本想由科举入仕,近而平步青云。可是,无情的现实,把他的梦想彻底打碎。尽管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但五次考试都名落孙山。虽然后来考取了进士,却仍被考官以“楷法不中程”为由有意压低录取名次,使他彻底失去了入朝为官的意愿。

仕途的路既然走不通,龚自珍转而一心研究学问。他在看清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和丑恶现象的同时,也透过升平景象背后看到了隐藏着的深刻的社会危机,由此,他从故纸堆里爬了出来,致力于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

青少年的龚自珍就关心国家大事,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心。通过广泛的接触和了解社会,使他感到,中国人民所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了不断发生的市民抢米,手工业工人暴动,农民起义等事件。一个是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并准备以“船坚炮利”的绝对军事优势侵略中国。同时,沙皇俄国不断地入侵我国的东北地区,并扬言要发动“惩罚中国的战争。”

内忧外患,国难当头,龚自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忧心忡忡,力求寻找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出路。当时,重新兴起的“今文经学”,主张“变易”为主要特点,龚自珍便以此开路,从研究《公羊》学说入手,对时局大胆评议,并提出改革建议,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他在揭露和批判封建官僚集团庸碌、无能与无耻的丑恶行径的同时,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一政治腐败的成因,他认为这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所致。龚自珍坚定地站在林则徐为代表的禁烟派一边,具有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主张严禁鸦片,积极备战,抵御英国的侵略,对沙皇俄国企图侵占我国西北的阴谋十分警惕,他写下了《御试安边绥远疏》和《西域置行省议》等文章,主张在新疆设置行省,移民实边,加强防务。

龚自珍根据《周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积极提倡改革变法。他指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他的主张既有朴素的辨证思想,又是兴利除弊的一剂良药。不过,人微言轻,一介书生的话,即便思想再先进,主张再适用,也是无法实行或兑现的。但是,他写在鸦片战争前夕求变求新的诗句到底还是流传了下来,今人读起它来,仍旧会为之一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诗句中的词句是龚自珍感情的真实流露,但更多的则是对人材辈出,真正的求变求新的新时代的到来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