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皇帝的崩逝,“伟大的时代”似乎也过去了。
腓特烈亲王即位时五十八岁,但是他已病入膏肓。所以德国人民的期望便集中于其子威廉亲王身上。
威廉亲王才二十九岁,是一位天生的残障者,左手几乎完全残废了。他曾经苦练骑术并以右手操纵马匹。战胜自身的残疾使其引以为傲,加上他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强,他就更加骄傲起来。
由于身体的残障和家庭缺少温暖的原因,威廉亲王的思想非常偏激。他的父亲腓特烈亲王是一位诚实又有勇气的人,可惜反应较迟缓;而从英国嫁过来的王子妃维多利亚却是一位聪明伶俐的女性,因此王子逐渐被他的妻子所左右。王子妃因自己的亲生儿子威廉亲王是个残障者而感到厌恶,这种感情使他们母子之间产生了隔膜,导致亲王对于听从他母亲指使的父亲也产生了反感。此外他没有良师指导,他的家庭教师是一位平庸的人。他自己所选择的朋友华德杰是一个天生的阴谋家,他对亲王和俾斯麦之间的感情极尽挑拨之事。
最不幸的是威廉亲王不知道爱是什么,他在家庭内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自己也不爱父母。他的婚姻也是由家人替他决定的,没有爱情可言,他不懂得牺牲自己去爱别人的可贵。这不但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德国民族的大灾难。
威廉老皇帝崩逝后不到一百天,新皇帝腓特烈也去世了,由年仅二十九岁的威廉亲王继承德国皇帝之位,成为威廉二世。
新皇帝即位后,俾斯麦在议会发表演说,公开声明德国的统治权全部属于皇帝,首相随时则可以由皇帝任免。他确定德国宪法,使皇帝的地位稳固强大,压制当时逐渐抬头的民众势力。至于首相本身的罢免权,他则认为连威廉老皇帝都惧怕他三分,年轻的新皇帝绝不会轻举妄动的。他虽然有洞察人心的天赋,但因独揽大权二十六年之久,所以难免恃宠而骄,铸成大错。他没有发觉当时的德国人已对他的长期领导感到厌烦,忽视了国民对年轻的新皇帝所寄予的莫大同情和期待,因此他更没注意到新皇帝的心已日益远离他。
德国国民厌恶俾斯麦的原因是他长期采取的弹压政策。而内阁对他也感到厌烦。他们对每天战战兢兢地察看独裁者脸色的日子,感到极为不满。
登基之后的威廉二世发现首相的存在对他来说是个绊脚石,而他渴求权利的欲望也不允许年老的俾斯麦与他共存。腓特烈大王不是在他登基的初期,便将有功的老臣免职了吗?他的宠臣华德杰建议他说:“如果腓特烈大王不将老臣罢免,那么他就可能不会成名于天下。”
新皇帝心想:“对!我如果不把俾斯麦免职,便无法在后世留下英名。”
围绕在新帝四周的人们,个个都在说俾斯麦的坏话。而对俾斯麦来说,新帝是先皇委托于他的,他必须尽力去帮助他,并且应该比以前更加卖力地处理国政才对。
如此一来,双方引起冲突已是无法避免的了。首先在军事预算上发生了冲突,因为议会不承认政府所提出的预算,所以在1890年1月末召开的御前会议上,新皇帝表示要双方妥协;但是俾斯麦主张不能让步,就在新皇帝发表反对意见时,俾斯麦不客气地说:“如果陛下不容纳臣的意见,那么臣就无法担任现在的职务。”
威廉二世转向其他内阁阁员说:“这句话实在让我无法裁决,不知各位意见如何?”
此时大家都默不做声,这种情形的出现是二十八年来的第一次。最后还是陆军司令出来打圆场,气氛才缓和下来。可是新皇帝和老首相二人心中的隔膜却无法消除。
很快地,第二次冲突又出现了。1月31日举行的议会,新皇帝没有出席。但是内阁阁员们还是站在新皇帝的一边,反对俾斯麦的主张,对他们而言,终于抓住了报复俾斯麦多年来压迫他们的机会。议会即将结束时,新皇帝突然出现了,他反对俾斯麦的意见,而赞成劳工优待法案。此时,俾斯麦终于觉察出新皇帝的真实想法。
2月末,他便提出辞呈,新皇帝默而不答,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默认。
不久,在总选举中,俾斯麦再次当选为首相。新皇帝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这正是俾斯麦预料之中的。这时候俾斯麦理直气壮地向新皇帝说:“事到如今,臣就无法挂冠求去了。”
新皇帝在亲政后不久,就遭到总选举的失败和老首相的威胁,心中愤怒不已,于是采取了手段来对付俾斯麦。他借口根据驻俄国的德国领事的报告:俄国已准备对德国作战,而首相却知情不报并建议皇帝早日完成德、俄密约。所以新皇帝命令废止俾斯麦所恢复的普鲁士旧法令,还有内阁阁员如不通过首相不得上奏皇帝的规定。若此令不废止,则内阁就要全体辞职。
皇帝所派的使者在3月17日清晨访问俾斯麦,说:“陛下主张要撤回该条文的规定,不过,我已上奏说公爵可能不会答应。陛下却说:‘那就要首相立刻辞职。’我希望阁下能于今天下午两点谒见国王并提出辞呈。”
俾斯麦静静地听他说完,沉默了一会儿才说:“我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前去谒见国王,不过我会以书面形式答复这个问题的。”
他已决定辞去首相的职位,不过在辞职之前,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完成,这就是完成德、俄密约。
在他担任驻法兰克福大使至今的四十年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德、俄战争的发生。俾斯麦有一种直觉,德、俄开战之日便是德国灭亡之日,因此,他不以德、奥、意三国同盟为满足,而另外还要秘密缔结德、俄同盟,进一步他也有意缔结德、英同盟以防备法国的复仇。
他多年来的苦心终于没有白费,现在俄国大使已带着俄国皇帝的密令来到柏林,所以他认为:无论如何一定要先完成这个密约,把祖国置于安全之地,然后才能辞去首相之职。一旦完成了这项使命,德国便能永保和平,那时自己也可以安心辞职了。
俾斯麦心想自己活在世上的日子已所剩不多,总有引退的一天,辞去首相之职并不足惜。他担忧的只是德国的前途,而最可怕的就是法国的民族复仇心,他们绝不会就这样忍气吞声的,他预测几年后法国一定会掀起一场复仇战争。
今天,德国已成为欧洲各国觊觎之地,如果法国向德国宣战,谁也无法保证英、俄两国会不会也跟着和德国作对。为了把这两国和法国之间的距离拉远,必须完成德、俄秘密同盟。
俾斯麦日夜忧虑,他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完成这项使命,否则死不瞑目。
“前进!”
年轻时代的斗志,再度澎湃于这位巨人的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