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少年卷诚实守信
20465400000018

第18章 实事求是的河间献王

西汉年间,有一位勤于治学的国王,名叫刘德,汉景帝时封在河间国(今属河北省)。献,是他死后的谥号,他聪明睿智,所以后人称他为河间献王。

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但经过秦始皇焚书,楚汉连年争战,损失非常严重。西汉初年几位皇帝忙于平定叛乱,对付外族入侵,无暇顾及整理古书。到汉武帝当政的时候,简直到了“书缺简脱,礼坏乐崩”的地步。

河间献王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他所在的河间国面积虽然很小,但在汉初的诸侯叛乱中,却保持了安定。再加上河间献王自幼热爱古代文化,又有皇子这样一种特殊身份,所以,四面八方的学者不远千里,到河间国来讲学,研习经典,一时河间国成了一个学术中心。

秦以前的古书,大部分是用竹简、木简书写的,经过战乱、焚书、水灾和蝗虫咬食,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汉朝初年传授先秦典籍,还要依据那些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幸存下来的老年学者的口授,他们的记忆就是活资料。但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同一部书,几个学者记诵的不一样。读起来似乎都有道理,却又不知道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河间献王,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决心在众说纷纭中,清理出一个头绪,以便让人们拨开丛生的杂草,踏出一条通向古代文明的蹊径。儒家经典的博大精深,令河间献王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孔子的七十二个大弟子分别传授和解释,早就出现了分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加上字形讹异,古今音变,像一团乱麻,不知该从哪里下手。河间献王遵循孔子倡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的原则,主张实事求是,就是用事实作证据,以便去伪存真,舍非求是。

河间献王把希望寄托在先秦古书上,试图用先秦古书来验证那些不同的说法,以确定真伪是非。

有一次,河间献王从民间得到一部善本书,他非常珍爱,就重重地赏给了献书人很多金帛,并让擅长写字的人从头到尾精心抄写一遍,这件事一传开,那些祖先存有古书的人家,纷纷把珍藏多年的古书献出来。几年之间,河间献王的藏书竟与西汉朝廷相当。《周官》、《尚书》、《礼记》、《孟子》,以及《老子》之类,古本真传都收藏在河间王府里。河间献王把古代经典整理好以后,就用儒家的六经——诗经、书经、易经、礼经、乐经、春秋作为教材,选拔人才,设立毛氏诗博士和左氏春秋博士两个高级职称,在河间国发展起儒学教育事业。儒家讲求身体力行,河间献王依照古代礼乐制度,进行实际操演,要求群臣的举止动作语言都合乎六经的规范。这样,各地的儒者都纷纷来到河间国学习。

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到咸阳朝见皇帝,带来一支演奏雅乐的歌舞队,给汉武帝表演以后,大受赏识。汉武帝在辟雍、明堂、灵台三处宫殿里召见了河间献王,向他征询对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见。河间献王发表了简明扼要而又中肯的看法。后来,汉武帝采纳了河间献王的建议,建立了收藏古书的国家图书馆,设置了抄写古书的政府机构。

河间献王为保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开创的实事求是治学风气,体现了儒学诚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