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可以让江河断流,大地龟裂,田地颗粒无收,让人们饱受饥饿之苦,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其实,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依然比比皆是。
俄罗斯大旱灾
小档案
时间:1921~1923年
地点: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区
灾情:520万人不幸丧生
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区都是农业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区,这个地区最西部是喀尔巴阡山,与之相连的是广阔的滨季萨河堆积平原。虽然堆积平原上的气候条件不是十分地理想,但是乌克兰谷物占全苏的四分之一,被称为“苏联的粮仓”。这里的土壤是非常肥沃的黑土和栗钙土,这两种土壤都很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也极容易遭到旱灾的侵袭。
1921年,苏联国内战争刚刚结束,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十分贫困,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的65%,国家经济面临崩溃。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列宁提出将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向,并通过了新的经济政策。苏联人民以极大热情开始投入建设的大潮中,但在这一年,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北高加索和中俄罗斯粮食短缺,波及苏联30多个省,受灾人口达到3350万人。在这些地区,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饿倒在路上。这次大饥荒持续了三年之久,在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区,干燥的热风横扫大地,黑土地开始干裂,所种的作物颗粒无收,人们不得不离开这个曾经的“粮仓”。苏联官方宣称共造成了520万人死亡,这是欧洲史无前例的纪录。其实,远不止这些。
在饥饿的威胁下,人们纷纷吃树皮和草根,那些动物们也成了饥民们的口粮,在塔本县等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其实,这次大粮荒从1918年开始就有征兆,后来研究表明,曾有数千万人濒临饿死。
在这危急关头,苏联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与饥荒和流行性疾病展开斗争,给灾民提供了社会救济。最终苏联人民克服了所有艰难困苦,战胜了饥荒。
这场大旱是苏联政府自成立以来遭遇的第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救灾行动及时,使得死亡人数降到了最低。这样不仅抑制了疾病的发生,也遏制了人口的最大流失和可能会发生的社会动乱。但是这场旱灾为什么会发生呢?有人说是受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但究竟和厄尔尼诺现象有无关系,就无从考察了。
晚清丁戊奇荒
小档案
时间:1876~1878年
地点:中国山东地区
灾情:死于饥荒和瘟疫者达1300万人,逃荒的人数达2000万以上。
饥荒在战争年代和干旱时期经常发生。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黑暗和战争频发的年代,饥荒是常常上演的灾害,无数人饿死路边,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的甚至食用观音土,最后惨死。
1876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的旱灾,这次旱灾也覆盖了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省市,并波及江苏、安徽、四川北部及甘肃东部,形成一个广阔的干旱区,甚至连黄河也出现了枯水现象。当时整个山东境内的河流全部干涸,许多生畜因为缺水而纷纷死亡,到处是枯枝烂木。因为没有食物吃,村子里的人就剥树皮吃。一个村一个村的,如果哪儿有一片榆树林,很快榆树皮就被剥光,白花花一片。最严重的时候,杨树的树皮,杏树的树皮都被剥了吃。树皮没了,就吃谷糠。人们眼巴巴地盼望着老天可以下一场大雨。但是到了1877年仍是大旱。
有人听说东北有粮,便举家逃荒到东北,不久东北的粮价也因为逃荒人数的猛增而疯狂地上涨。许多人用树皮树叶来充饥,有的甚至去吃观音土,但之后因为无法消化导致毙命。随着旱情的发展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虽然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对灾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那么为何一个大清王朝竟然没有丰足的粮食储备呢?这一场悲惨的饥荒完全是天灾所致吗?
有人说导致这场大灾荒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旱灾,而是当时黑暗的政治所致。在晚清时期,农民的遭遇十分凄凉,官府向农民征收的税种十分多,这对本来就生活贫困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农业技术十分地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本就靠天吃饭,收成好时尚不能温饱,更不要说遇到大灾了。农民在沉重的赋税和官吏压迫下,失去了最基本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当旱灾来临时,就发生了饥荒。
也有人认为近代鸦片战争爆发,国内自制鸦片也日益增多。许多农民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改种鸦片,当时许多地方种植罂粟的土地比种植粮食的土地还要多,这就造成了粮食的大量减产。而许多吸食鸦片的人劳动能力大减,有的甚至无法劳动。所以有人说鸦片是造成这次大饥荒的一个“幕后凶手”。
还有人认为是不断发生的农民起义造成了粮食的减产。如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坚持斗争长达近20年。清政府在镇压这些起义的时候,需要从全国调兵遣将,犒赏三军,这对农业的破坏是致命的。许多青壮年都被拉去当兵,极大地削弱了农民的劳动力量。而农民还要供应军队的钱粮柴草,使他们最后依赖的粮食也要失去,广大的农民随时面临着被天灾人祸所吞食的困境。再加之战乱时间又长,农民在种地的同时几乎得不到什么,因此当遇到饥荒时,农民无储粮可食,只能坐以待毙。
在封建时期,政治制度不良和争战对饥荒的责任远远超过经济落后和粮食歉收。但是统治者往往把饥荒的责任推给了天灾,使得本来容易克服的困难变成灾难性的。有时候,天灾或许并不可怕,人祸才是更可怕的。如何避免“人祸”带来的灾难是永远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非洲大饥荒
小档案
时间:公元1982~1984年
地点:非洲
灾情:约120万人死亡。
非洲,在希腊语中意为“阳光灼热”,其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半以上地区终年炎热,是一块“饥渴的大陆”。热带气候和沙漠造成的土地干裂、风沙侵蚀使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肆虐的饥魔久久地困扰着非洲。
公元1982~1984年,非洲大地持续三年干旱。而在此之前,非洲已经遭饥饿的蹂躏,惨不忍睹。自从进入1977年以后,非洲每年都有多达20~30个国家发生粮荒,其中经常严重缺粮的国家有15个,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几乎是非洲总人口的1/2。而到了1982~1984年,受灾范围进一步扩大,从非洲南部一直扩大到东非、撒哈拉沙漠附近地区。连一直风调雨顺的非洲南部也遭到了历史上的最大旱灾。
在连续经历旱灾之后,赤道非洲骄阳似火,炽热的烈日烘烤着干裂的大地。没有雨水的补充,几乎所有的河流湖泊都已经干枯。非洲西部原本波澜壮阔的塞内加尔河也变成了涓涓细流,入海处海水倒灌,肥沃的良田变成了一片盐碱地。旱魔肆虐,所到之处满目疮痍。
干旱的气候,使非洲荒漠化更为严重。恶劣的气候使撒哈拉沙漠向周围扩展,本已贫瘠的田园再度被侵蚀。东南部原本脆弱的环境急剧恶化,植被完全被毁,形成大片荒漠。北部也由于沙漠的扩展,牧场每年退化约1000平方公里,尼罗河三角洲每年被沙漠侵吞掉的土地有约13平方公里。
久旱非常容易引起火灾,晒得发烫的林木沾上一点火星立即就成为燎原之势。撒哈拉沙漠上吹来的狂风更增添了火势,往往把森林或咖啡、可可等种植园烧得一干二净。1985年,当人们乞讨到一点雨水的时候,蝗灾又吞噬了非洲可怜的粮食。
在干旱的荒漠中,至少有上百万人被连年灾难导致的饥饿和四处蔓延的疾病夺去生命,有上千万人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据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非洲50多个国家中有80%不能为其人民提供基本的生存需要。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尤其令人担忧,40多个国家中有32个国家的粮食生产率不能满足粮食需求的增长,而食品人均供应量低于最低需要量的又有近30个国家。
这次饥荒给人类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那么为何非洲会爆发这样的大饥荒呢?
有人认为是非洲极度的人口膨胀造成的。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平均居世界第一,失控的人口加剧导致了粮食短缺危机的出现。
也有人说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所致。人口的过度增长,必然加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洲到处是分散、小型的农业村庄,随处可见农民们在“刀耕火种”,使得整个生态系统陷入恶性循环。另外,非洲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由于过度放牧,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地温上升得慢。由于雨水是温暖、潮湿的空气上升造成的,雨水甚至比以前更少了,直至发生旱灾。
有科学家发现,导致非洲气候异常进而引发大饥荒的元凶不是非洲自己的问题,而是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发达工业国家。他们称是北美、欧洲和亚洲工业国家的工厂里造成的二氧化硫污染改变了大气降水状况。这些国家工厂、电站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形成空中的浮质,无需飘到非洲上空就可以使非洲的降雨量减少一半。而空气污染真的会对非洲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吗?这其中的疑团还有许多需要解答。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非洲的饥荒不是气候问题,而是政治经济问题。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把本国的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非洲而导致那里的气候干旱,人民生活困难,苦不聊生。
今天,饥荒问题依然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而人口增加较快的地区是发展中地区,年增长率为2.5%,膨胀的人口导致粮食需求的增长,如何解决饥饿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专题讲述
埃塞俄比亚大饥荒
埃塞俄比亚饥荒在历史上有记录的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而从1540~1742年就至少发生了10次大饥荒,1888~1892年发生的“埃塞俄比亚大饥荒”造成埃塞俄比亚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而最近的几次大饥荒发生于1972~1973年以及1984年,这两次饥荒分别造成了4~20万人死亡和100万人死亡。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是个内陆国。它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领土面积110多万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均海拔2500~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埃塞俄比亚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它是世界主要的咖啡原产地,产量居非洲第二位,也是非洲牲畜数量最多的国家。除牛、羊、马、驴、骡、骆驼外,还饲养高山珍兽灵猫。农牧产品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咖啡、蔬菜、油料、豆类为主要出口。进口以机器、车辆、化工产品、原油、纺织品为大宗。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农作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粮食主产苔麸,次有大麦、小麦、高粱和玉米等。
世界银行将埃塞俄比亚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该国贫困和失业现象较严重,基础设施发展滞后。1997~1998年财政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7美元。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以咖啡为主,产量居非洲第三。不过埃塞俄比亚多草原,适合牧畜生产。但是也极其容易发生干旱和饥饿。
1972~1974年的饥荒受到打击最严重的省份是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沃洛省,饥荒还影响到了更北部的提格雷省以及该国的其他地区。沃洛省的饥荒在1973年达到最高峰,但这年末期就开始恢复了,其他省份也是如此。不过有一个叫哈勒尔盖的省直到1974年才发生饥荒。
据埃塞俄比亚救济和恢复委员会所提供的数字,在1973~1975年这一时期,各省受影响的人口比例分别为:沃洛省41%,提格雷省17%,哈勒尔盖省8%,施瓦省2.6%,格穆戈法省0.8%。
关于1972~1974年的饥荒发生原因,人们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1971~1972年的反常雨季,即1972年的主要雨季的雨量过少,以及1973年春季的干旱所造成的主要农作物减产。但也有人反对这一说法,有学者指出导致这次饥荒的更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直接权利失败”,导致其他阶层如服务人员的“贸易权利失败”。
现在,非洲每年的饥荒人数仍然在增加,如何解决非洲饥荒已经成为全世界进行讨论和对抗合作的国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