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少年卷诚实守信
20465400000027

第27章 王充问孔刺孟

王充,字仲任,是东汉会稽上虞人。自幼丧父,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拜当时著名学者班彪为师。王充酷爱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就常到洛阳街头的书铺去读人家卖的书,过目不忘,久而久之,博通诸子百家的著作。学成回到家乡,靠教书授徒为生。他也曾做过郡功曹之类的小官,但因性情耿直,有独立见解,与顶头上司的意见相左,弃官而去。

王充一边培育弟子,一边著书立说。他发现当时社会上的俗儒墨守古代文献,有许多不能自圆其说,就大胆怀疑,并一一加以辨析。于是,他闭门潜思,谢绝了亲友之间的庆吊礼仪活动,门窗墙壁到处摆放着笔和纸,一有心得就写下来,终于著成充满理性批判精神的二十万字巨著《论衡》。

王充的许多观点一发表,就招来人们的非难。一天,来了一位教书先生,是听别人说王充批评古代文献,特地找上门来辩论的。这位先生说:“古代著书立说的都是圣人贤人,所以一个字都不能改。《吕氏春秋》、《淮南子》写完以后,挂在城门上,谁能改一个字就赏给一千两金子,结果谁也没挑出毛病,真是一字千金啊!通人造书,文无瑕秽,怎么能随便怀疑呢?”王充回答说:“稻谷千仓,糠皮占一半。《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吕不韦和淮南子召集门客编写的,他们都是有钱有势的人。有钱,才能悬赏千金;有势,才敢挂在城门上。在下边观看阅读的人,看到他们这种不可一世的架势,吓得连气都不敢大声喘,就算看出了毛病,谁敢批评挑刺?吕不韦和淮南子死后怎么样?”王充揭破了一个秘密:经典之所以被视为万古不变的真理,是因为它们得到金钱和权力的庇护。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大胆地对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说法提出质疑:《书虚篇》列举了古书上大量的记载是虚妄的;《变虚篇》提出地震、星徙等自然现象与人间祸福无关;《异虚篇》认为奇异的动物、植物出现不值得大惊小怪;《感虚篇》对传说的“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之类的感应天地的说法表示怀疑;《福虚篇》、《祸虚篇》对鬼神保佑的奇谈痛加抨击;《龙虚篇》甚至提出龙是“可食之物”,不能奉为神灵;《雷虚篇》驳斥了雷是天怒的妄言;《道虚篇》对长生不死之说提出异议。这对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古代典籍中不乏言过其实的记述。王充在《语增篇》、《儒增篇》、《艺增篇》里对人们津津乐道的夸大其词的说法毫不留情地加以斥责,认为这些“失实离本”的记述,不值得相信。

王充大胆置疑,连孔夫子也不放过,《论语》里孔子的言行被王充挑出毛病的竟达十八处之多。《问孔篇》里,王充举出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的故事,认为极度疲倦,白天睡觉,由精力乏竭所致,不能根据是否白天睡觉决定人的善恶,孔子对宰予求全责备是不正确的。

《刺孟篇》里,王充对儒家的亚圣孟子颇多微词。孟子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王充列举大量史实证明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也经不起认真严肃的辩驳。

怀疑,是求实的孪生兄弟。王充的批评,也许不完全正确,后人也有权怀疑,有权批评。但他点燃的文明之火,照亮了后人认识真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