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愤怒的地球
20513000000019

第19章 干涸的地球——旱灾(1)

这真是一个多灾的世界,有泛滥成灾的洪水,也有干涸成灾的大旱。干旱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真是让人痛心,因为这一灾难的发生,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缓和,而在这漫长的缓和时间里,有多少惨状在上演,这是不敢想象的。人类要承受旱灾的痛苦,还要承受饥饿的折磨,真是雪上加霜的灾难!干旱,是由于缺乏降水,在一个季节或更长的时期内,当降水量无法达到“正常”期望值时,干旱就发生了。无法想象那样一幅幅,在干裂的土地上,期待下雨,被饥饿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们的样子,那是怎样让人心酸的画面。而干旱就是这样存在着并折磨着大旱土地上的人们。

干涸的土地——大旱

干旱灾害虽然不如其他自然灾害来得凶猛震撼,但它造成的危害却是长久而深远的,可长达几年的时间。在干旱的几年内,人们过着忍痛挨饿的日子,很是悲惨。干旱通常是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从而造成危害。

威逼人类的主要灾害

干旱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严重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它造成的后果往往都是很严重的,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种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目前,干旱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干旱仅仅从自然角度来看,可分为干旱和旱灾两个概念。干旱是一种长期现象,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天气干燥造成。而旱灾却不同,它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是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偶尔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虽定义不同,但它们俩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什么直接造成了干旱

我们知道,造成干旱最直接的原因是天气气候的影响,长时间的不降雨,气候干燥,可直接使人类面临干旱灾害。除此之外,干旱还与一些其他的因素息息相关。比如说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各大水系距离之间的远近关系,地球地壳板块滑移漂移,还有地方植被覆盖水平等等,都有一定关联。

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大害,同时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气象条件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则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由于干旱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所以它成为了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头号杀手。

干旱对环境的破坏

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与干旱有着进一步的关系。当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河流就会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所以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干旱可导致草场植被退化。我国的生态地带比较脆弱,气候空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十年九旱的特点。由于长时间的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严重导致了植被退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一年有三个季节连旱,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实属不利。

气候干旱还会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扩大沙漠化面积。冬春季的干旱还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均有增长的趋势。

干旱有程度上的集中划分:

小旱是指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小旱损失较小,特点是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损失小。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损失相对来说较大。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是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中国历来的干旱纪实

中国是干旱多发地带,根据中国民政部提供的历史文献,推查出最近100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干旱事件多达14例。在这14个干旱事例中,以1637~1643年的干旱事件持续时间最长;1585~1590年干旱地域最广,且地域分布变化最大,前期北旱南涝转变为后期的北涝南旱;1877年为北方大旱的典型;1785年则为江淮、长江中下游干旱为典型;而公元989年发生的干旱则为中原地区干旱的典型。

中原地区的典型干旱

公元989年发生的干旱是中原地区干旱的典型,那一年的年降水量推算为191毫米,是几十年来罕见的一次。旱区中心地带两年的年降水量平均减少近6成,连续2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极端干旱个例都发生在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其中1585~1590年持续6年的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小冰期最寒冷阶段到来之前的相对温和时段;而1637~1643年南北方连续7年的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小冰期寒冷气候背景下;1784~1787年的大范围持续干旱事件则出现在小冰期中的相对温暖阶段;1876~1878年持续3年的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全球大范围气候转暖的背景下等等。

根据这些大范围的干旱事件,可以说,在过去1000年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最近的50年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因此,对于未来出现重大气候干旱灾害的可能性应给予很大重视。

20世纪之前的干旱记录

1637~1643年发生的干旱,被称为崇祯大旱。此次大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是近百年所没有见过的。中国南、北方共有23个省相继受到破坏。其中以华北地区最为干旱少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五省均为5年以上干旱,河南为旱区中心所在地。连旱达7年之久,其中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逐渐转变为北涝南旱的形式。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较为猖獗。

1585~1590年的干旱地域广、变化大。干旱事件分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逐渐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1589年达到极旱,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旁证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的。这次干旱事件还有大范围的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

1877年北方大旱的典型,在旱区中心的山西省南部有七个月之久没有下雨,陕西华阴县1877年没有降雨的日子达到290天以上,这样的持久干旱情形也是最近几十年没有见过的。这期间,同样发生了大批量的蝗虫灾害。

1785年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严重旱灾持续4年,并伴随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其持续少雨时间和酷旱记述为近50年所未见的。在持续旱灾期间,黄河下游及黄淮、江淮飞蝗大爆发,还出现疫病大流行。

2000年后的大旱

2000年我国多省发生干旱,且范围面积大,达到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灾害。

2003年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的旱情最为严重。2004年我国南方又遭受53年来罕见大干旱,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2005年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

2006年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2007年22个省发生旱情。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2008年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13万多人饮水困难。2009年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发生干旱。

2009年秋季以来一直到2010年初,中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情。特别是云南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全省综合气象干旱重现期为80年以上一遇;贵州秋冬连旱总体为80年一遇严重干旱,省中部以西以南地区旱情达百年一遇。这些旱情均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896年残忍的印度旱灾

这是一场较为残酷的战争,饥饿、旱灾使得人们生活困苦不堪,这虽远比不上地震、火山、海啸来得凶猛,但它带来的伤害却也让人深为恐惧。自1896年到1901年的5年间,印度这个国家遭遇了一次持续的、破坏性极强的旱灾。这场较长时间的旱灾引发了致命的大饥荒,饥荒又使得传染病大肆流传开来,死亡率在不可控制地迅速增加着。在这场长达五年的灾难战争中,共有825万人因此丧生。

惊人的恐怖数字

一场长达五年的旱灾,使得人民生不如死。从1896年到1901年,平均每天都有4700人死亡,这个数字无疑是残忍的、恐怖的。1896年,印度的南部和西部遭受了一场仿佛永远不会结束的旱灾,波及范围达30万平方英里远。在发生后的两年时间里,这场灾难的危害性因饥荒的发生达到了极点,使得600万印度人死亡。之后不久又发生的一次长达两年的旱灾和瘟疫又相继夺走了225万印度人民的生命。这些被夺去的生命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灾难下的人们的生活

人们既然敌不过灾难的侵害,那么在灾难脚下,人们只能甘愿做它的奴隶,任它宰割。随处可见的尸体被分布在街道各处,众多面黄肌瘦的孩子无家可归。印度仅有的救济院中更是挤满了那些穷苦无助的人,数百万人都没有选择,只能去救济院以求维持生命。那些得到政府支持的避难所都成了犯罪的集中地或是生命垂危的最后一站地。

起初,在印度遭受打击最严重的地区,那些饥饿的人还可沿着街道找到可以充饥的东西。这样悲惨的时期在俄国也曾出现过,他们用黑纱带、稻草、树皮、甚至是沙子制成了被他们称为“饥饿面包”的食物充饥。

在印度,饥饿的人们吃仙人掌,甚至是树根和草。在饥饿面前,只要能填饱肚子,人们什么都可以做。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更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廉价的劳动力。那些有钱的人抓住穷人养家糊口的劣势,更是对他们进行剥削。富人用极其微薄的报酬长时间使用不堪重负的廉价劳动力,而对于那些奔波了几天几夜到这里而又饿得奄奄一息的人来说,这样大强度的工作根本是无法承受的。

当无法忍受饥饿的时候,人们就会选择食用人肉来充饥。在饥荒发生时,人们的尸体遍地都是,活着的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丰富的肉类资源和蛋白质,因此惨绝的一幕就发生了。

旱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饥荒却可以被控制,疾病也可以被治愈。然而不幸的是,这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对贫穷的国家来说,又何来治愈一说呢。自1896年旱灾发生以来,这五年之间发生的死亡率是令常人无法想象的。而在灾难中垂死挣扎的人们,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更是后人无法想象和言喻的。

这是一个很恐惧的小女孩儿,她几天前在路边被人发现,当时,她蹲坐在她妈妈的尸体旁边。她被送到这所集孤儿院和救济院为一体的机构,这里不但吵闹而且十分脏乱,这里面的人不是脸上缺了肉就是没有了手臂。各种麻风病患者也聚集在这里,在腐烂不堪的垫子上抽噎着。此外,这里还收容了很多患有肺结核的病人、患有霍乱的妇女以及那些得了伤寒症的人们。小女孩在这里除了服从就是服从,在这里她要做很多工作,但虽然这样,她还是愿意留在这里。因为她明白,在这里最起码她还有东西吃,比起那些被饿死在街头的人要好出很多。

俄罗斯南部和

乌克兰大旱灾

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区是农业人口极为密集的一个地方,这里平均每平方公里达1000人以上。这个地区夏季温暖干燥,最西部是喀尔巴阡山,而与喀尔巴阡山相连的是广袤的滨萨河堆积平原。在每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0℃,空气干燥的情况下,这里难免会时常形成旱灾。因此麻烦也随之而来。

苏联的粮仓

虽然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不是很理想,但是乌克兰地区的谷物产量却是苏联总产量的1/4,因此有“苏联的粮仓”之美称。乌克兰国家土壤以肥沃的黑土为主,另外还有丰富的栗钙土,这两种土壤十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也极易遭到旱灾的侵扰。

战争是劳民伤财的。1921年初,随着苏维埃国内战争的结束,国民经济千疮百孔,人民生活穷困不堪,国家工业的产量比战前大大减少了86%,农业总产量也只约等于战前的65%,眼看国家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面对这一急切局面,苏联政府提出了“把斗争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向”,全国上下并一齐通过了新经济改革政策。苏联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满载的希望投身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在如此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面前,严重的旱灾悄然消失了。