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6月13日,在柏林召开的柏林会议与德意志帝国的诞生,同为俾斯麦一生中的外交盛举。
这是自拿破仑战败,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当年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小小德国,如今已经成为一方之雄。而这次会议的地点就在其首都柏林,会议主席是其首相俾斯麦,难怪德国上下都为此欣喜若狂。
会议的起因是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作为北方大国的俄国一直希望在南方拥有一个不冻港。
俄国在南方有四条出路。
第一是巴尔干半岛,先占领君士坦丁堡,然后进入地中海。不过如果俄国占领巴尔干半岛将严重威胁奥地利的安全,同时若俄国进入地中海,也会妨碍英国本土和印度间的交通,所以英、奥两国全力从中阻碍。
第二是从中亚经波斯湾进入印度洋。这无疑是横夺了英国的宝库——印度,因此英国必会誓死保卫。
第三是经过中国北部或朝鲜南下出海,后来日本就是为此与俄国引起大战的。
第四是从中亚穿过中国的新疆、四川,至广东出海。俄国间谍曾在中国的华南地区活动。
1877年4月,俄国以虐杀保加利亚人为由,对土耳其宣战。翌年三月,土耳其战败投降,双方订立条约。
当时,英国内阁为狄斯累利领导的保守党,外交政策较为强硬。狄斯累利将英国舰队集中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同时把印度兵团调至马尔他岛,并在议会通过两千万英镑的军事用款,英国国民也在街道上示威游行。
当时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就是俾斯麦,因为欧洲强国中只有德国与巴尔干半岛的利害关系最少。同时,德国的首相又是欧洲第一位大英雄,要和要战,就要看俾斯麦如何决定的了。
2月19日,俾斯麦在德国议会发表演说,为了欧洲和平,他将挺身而出,准备担任英、俄两国纠纷的调解人。
俾斯麦曾认为英、俄之间根本不至于发生冲突,他曾对身边的人说:“鲸鱼和大象是怎么也打不起来的。”
“英国是世界第一海上强国,俄国为世界第一陆上强国。虽然两者都很强大,但一在海上,一在陆上,根本无法一决高下。”
俾斯麦出面调停,对英、俄而言是求之不得的事。
6月3日,俾斯麦正式发出邀请函,13日,各国代表齐聚于柏林。
当时俾斯麦已经是七十三岁高龄。
他的官邸大厅中聚集了七大国的二十位代表。首先他以法语宣布开会,他那魁伟的身躯和洪亮的声音,压倒了全场的人士。
在俾斯麦致词之后,他右方第六位的瘦小老人站了起来,脸色略显苍白,相貌略似东方人,黑眸、黑发、多须,这一切都和俾斯麦不同。
这位老人开始低声说话,听众们都专注倾听,但都只能听到声音,却听不懂内容。失望之余,众人开始窃窃私语,只有俾斯麦不时地点头表示赞许之意。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是用哪一国的语言发言?大家都猜不出来。
其实这位老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英国首相狄斯累利,他是在用英语发表演说。那个时代的国际会议都规定使用法语,狄斯累利竟敢漠视规定而用英语演说,而且声音微小。难道这就是英国第一雄辩家的演说吗?
原来,这是狄斯累利的一种战术,他有意在俾斯麦的演说之后,故意用小声而无表情的态度演讲,当他发现众人皆不知其所云时,不禁心中窃笑。没有任何人知道这是他故意装出来的,也许只有俾斯麦早已看穿。
关于狄斯累利,还有一段轶闻。
当狄斯累利在会议前夜匆忙来到柏林时,全世界都以好奇的眼光注意着他,不知他将有何表现?因为他是除俾斯麦之外,这次会议的最主要人物。
当晚,他住进了英国大使馆。
半夜,他的随员都结伴冲至英国驻德大使的房间,紧张地报告说:“大使,事情糟了!”
“怎么回事?你们怎么这么慌张?”
“大使,您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我们的上司说,明天他准备用法语演说。您知道,他的法语发音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若真用法语演说,必会大出洋相,您还是去劝劝他吧。”
因此,英国大使不得不立即拜访狄斯累利,当英国大使进入狄斯累利的寝室时,狄斯累利已换上睡衣准备就寝,英国大使说:“抱歉,这么晚还来打扰您!我听说阁下明日要用法语演说,是吗?当然,阁下的法语相当流利,不过在这种场合,说法语并不稀罕。相反地,能用英语演说的人,除阁下之外,不会再有第二个。同时,这次前来的各国代表都希望能听到您精彩的英语演说呢!”
狄斯累利听完这段话后,摘下眼镜,注视了他一会儿后说:“让我考虑考虑。”
就这样,狄斯累利才在第二天改用英语演说。不过,英国大使始终无法确定首相狄斯累利是不是因为听取了他的劝告而改用英语演说。
在狄斯累利之后发表演说的,是比英国首相和德国首相都要年长,且瘦骨嶙峋的俄国首相高柴可夫。他脸色光润,拄着一根拐杖,以流畅的法语进行演说。
坐在主席台上的俾斯麦,正低着头专心听这位老者的演说。他手中拿着一支铅笔,不停地在纸上画着,他的秘书偷偷地走到他身后查看,发现他用德文写了一大堆的“过分,过分,过分……”
第一天的议程结束后,第二天代表们进行讨论。俾斯麦担任议事的裁决工作。讨论会进行得极为顺利,过去维也纳会议花了半年的时间,而这次的柏林会议仅用时一个月,这全归功于俾斯麦。此次会议的主要问题是俄国和土耳其所缔结的条约应如何处理,而保加利亚等地的归属问题则是关键。
关于保加利亚问题,英、俄两国都极为坚持,互不相让。英国首相甚至在参加会议之前已完成一切的战事准备,并命令他的秘书准备好专用火车,以便随时离开柏林。
俾斯麦闻讯立即赶到旅馆拜访狄斯累利,提出各种妥协方案。但是狄斯累利表示已在伦敦与俄使详细谈过,所以绝不让步。
俾斯麦问他:“那么,这是你的最后通牒吗?”
狄斯累利明确地回答道:“是的!”
最后俾斯麦说:“我现在要去王子处,今晚你能否到舍下用晚餐?”
当晚狄斯累利辞去英国大使的款宴,来到俾斯麦官邸。
他们两人边吃边喝,相谈甚欢。最后,俾斯麦终于认定,英国首相的最后通牒绝非虚张声势。
第三天,英国首相电告维多利亚女王:“俄国终于屈服,承认英国对土耳其帝国的欧洲国境有军事、政治的支配权。”
英国女王立即回电嘉勉狄斯累利。
狄斯累利回国后,英国国民热烈欢迎了他,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
柏林会议的成功并不是毫无代价的。
俄相高柴可夫悻悻而返,而俄国皇帝也认为德国背叛了俄国,竟然不顾普奥、普法战争时俄国给予的支援恩惠,处处与俄为难。于是俄国国内的反德分子趁机煽动,欧洲外交界也谣传德、俄即将开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法国必会对德宣战,而德国难免会两面受敌。
此时俾斯麦又再度展露了他一流的外交手腕。
1879年9月底,俾斯麦突然出现在维也纳,仅停留四天后便离去,而他口袋中已有了一份德、奥军事同盟条约。条约中约定,如果德、奥两国有任何一国遭到俄国攻击,另一国必须全力相助。这并非攻守同盟,而是单纯的防御同盟。但是有了这个条约,德国安心了不少。
这是俾斯麦外交策略上的一大成功,因为这个条约的重要性不在于奥地利答应军事援助德国,关键是奥地利已不再记恨萨多瓦战败之耻。
为了征求亲俄主义的威廉一世同意与奥结盟,俾斯麦费尽了口舌,最后还是以提出辞呈才勉强获得皇帝的许可。
俄国曾向法国建议两国订立攻守同盟条约,但遭到法国的拒绝,所以在欧洲一直孤立无援。1881年3月,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遭人暗杀,俾斯麦立即提议各国订立政治犯引渡协定,此举使俄国政府深受感动,因而改变了与德国的对峙状态。同年秋,两国皇帝和首相再度会见于但泽。虽然政治犯引渡协定未获各国支持,仅是德、俄两国签署成立,不过此事却对德、俄两国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帮助。
另外,俾斯麦又暗中扶植土耳其的新势力。在柏林会议中,他极力保全土耳其的欧洲领土,令土耳其国王大为感激,尤其在欧洲列强中,唯独德国与土耳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土耳其国王聘请德国的文武官员负责该国军事、行政、财务等各方面的内政改革之事,同时前往德国留学的土耳其青年也逐年增加。可惜俾斯麦死后,德国政治家无法善用他所扶植的土耳其势力,反而滥加破坏,最终造成德国的孤立。
俾斯麦有先见之明,他不以孤立法国为满足,同时想到应让法国有所发展,因此建议法国向外获取殖民地。
柏林会议时,法国全权大使曾对俾斯麦开玩笑说,其他各国都获得土地,唯独法国未得到任何的好处。
俾斯麦当场答道:“那么你认为突尼斯一地如何呢?那块土地谁也不会去干扰。”
后来,法国侵占土耳其领地突尼斯时,俾斯麦毫不拦阻。因为他想让法国人的注意力转向非洲大陆,以缓解阿尔萨斯及洛林的胶着情势。法国果然以全部精力致力于海外拓展,使其国内的反德思想逐渐得到缓和。
俾斯麦的外交手段不仅是一石二鸟,有时甚至一石三鸟。他将突尼斯默许给法国,博得他们的欢心,同时则使一向垂涎突尼斯的意大利掀起反法运动。过去意大利的第一敌人是奥地利,第二敌人是法国,后因拿破仑三世援助意大利,使法、意两国关系得到改善。而如今,俾斯麦又用计使意大利和法国反目。
1881年,意大利国王伊曼钮访问维也纳,这表示奥地利与意大利两国间多年的仇视已消,同时也是意大利转而亲德的表现。果然,在1882年,意大利加入了德、奥同盟,成立了三国同盟。
这个三国同盟从成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三十年间,一直是欧洲外交的中心,维持着欧洲的和平。
此外,俾斯麦的视线又注意到了西班牙。
当时西班牙正陷于内乱,在一次小战斗中,叛乱者俘虏了西班牙国军的一支分队,其中有一位德国人,他是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随军作战,叛军竟然误认他是密探而将其枪毙。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十几年前,德国也只好认了,可是现在不同,俾斯麦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他马上派遣军舰,封锁了叛军占领的港口,使其无法从国外获得粮食,并且警告法国不可再帮助西班牙叛乱分子,接着通知欧洲各国承认马德里的西班牙政府。除了俄国之外,其他各国都赞成俾斯麦的主张,所以西班牙内乱很快就被平定,西班牙政府也因俾斯麦的相助而实行亲德政策。
俾斯麦包围法国的政策在逐步完成。而此时,突然掀起的风暴是俄国皇帝与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在哥本哈根的会面,会上两国多年的对峙居然化解,如果这不是因为反德政策的共识,又是什么呢?因此德国上下惊惶不已。
不过俾斯麦却冷静地告诉德国国民说:“不要担心,格莱斯顿是个头脑冷静的人,虽然处于‘哈姆雷特’的鬼魅城堡中,但我相信他还不至于迷失自己。”
俾斯麦的意思是指,当时在哥本哈根郊外,有一座传说是哈姆雷特看见他亡父幽灵的城堡,而俾斯麦则是在比喻英国首相大概不会像哈姆雷特般失去理智。
自从俄国首相高柴可夫去世后,新首相采取的是亲德政策。在1884年秋天,新首相与俄、德、奥三国皇帝会面于波兰,使一度战云密布的欧洲又恢复了和平。
和平之风不仅吹拂了德国东部,同时也吹拂在德国西部的莱茵河畔。这就是德法两国缔结的新同盟协定。
俾斯麦的和平政策终于得到了认可,一向彼此仇视的两国即将要缔结和平盟约。
自普法战争结束以来的六十年内,仅发生过一次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
这主要归功于俾斯麦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
不过在1887年春,德法之间有过开战的危机。由于德国的士兵在边界附近以军事侦探的罪名逮捕了一位法国士官,俾斯麦得知后马上向法国道歉并给予相应的赔偿金,才化解了法国人的愤怒。
同年,俄国又突然反德,俄国上下对俾斯麦的权谋诈术深恶痛绝,指责他欺骗了俄国皇帝。这件事令俾斯麦百思不得其解。
1887年秋,俄国皇帝访问丹麦后返国,途经柏林时,俾斯麦获得觐见的机会。这时,他终于从俄国皇帝口中得知原因所在。原来俄国人以为俾斯麦表面上声明援俄,但暗中却唆使保加利亚背叛俄国。
俾斯麦立即否认,并认为一定有人在从中挑拨。俄国皇帝相信了俾斯麦,于是两国前嫌尽释,两人相谈甚欢。
果然在数周后,误会都获澄清。原来是法国王室的一支,利用与保加利亚国王的亲戚关系伪造文书,欺骗俄国皇帝,企图煽动德、俄两国开战,而后借机恢复其王室的势力。
阴谋被公开后,全欧哗然。这也提醒了俾斯麦,其和平政策的前途是如何困难。因此,俾斯麦认为除了德、奥、意三国同盟之外,还得让俄国加入。他安排德、俄、奥三国皇帝会晤,缔结了秘密条约,成功地隔断了俄法的关系。
这时,威廉老皇帝的健康情况一日不如一日,俾斯麦希望在老皇帝去世之前,稳固德、俄的外交关系,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