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自由的飘浮——航空知识
20506400000015

第15章 宇航员——太空里程碑上的飞天英雄(1)

宇航员,或者称为航天员,是指以太空飞行为职业或进行过太空飞行的人。确定太空飞行的标准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

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降落在苏联境内,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划时代飞行成就:第一个太空人

尤里·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东方号”飞船首次绕地球飞行。在火箭发射前,科罗廖夫在发射平台上,对加加林说“你非常幸运,你将从太空往下看地球,我们的地球一定很美。”

“东方号”飞船成功进入运行轨道的同时,苏联莫斯科电台广播了一则消息“飞船的轨道与赤道的夹角是64.95度。飞船飞经世界上大多数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

宇航员加加林这时躺在飞船的弹射座椅上,他正从报话机里描述人类从未见到过的情景:“我能够清楚地分辨出大陆、岛屿、河流和大地的轮廓。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平线呈现出一片异常美丽的景色,淡蓝色的晕圈环抱着地球,与黑色的天空交融在一起。天空中,群星灿烂,轮廓分明。但是,当我离开地球黑夜一面时,地平线变成了一条鲜橙色的窄带。这条窄带接着变成了蓝色,接着又成了深黑色。”

这是人类第一次绕地球飞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需要极大的勇气。1960年5月,“东方号”原型卫星的减速火箭发生点火错误,使卫星在空间烧毁。第二年12月,载人密封舱进入错误轨道,并在大气层中燃烧,装在密封舱里的两条狗化为灰烬。

加加林划时代的飞行是在当地时间9点07分开始的,正好108分钟后绕地球运行了一周,他回到了自己的国土上。

降落地点是斯梅洛伐卡村,村民们看到加加林头戴一顶白色的飞行帽,身着一套笨重的增压服时,惊讶得目瞪口呆。

“东方号”飞船重约4.73吨,由球形密封座舱和圆柱形仪器舱组成。座舱直径2.3米,能乘坐一名宇航员。舱外覆盖防热层,舱内有维持10昼夜的生命保障系统,还有弹射座椅和仪器设备。

飞船再入大气层时,抛掉末级火箭和仪器舱。当座舱下降到离地7000米时,宇航员弹射出舱,由降落伞着陆。“东方号”飞船既可自控也可手控,它的轨道近地点为180千米,远地点约222至327千米,远行周期是108分钟。

苏联人民夹道欢迎飞天英雄

加加林原为上尉军衔,飞船刚一升空,苏联国防部长就签署了为他晋升少校军衔的命令。他返回市区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群众夹道欢呼,首都莫斯科的专机前来迎接,7架歼灭机护航,大红地毯从专机舷梯下一直铺到为欢迎他而临时修建的主席台前,国家领导人都来到机场。

科罗廖夫是飞船的总设计师。他与加加林长时拥抱,热泪盈眶。在17辆摩托车护送下,加加林乘敞篷汽车进入莫斯科,整座城市鲜花如云,礼炮轰鸣,数十万人欢迎这位宇航员凯旋。加加林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1968年,加加林投入第二次航天飞行的准备。3月27日,他与另一名飞行员兼设计师弗拉基米尔·谢廖金乘坐一架双座位米格-15歼击教练机,10时19分升空;10时30分飞守区内练习后,加加林向飞行指挥报告,请求取320度航向返回,此后,无线电通信突然中断。人类第一个宇航员不幸和他的飞机坠毁于弗拉基米尔州的田野。

世界上第一位女性宇航员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是世界上第一位实现太空飞行的女性,是俄罗斯唯一的女将军,被誉为“民族英雄”“世纪女性”,获得过联合国和平金奖、列宁勋章、齐奥尔科夫斯基奖章等,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

对手意外怀孕:让她成为女性第一太空人

1962年初,苏联挑选女宇航员一事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紧锣密鼓地展开。当时主要是从各地航空爱好者俱乐部的女飞行员和女跳伞运动员当中挑选。先是从数百人当中选出60人参加体检,经过层层筛选后,最后选中5人。

这些姑娘们来到了莫斯科郊区的星城航天基地。几个月紧张的学习和训练过去了,谁来执行首飞任务?这个问题不仅萦绕在每个学员的心头,也困扰着领导者。

综合各种因素来考虑,瓦连京娜·捷列什科娃在这5人当中绝不是最强者,至多只能是第二,要命的是她档案中有一项“历史不清楚”:她的父亲自1939年上前线后至今下落不明,这在政治要求极为严格的当时,足以挡住姑娘的“飞天之路”。但她本人在5人中政治表现确实是最好的,最后委员会决定由她航空俱乐部的队友塔季扬娜·莫洛兹切娃担任首飞,由她做替补。

然而在飞天前的一次体检中,意外却发生了:莫洛兹切娃竟然怀孕了!这确实让委员会全体人员非常吃惊,经过考虑后,委员会最后决定由替补捷列什科娃完成人类首次飞天壮举。

1963年6月16日,“东方6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升空,将捷列什科娃送入太空,同时也将她送上了荣誉的顶峰。

女英雄着陆实况: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们常见的捷列什科娃首次飞天归来的照片,画面上的她是微笑如花,却不知道这都是后来补拍的。

真实的情况是:当时飞行非常危险,在整个48小时的飞行中,捷列什科娃在狭小的“东方6号”飞船里一动不动,恶心得一直都想吐,但坚定的意志使她总是向地面报告“感觉良好”。

飞行归来载人舱近地弹射时,她的头被头盔狠狠撞了一下,等到着陆后,人们发现她的脸部和太阳穴处发青,整个人也几乎没有什么知觉。她被紧急空运到莫斯科进行抢救,直到苏联最权威的医疗专家向人们宣布她脱离了生命危险时,大家才算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人们专门对她进行了精心化妆,再把她重新放进载人舱,然后补拍了一系列镜头:人们欢呼着奔向着陆点,打开舱门,看到满脸笑容的捷列什科娃安然坐在舱内……很快她的照片传遍了世界。

捷列什科娃飞天归来之后仅仅5个月,就和宇航员尼古拉耶夫“闪电”结婚。起初两个人还是十分恩爱的,几年之后,这对在外人看来十分幸福的“世界第一宇航员夫妇”因为“性格不合”而分手,他们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

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

行走的女性

1984年7月30日,苏联宇航员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返回地面,从“联盟T12号”飞船的宇宙密封舱走出,结束了13天的太空飞行。在这次飞行中,萨维茨卡娅成为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女性,她也是第一个进行过两次太空旅行的女性。

女性也可参与宇宙飞行

初次进入遥远而神秘的太空,萨维茨卡娅并未感到太空如人们描绘的那般冰冷、寂静,她眼中的太空生机勃勃。当时,她和贾尼别科夫一道去飞船外试验一种新的电子仪器,这在当年可绝对是惊人之举。这次试验有一定的风险,他们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所以根本没有机会聆听想象中的宇宙之声。

萨维茨卡娅身上有着女性的柔情,她不喜欢人家说她征服了太空。她认为自己只不过参与了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和男性一样承担了重任。她一向认为,某种职业拒绝对女性敞开大门是错误的做法。她的举动也证明:女性能顶半边天!萨维茨卡娅头一次飞向太空是在捷列什科娃首次飞上太空后19年。她们敢为人先的举动最终向世人证明:女性也可参与宇宙飞行。萨维茨卡娅本人持这样一种观念:如果女人想从事这项工作,那就让她放手去做吧。

美国已有大约30名女性飞入太空。她们表现得非常出色,所以不会再有人说:宇宙是只属于男人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能飞上太空。这项事业毕竟特殊,它需要受过精心培训的专业人员来从事。在成为宇航员之前,萨维茨卡娅是一名试飞员,还是航空和跳伞运动项目的世界冠军和纪录保持者。

太空行走的女英雄

1984年7月25日,崇拜加加林的苏联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走出“礼炮7号”空间站,向地球问好。这是萨维茨卡娅第二次“上天”,她的任务是到“礼炮7号”轨道站舱外进行试验性焊接操作。扎尼别科夫用摄影机拍下这一切,并向地面传送。萨维茨卡娅动作娴熟,准确无误,还不时向地面报告进程。最后,她宣布“我已对第一块模板进行金属喷漆,样子很好看。”她在空间站外进行操作实验,有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要在失重状态下完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她用锤子钉钉子时,钉子的反作用力会将她弹开;用力拧紧螺丝帽时,反作用力会推着她往相反的方向拧。试验进行了三小时,最终,萨维茨卡娅准确无误地完成了操作,返回空间站。这是地球上的女性首次在太空漫步并完成修理操作实验。此时距离列昂诺夫的首次太空行走已过去整整19年。萨维茨卡娅返回地球之后,被人们誉为“太空行走的女英雄”。

到1980年,萨维茨卡娅已掌握20多种型号飞机的驾驶技术。两年后,她被推荐进行第一次太空飞行。在1984年的太空行走后不久,萨维茨卡娅与一位飞行员结婚,并于1986年10月喜得贵子,当时她已38岁。这也证明太空生活不会对女性生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中华飞天第一人

杨利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飞入太空,并于第二天成功返回地面。这一非凡壮举是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长征2”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神舟五号”送到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千米、倾角42.4°初始轨道,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千米的圆轨道。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神舟五号”飞船除了载有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一些农作物种子等。

16日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中华飞天英雄畅游太空

2003年10月15日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9时31分许,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

19时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10时许,在“神舟五号”飞船进行环绕地球第一圈飞行时,在报告舱内环境正常后,杨利伟得到指令,打开面罩,拿着书和笔。当他松开手时,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立即飘浮起来。

11时过后,杨利伟开始在太空中进餐。他一边看书,一边用捏挤包装袋的方式享用这顿不同寻常的午餐。12时左右,杨利伟开始进行他在外太空的第一次休息。画面显示,仰面躺卧的杨利伟表情沉静,在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船中,他的这次酣眠持续了约3个小时。

18时40分许,“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他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说: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

10月16日4时19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第十四圈飞行。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送返回指令。

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作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世纪工程,“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最具影响力的宇航人物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争取着生存世界的空间,先是小心翼翼地冲出大气层,然后便是征服整个太阳系。

宇航之父

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对人类宇航事业具有奠基意义的巨著《利用喷气装置研究宇宙空间》。这篇论文第一次提出了喷气装置即火箭在自由空间中运动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火箭在重力场中运动时达到最大速度的数学公式。这个公式指出:要获得火箭最大速度,必须提高喷气速度和火箭的质量比。所谓火箭的质量比就是火箭的初始质量与发动机熄火时的质量(即推进剂燃尽)之比。这个简洁的数学公式,却是人类打开航天之门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