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天空飞过人类的翅膀——飞机,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但是偶尔,我们会亲眼看到承载着许多人生命的飞机突然爆炸,瞬间,欢声笑语变成血肉横飞,这就是让许多人恐惧飞机的原因——空难。
“兴登堡”号爆炸
小档案
时间:1937年5月6日
地点: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
难情:36人死亡
天空是神秘的、诱人的,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就有了飞上天空的愿望,于是有了风筝、孔明灯、箭、烟花等。这些都是在未发明飞机之前,人类尝试在天空飞行的方法,其中飞艇是最具诱惑力的飞行工具。
飞艇时代开始于1900年7月2日,比人类第一架飞机起飞还要早三年。但是1937年5月6日,随着“兴登堡”号的爆炸,飞艇时代宣告结束。
1937年5月6日“兴登堡”号在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着陆时突然起火燃烧,而后,希特勒下令停止使用飞艇。就这样,飞艇载人的方式中断了。
在“兴登堡”号飞艇爆炸之前,它已经12次成功地往返于大西洋两岸之间,共搭载乘客1000多人次。然而在最后的这次飞行中,由于在大西洋上空逆风而行,再加上天降大雨,“兴登堡”号的降落推迟了12个小时。它从东海岸上空徐徐下降,以便在傍晚时到达,可还是因为暴风雨而无法降落,它在机场上空盘旋超过一个小时,等待天空放晴。晚7时20分,飞艇掷下两根着陆线,并准备着陆,这时长972英尺(245米)、重110吨的飞艇在离地面300英尺的空中突然起火燃烧,飞艇尾部发生了两次爆炸。
机组人员将绳子抛下地面准备停泊时,这些已经湿了的绳子却起到了接地线的作用。飞艇的金属架因接地而充电,机壳开始迅速升温,高度易燃的涂料开始自燃,而雷电交加之际,暴雨点燃了集结在飞艇后部的氢气,引起大火。地面上的机场人员束手无策,大家还没有想出对策。10秒钟后“兴登堡”号的艇身起火,很快,仅仅34秒钟的时间,“兴登堡”号就成了一团巨大的火球,一切都来得太快了,人们还没有做出反应,700万立方英尺的氢气囊就被烈火吞没,曾经无比辉煌的“兴登堡”号就这样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浓浓的烟雾中毁灭了。
不幸中的万幸,在这场灾难中,兴登堡号上的97个人中竟有61个人死里逃生,这简直就是奇迹。但是历史上关于“兴登堡”号起火的原因说法并不一致。
美国人做过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兴登堡”号的起火失事与其表面的铝热剂涂层有一定的关系,它是氧化铁外加防潮功能的醋酸纤维制造而成的。这种高度易燃的混合物几乎等同于火箭的燃料。似乎是为了保证它一定会燃烧起来,覆盖在醋酸纤维上的漆料是靠铝粉硬化的,而铝粉也是高度易燃的物质。与其内部填充的氢气是此次失事事件的祸首。
同时他们还得出另一个可能性:由于飞艇晚到,艇长急于降落,在错过了降低时机之后大幅度转向,导致结构破坏,一根固定钢缆断裂划破气囊,氢气外泄,之后因为静电火花引燃了氢气导致了事故。
第三种说法认为,有人在“兴登堡”号飞艇内部安放了定时炸弹,他们猜测是由飞艇坪四周的树林子里的农民在盛怒之下做出来的。这也是一个原因,不过似乎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也没有证据。
尽管,人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飞艇起火的原因,包括静电、雷击和引擎故障等,也有人认为飞艇是因遭到蓄意破坏而起火,但至今仍无定论。“兴登堡”飞艇爆炸的原因还是一个谜。
是谁制造了洛克比空难?
小档案
时间:1988年12月21日。
地点:英国苏格兰地区洛克比小镇上空。
难情:270人丧生,飞机上无一人生还。
在英国苏格兰地区有一个美丽的小镇:洛克比。这是一个平凡而又安静的小镇,如果没有那场震惊世界的空难,它会一直默默无闻地存在着。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的,这个小镇从1988年开始就闻名世界了,可悲的是恐怖主义一直伴随着它。
1988年,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在经过英国苏格兰地区洛克比小镇上空时忽然发生爆炸,爆炸的飞机在地面上撞击出一个50英尺深、30码长的大坑,还引燃了加油站、汽车和房屋,一共有270人在此灾难中丧生。
苏格兰警方在对飞机爆炸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飞机失事前并没有任何故障。后来技术人员发现高性能塑胶炸弹的痕迹,这种塑胶炸弹非常受恐怖分子“青睐”,因为一般的检查仪器对它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空难发生后的3年中,苏格兰警方以波音机最大的一块残骸为中心,以64公里为半径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收集到了400多万件证物。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件证物“出现”在洛克比空难发生一年半后,在距坠机地点近129公里远的一片森林中发现了一小块纤维里藏有残余炸药的T恤衫的残片。这块残片将矛头指向利比亚。
1990年秋天,由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宣称获得一名利比亚特工人员的日记,认定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经理费希迈和利比亚特工人员迈杰拉希阴谋在由伦敦飞往纽约的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上放置炸弹。
2000年5月3日,洛克比空难案正式开庭审理,迈格拉希被控将一枚定时炸弹携至马尔他岛密谋炸机,费希迈则被控利用关系帮助迈格拉希在机场蒙混过关,将内藏定时炸弹的录音机以非随身携带行李送上航班。
但费希迈和迈杰拉希在审判之初就称,他们与洛克比空难没有任何关系,真正的元凶是名为“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总指挥部”和“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的两个组织。但这两个组织始终声明,恐怖爆炸行为与该组织无关。
但是一个月后即6月4日,一名叛逃的伊朗高级情报官员阿默德·贝巴哈尼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时事节目“60分钟”中称:制造洛克比空难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伊朗而不是利比亚。贝巴哈尼的说法更加让洛克比空难事件扑朔迷离。
而从动机来看,伊朗似乎也有嫌疑。有人说美国海军曾在波斯湾“错误”击落伊朗民航客机,杀害机上200多人,这可能是导火索。传闻说美国空军无线电信号截获部门曾报告说,一位强硬派伊朗政府部长亲自命令并悬赏650万美元要炸毁一架美国客机作为报复。
此外,据说在飞机残骸中发现了一只属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皮箱,其中装载着50万美元的现钞。有人暗示美国特工利用泛美航空的客机偷运毒品进入美国本土,恐怖分子利用这一特殊活动,轻易地把无人陪同的行李箱在不经检查的情况下,从一架客机上转运到另一架客机上,并制造了洛克比空难。但是此说还需要有人证实。
种种说法不同,看似有理,又缺乏证据,使得洛克比空难的真相更加的迷离,然而无论终极真相如何,洛克比空难的巨大后续影响,导致了美国和中东国家停止了互相以民用飞行器为目标的攻击,一直到“911事件”。而洛克比空难暴露出来的行李安全和行李舱安全问题,也导致了飞机安全条例的修改,无主行李再也无法转运。利比亚通过对美赔偿,也彻底放下了洛克比包袱,和美国恢复了正常关系。不过,这个和恐怖主义联系起来的词,将一直陪着这个美丽的苏格兰小镇,成为难以抹去的历史。
新德里“11·12”撞机大空难
小档案
时间:1996年11月12日
地点:印度新德里西南75公里上空
难情:350多人当场死亡,幸存者中有4名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飞机出事故,有爆炸的、撞山头的、被击落的,还有撞机的。两架飞机相撞、坠落,后果是十分严重,1996年11月12日,刚在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起飞的沙特阿拉伯航空763号班机(波音747-168B,编号:HZ-AIH)与正向同一机场飞行的哈萨克斯坦航空1907号班机在新德里附近的哈里亚纳邦查基达里上空相撞。当场死亡350多人,幸存者中有4名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这是航空史上最严重的空中相撞空难。
许多新德里地区的居民都亲眼目睹了这场惨剧,他们看到夜空中发生了猛烈爆炸,然后燃烧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地面。还有一些居民说,两架飞机相撞之前,其中的一架飞机已经发生了爆炸。而令人费解的是两架飞机在飞行走廊之间的高度相差300米,这几乎不可能相撞。
这场大空难引起了世人尤其是航空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对事故原因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新德里空中交通管制设施落后造成这次事故;有的说是因为空中交通管制员语音不规范等等。
印度专家根据在飞机坠毁地区的调查,以及伊尔-76飞机的“黑匣子”所提供的信息,认为事故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德里机场未能及时调整迎面飞行的两架飞机的航线;二是尽管飞行走廊的高度差为300米,但可能伊尔-76飞行员想降低飞行高度,缩短降落时间和航线所致。
但也有人说上面的两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伊尔-76这架飞机的机组是由高级飞行员组成,他们曾经多次飞往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况且印度还采用了严格的国际飞行规则。
有人认为,调度部门的技术问题可能是造成“11·12”空难的症结所在。因为德里机场调度塔当时正在替换已使用了8年的导航用计算机,雷达系统至今尚未全部使用,雷达不能确定飞机飞行的高度,调度员光靠无线电通讯指挥起降的飞机。
还有人说,在两机相撞前夕,已升空的波音747飞机接到了升至4200米高度的指示,伊尔-76飞机被要求下降到4500米高度,两机上下距离为300米,这个距离是符合公认的国际标准的。但是,要在这样一个高度保证绝对安全是有条件的,在飞机相向飞行期间,机场应当同其乘务组一直保持无线电联系。
开罗的一家报纸认为,德里附近上空空难事件的原因是机场技术装备不过硬。该报写道:“某些机场的飞行控制系统不完善令人越来越不安,技术状况不佳最终造成了这类空难事件。德里机场就属于这种技术状况不佳的机场,它需要进行彻底改造和现代化。”
而罗马尼亚的专家认为,机场调度员的失误很可能是导致德里上空空难的主要原因。但两架飞机的驾驶员也可能出现错误,一是他们没根据气压调整好测高仪,二是没有遵照机场调度员的指令行事。
此外,哈萨克斯坦官员认为当飞机下降的时候,1907号班机驶进积云中并遇上湍流,指出天气因素是导致事故的另一个原因。当时的气象报告显示当时并没有湍流,但两航机却在云团中相撞。调查委员会认定意外的主因是哈萨克斯坦航空1907号班机的机长未有遵从管制员的指示(保持指定的高度),至于未有遵从管制员指示的原因则未有定论,指确定有两个可能性:航机在云团中遇上湍流或沟通问题。
这些都是猜测,尽管这次空难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这次撞机事件的具体原因,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
“哥伦比亚”号的大空难
小档案
时间:2003年
地点:纽约昆斯区罗卡韦海滩
难情:7名成员全部遇难
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哥伦比亚”号的升空时间选择在“挑战者”号升空的时间,其用意就是纪念在“挑战者”号失事中遇难的航天员。然而“哥伦比亚”号竟然步了“挑战者”号的后尘。
2003年2月1日对美国人来说是一个黑暗、悲痛的日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的画面反复出现在家家户户的电视屏幕上。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2003年进行第28次飞行,在重返大气层时,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随后科学家发现“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州上空爆炸解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又一起大灾难。机上七名宇航员全数罹难。这是继美国“阿波罗”号、“挑战者”号后的第三次航天飞机失事事故。
地面上的很多居民说,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预定降落而发生事故时,轰隆隆的巨响从天际传来,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的居民都听到了爆炸声。“哥伦比亚”号的碎块,划出道道白烟。而后得克萨斯州东部和路易斯安那州西部许多地方好似下起了“残骸雨”,有的是7英尺长的大部件,有的是只有3英寸的小铁片。得州有户人家房顶上被砸了个几英寸见方的小洞。截止到1日晚,已有1000多人报告发现了残骸碎片,其中有人发现了一名宇航员的腿骨和头骨、一个宇航员的头盔。
现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也成为各国科学家探讨的问题,许多观点纷纷出炉。
第一种说法,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遇难的调查员认为,研究人员当时可能使用了错误的模拟数据,导致这场灾难。因为在事故前显示的一个计算机的模拟结果,如果“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参照此结果是可以安全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